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媛媛
【摘要】隨著經濟金融化、金融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金融脫媒的長期趨勢已基本確立并將加速發展。面對金融領域的這一重大結構性變化,商業銀行應當在理念、體制、產品、管理、人力資源等方面進行創新,積極應對現實挑戰,努力把握重大機遇,大力促進戰略轉型。
【關鍵詞】金融脫媒 商業銀行 挑戰機遇
金融脫媒,又稱金融“非中介化”,是指資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動繞開商業銀行體系,更多地直接通過證券市場等方式直接輸送給需求方和融資者,完成資金的體外循環。隨著經濟金融化、金融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金融脫媒的長期趨勢已基本確立并將加速發展。商業銀行儲蓄資產在社會金融資產中所占比重持續下降,商業銀行作為主要金融中介在融資、支付等金融領域的重要地位在逐漸降低,由此引發的社會融資方式由間接融資為主向直、間接融資并重轉變。面對金融領域的這一重大結構性變化,商業銀行應當在理念、體制、產品、管理、人力資源等方面進行創新,積極應對現實挑戰,努力把握重大機遇,大力促進戰略轉型。
一、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的挑戰
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居民存款非中介化和企業貸款非中介化上。一方面,商業銀行正面臨儲蓄結構分化和新型投資工具出現的挑戰,企業獲得更多融資手段而非主要依賴銀行貸款。另一方面,活躍的民間融資分離了大量的銀行小企業客戶,公司債券和短期融資券等融資方式又減少了銀行的優質客戶。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正在不斷深化。
(一)居民儲蓄存款大量分流,商業銀行傳統業務面臨挑戰
近年來,隨著多樣化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居民可供選擇的理財產品和渠道增多,儲蓄存款大量流往股市、基金市場、保險市場和民間借貸市場,商業銀行減少了傳統、穩定、安全、低成本的資金來源,這是對商業銀行以存貸款利差為主要利潤來源的傳統經營模式最直接的挑戰。銀行吸收存款的功能逐步弱化,儲蓄比重的降低將導致商業銀行在資金來源方面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必然對其資產配置產生影響。
(二)金融脫媒使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難度增加
隨著金融脫媒的深化,銀行的資金來源日趨短期化,這將導致商業銀行以短期資金支撐長期貸款的矛盾凸顯,資產與負債數量結構的錯配產生了流動性風險。優質客戶資源的流失使商業銀行不得不對中小企業開放信貸業務,這增加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的難度。同時,金融脫媒的發展使市場風險日益突出,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將導致銀行融資成本變動頻繁并且增加了貸款的定價風險。
(三)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管理日益復雜,對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5年11月以來,國內金融混業監管呼聲四起。首先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央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明確提出,我國金融業綜合經營趨勢明顯,給現行分業監管體制帶來重大挑戰。近來頻繁顯露的局部風險特別是近期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說明,現行監管框架存在著不適應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體制性矛盾。要加快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隨后,業界專家、學者和媒體等就未來的金融監管模式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金融監管改革之路到底怎么走,到目前為止尚無定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金融業處于混業經營的現實之下,分業監管的時代注定要遠去,一個大金融監管時代就要到來。對商業銀行而言,一方面將享受監管效率提升、監管標準統一的益處,同時也需適應監管變革和調整帶來的新情況。
二、金融脫媒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機遇
當然,在遭遇到挑戰的同時,金融脫媒也給商業銀行轉型帶來重大的機遇:
首先,同業存款、企業機構大額存款業務面臨發展機遇, 金融脫媒催生了新的資產業務,資本市場的發展也改變了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促進真正意義上的業務轉型.
其次,融資融券、證券質押貸款等支持金融市場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資業務將獲得發展契機。此外,根據投資者在交易中對流動性和資金的需求,銀行將有機會延伸其傳統信貸業務優勢,為企業收購兼并、企業和券商承銷業務、基金公司融資、機構的新股申購業務等提供過橋貸款等其他融資服務。
第三,金融脫媒雖然改變了銀行資產結構,但也促進了商業銀行的轉型,有利于實現高效運營服務和有機管理風險統一,同時也有利于調整現有客戶結構,發展中小企業客戶,進而推動商業銀行金融服務產品的創新。
第四,面對資本市場發展和投資渠道豐富的全新經營環境,商業銀行不僅可以利用、發展傳統信貸業務,還能滿足大規模需求,優化資金來源結構,改變發展現狀.
三、商業銀行應對金融脫媒的策略
(一)實施人才興行戰略
在金融脫媒背景下,未來銀行業的發展必將面臨諸多風險和困難,因此人才至關重要。近年來,銀行從業人員數量迅速增加,但“高、精、尖”的復合型人才依然鳳毛麟角。因此商業銀行在提升從業人員素質的同時,更要注重對高端人才的培養,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二)增強改革創新能力
一是隨著金融脫媒趨勢加快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優質企業的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和利差空間收窄,商業銀行傳統盈利模式受到嚴峻挑戰。銀行必須加快金融服務產品創新速度,從對客戶群體的粗淺分析提供無差異產品,轉到精細分析提供差異化產品,特別是加強對非利息收入產品的開發和創新。二是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客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呈現出個性化和多樣化特點,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嚴重同質化,導致了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因此商業銀行必須根據客戶的需求,細化目標市場,不斷推進金融產品的創新。同時要善于運用科技手段,推進服務模式的創新,提高服務效率。
(三)大力發展表外業務
商業銀行通過大力發展表外業務來抑制金融脫媒造成的沖擊。近年來日益高漲的理財產品就是很好的例子,以提高收益率的方式增強吸收儲蓄的能力。在信貸投放方面,通過委托貸款、銀行承兌匯票、債券承銷等方式間接參與社會融資。雖然銀行作為信用中介的間接融資功能在逐步弱化,但銀行可以發揮自身的客戶、網點、專業優勢,聯合其他金融機構共同為客戶提供信托、保險、證券等金融服務,通過向“全面金融服務商”轉型,構建新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