

【摘要】新常態下經濟面臨著發展降速、產業結構變革、發展驅動力轉變等諸多挑戰。經濟發展趨緩需要尋求新的增長點,產業結構升級需要人才作為支撐,而人力資本正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源泉。文章通過分析1978年以來云南產業結構發展與勞動力需求的相關數據,運用結構分析的方法,理清產業結構與勞動需求的契合關系,通過對兩者關系的非均衡性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科學的給出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人才需求結構協調發展的思路與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升級 人才需求結構 勞動力流動 產業結構調整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調研時強調:要在推動產業的優化升級,就要提高創新能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在深化改革開放上下功夫,走出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子來,并且對云南的經濟發展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期望。因此關注人力資本,積極發展人才興滇戰略,完成產業升級與人才結構的協調發展、促進就業,是未來云南健康協調發展的核心問題。
一、產業與勞動力需求結構理論闡述
產業的定義非常廣泛,在廣義上它代表了國民經濟當中的各個行業,包括了所有包含具有投入產出的部門。在狹義上,有時特指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工業部門。本文在研究云南產業與勞動力需求關系時,針對的是廣義的說法,它指的是“具有相同屬性的經濟活動的集合”。產業結構主要可以體現一個經濟體當中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與配合關系,產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情況也伴隨著著產業的興衰而變化。
產業結構的不同會導致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的差異,這種差異對于勞動力的需求結構有著直接的影響,而勞動力需求本身正是衡量產業結構的重要指標之一。產業結構可以決定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更可以決定勞動力的需求狀況,因為作為影響產出的主要要素,勞動力的需求必定與地區產業結構相關聯。差異性的勞動力需求狀況使得單位勞動力所能夠支配的資源不同,進而影響到了單位資源的產出率。產業發展與勞動力需求的關系可以簡單總結為:勞動力的供求結構受產業結構影響,而就業彈性系數則反映了不同產業對于勞動力吸納能力的不同。伴隨者勞動力需求結構的變化,產業勞動力的變動體現在了勞動力需求的數量、流向與結構上,這又反過來對產業結構的發展產生影響。配第·克拉克通過收集世界上不同國家產業與勞動力結構與分布情況的數據,研究各產業吸收勞動力的程度與能力,并且結合人均GDP相關數據得出結論:第一產業所帶來的國民收入與勞動力需求比重會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結構的升級而下降。伴隨著工業部門的發展,第二產業占據了更多的勞動力份額,同時其所占GDP比重的大幅上升。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與勞動需求比率也出現穩步上升現象。根據配第·克拉克的理論,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產業結構的更新換代,在產業結構的更迭中必然伴隨著勞動力結構的升級與勞動力市場供需的演變。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的研究基礎之上對于統計數據做了更細致的分析工作,總結出了經濟產業結構發展相對成熟地區勞動力的流動軌跡。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勞動力逐漸從占據主要份額的第一產業流向第二與第三產業;在工業化發展的中期,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漸上升,并且在就業市場所吸收的勞動力逐步超越第一、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的勞動力需求份額進一步萎縮。從庫茲涅茨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結論:國家工業化發展就是產業升級與勞動力市場轉化的一個過程,從長期歷史數據看具有高度的相關性。而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發展,著名經濟學家錢納里·賽爾昆對100多個國家的數據研究后發現,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有著獨特的發展路徑,但總體趨勢依然與發達國家的工業進程有著相似之處。
二、云南省產業與勞動結構技術分析
從區域發展的重要指標來看,就業的素質、數量與結構是經常的研究對象。其中就業的分布情況可以通過對就業結構的研究得到,勞動生產率與投資回報率反應了勞動力的素質情況,把云南省就業數量、結構和質量問題把握好就可以把握住云南勞動力就業的全面情況。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人口由勞動年齡人口與非勞動年齡人口構成。根據中國相關法律條文規定,中國勞動力從業人員的法定年齡下限為16周歲,此外男性上限為60周歲,女性上限為50周歲。根據勞動經濟學的定義,在法定年齡范圍之內又可以區分為非勞動力人口與勞動力人口;失業與就業人口的總和構成了勞動力人口。失業的定義是在一定時間范圍之內,有意愿就業并且正在尋找工做的勞動力人口。失業率在中國官方統計中記為為城鎮失業人口登記率,計算方法為城鎮的失業登記人員除以城鎮就業與登記失業人口之總和。其數據的缺陷性在于沒有將農村失業人口統計在內,對于流動性勞動人口缺乏研究。
伴隨著對云南省產業跨越式發展要求的提出,如何解決產業結構變化帶來的勞動力需求變化以及有可能隨之產生的失業問題,應該是學者關注的重點。產業的發展必然引起特定產業規模的擴大,產業規模通過勞動力就業彈性這一因子對勞動力需求產生影響。對于區域經濟而言,隱性失業的降低與剩余勞動力移動代表著勞動力市場的整體優化,但產業發展并不代表著其吸收就業的能力就必然增加,不同的產業有著不同的就業彈性系數。
螺旋上升的狀態代表了云南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升級的基本形態,經過西部大開發以來十幾年的快速發展,云南省的產業體系已經初步成熟。自從1978年以來,云南的第二、第三產業伴隨著國家經濟體制與與發展戰略的改革而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之后不久,工業主導模式逐步取代了農業主導型經濟。而根據2014年的GDP統計數據,第三產業總產值已經超越第二產業總產值,成為云南省的主導產業,“三、二、一”產業結構模式逐步確立。(1987年云南第一產業生產總值被第二產業超越),服務行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明顯增強。云南省產業結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日趨合理,內部結構也在幾十年的發展中逐步優化。根據云南省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改革開放以來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從86.1%下降為53.7%,降幅為3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從1978年的7.7%上升到了2014年的13.2%;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則上升了26.9個百分點,明顯的吸收了第一產業所流出的勞動力。但從總體來看,云南相對與全國平均水平來說第一產業所吸收的勞動力所占總勞動力人口的比例依然過大,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比重依然偏低。最近幾年伴隨著云南對于旅游業等服務行業的大力發展與扶持,產業結構也逐步趨于合理,與全國平均勞動力比重的差值也在最近十幾年出現了逐步縮小的趨勢。
微觀研究云南省內就業與產業結構的之間的關系,其中發展不對稱的情況可以從GDP份額與勞動力就業比例中體現。從第一產業來看,第一產業的份額從1978年的42.7%下降到2014年的15.53%,但是吸納勞動力的人數卻居高不下,2014年為53.7%,吸收了云南大部分的勞動力。第二產業的產業發展與結構變化相對緩慢,GDP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增加值只有不到2個百分點,就業人口比例上升了5.5個百分點,最近10年的上升趨勢有較為明顯的改觀。第三產業GDP所占份額上升幅度較為明顯,從1978年至2014年,提高了25.85個百分點,吸收就業的能力也大幅的上升,上升幅度大于吸納就業的比例說明應該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清除第三產業發展的阻礙。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產業滯留勞動力過多,第二產業發展緩慢以及第三產業就業空間的優化利用問題,是云南地區產業結構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反映出就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產業結構的發展。
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發展的結構性偏差往往與勞動力轉移滯后有關。經濟的良性健康發展要求勞動力供給與流動必須同產業發展相協調與產業結構變化相適應。從勞動力流動速度來看,當速度偏慢時,勞動力將會滯留在原始部門導致人才浪費,產生失業壓力。另一方面,新興部門勞動力供給不足也會限制這些部門的科技創新與資本技術的密集化發展,從而加重社會失業壓力。為了進一步分析云南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的變動關系, 引入結構偏離度和相對勞動生產率指標。
公式1:
Pi一第i產業結構偏離度;Gi一某產業計算期GDP的比重;Li一同期該產業從業人員比重;i=1,2,3.
公式2:
Qi一第i產業相對勞動生產率;Gi一某產業計算期GDP的比重;Li一同期該產業從業人員比重;i=1,2,3.
通過對于產業結構與就業需求結構的數學處理,用產業結構偏離度這一指標去決定產業結構的健康標準,能夠進一步對于勞動力的就業結構進行科學的衡量。通過觀察結構偏離度的數值,可以輕松得到兩者結構上的契合效果。當這一數值為正時,代表著單位就業帶來了更大的產業產值。當這一數值為負值時,代表著單位產值消耗了更大份額的就業量,等于零時剛好達到均衡狀態。通過觀察結構偏離的的絕對值就可以得到產業與就業的契合狀況。對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協調性分析主要通過勞動生產率來進行,表示每1%的勞動人口對應著能創造的產值,這就可以作為勞動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判斷標準(表1)。
表1 云南產業結構偏離度與相對勞動生產率的變動
分析產業結構偏離度的數據可以發現:云南大量剩余勞動力和潛在失業使得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呈現負值,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偏離度從1978年的-0.504以上升到2014的-0.711,偏離零值愈來愈遠,可見第一產業是勞動凈流出的部門。具有巨大勞動吸收潛力的是第二產業,其結構偏離度為正值且絕對值最大。上世紀90年代初,結構偏離度的大幅增長正好反映了當時國有企業改革與民營企業發展的現實狀況。結構偏離度數值最小的是第三產業,其絕對值的緩慢趨零也代表了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更加協調,但與全國水平相比依然相對較高。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第二產業的就業增長彈性大幅降低,這是產業升級的必然結果,資本密集型的企業逐步占據的市場的競爭優勢,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困境直接導致了第二產業吸收就業能力的降低。2000年以后,第二產業就業增長貢獻的逐步增大與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息息相關,煙草、化工以及電力產業在云南地區大力發展了起來。與此同時,雖然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一直下降趨勢,但是在就業總量份額上與全國同期數據相比仍然較高。云南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滯留現象仍然嚴重。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一直呈現上升態勢,不難看出在未來,第三產業將會成為勞動力吸收的主要部門。
表2 云南三次產業就業彈性系數及就業增長貢獻
三、結論和建議
雖然經濟學家們通過數據分析與理論推導總結出了不同國家與地區產業發展與勞動力結構變化的一些共性,但是由于時代以及政策的不同經濟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進程仍然存在著各種的差異。以云南的產業發展與結構變化為例,在2000年以前發展總趨勢與經典理論一致,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份額逐漸下降,第二第三產業份額逐漸上升,但聯系就業市場的GDP就業增長彈性與就業增長貢獻來看,第二產業在2000年之前符合經典理論的就業彈性、就業貢獻下降的趨勢,但2000年之后卻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狀況,這就與國家與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息息相關。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之前,云南省經濟雖然以較高速度增長,但是產業結構調整趨緩、第二產業就業增長彈性逐步下降,導致了第一產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嚴重趨緩,第二、第三產業就業增長貢獻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不但對社會造成了失業壓力,而且勞動力供給結構的滯后也對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消極影響。西部大開發計劃的實施刺激了云南第二產業的發展,有利于緩解第一產業剩余勞動力的外流,讓勞動力轉移速度跟上產業升級的進度。因此在制定相關產業政策的同時,除了考慮產業優化的因素,也要充分考慮就業市場,優化產業市場對于人才市場的積極引導作用。現今云南的第二產業發展已經日趨成熟,高投資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發展,但伴隨著市場作用的結果技術密集型產業必然會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造成沖擊。合理的人才培養策略、優化就業模式、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第二產業與其就業市場合理發展的必由之路。將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在省內不同區域合理分工,科學調配勞動力資源,在城市化過程中積極發展中小型企業,為其提供相應的政策環境增加就業。
2014年全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為40.6%,在云南這一比重為33.1%,再結合省內第一產業大量勞動力滯留的現狀,可以第三產業就業潛力的開發依然大有可為。通過消除第三產業發展的制度與政策性障礙,提高第三產業的發展活力與吸納就業的能力。進一步促進以旅游、餐飲、商貿為代表的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良性互動發展。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早已得到了證明,應結合云南省現狀繼續加大基礎教育投人,加強職業教育培訓。只有就業人員的基本素質跟得上產業結構變革的腳步,云南才能在新形勢下維持良性與可持續的發展狀態。
參考文獻
[1]王保林.產業升級是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J].經濟學動態,2009(2).
[2]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朱衛平,陳林.產業升級的內涵與模式研究—以廣東產業升級為例[J].經濟學家,2011(2).
[4]任新民,熊貴彬.云南省經濟結構調整與農村勞動力轉移[J].學術探索,2003(10).
[5]鄺小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中的人力資本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7.
[6]孫建,周兵.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關性的SEM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8(11).
基金項目:云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科研項目“云南產業升級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項目號2015YJCXY121)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王祥懿(1987-),漢族,安徽人,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勞動經濟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