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城市化是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本文分別依據城市化水平綜合指數測量廣州市城市化水平,并對其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關鍵詞】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綜合指數 非農人口比重 信息熵
一、引言
我國研究城市化水平和進程的理論起步相對較晚。新中國成立后20年是建立,國家基本采取限制農民進城的政策措施,城市化速度緩慢;改革開放后,農村勞動力開始出現大量的自發流向城市,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也日益嚴重,關于城市化的理論研究得以出現。目前,較多研究是從社會學、人口學、人文地理學甚至統計學、數學的視角展開,探討城市化概念、社會意義、城市化轉化方式與道路選擇。
對中國城市化進程,陳洋研究表明,我國城市化水平的區域空間格局由北南差異轉變為東中西差異,省級城市化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在影響中國城市化省際差異的因素方面,傳統的農業發展水平對城市化的影響正逐漸減弱,鄉鎮企業及外商直接投資成為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①邱彭華采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和相關分析(CA)方法,對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的福州市城市化進程問題,以及城市化水平與產業結構演變之關系作了研究,結果表明:自80年代后期以來,福州綜合城市化水平經歷一段波動發展期后較快提高;綜合城市化水平同產業結構的調整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尤其是信息產業、電子工業、建筑業及房地產業,對福州綜合城市化水平有較大促進作用。②史曉慶以山東為例,運用灰度關聯方法分析了山東城市化與經濟、社會、環境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進山東城市化進程的相關建議。③萬歡用工業總產值、人均GDP、平均每萬人在中等專業學校和高等學校學生數量、非農人口比重四個變量指標通過計量模型分析得出變量間的互動關系,期間用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④然而,這種從定量角度研究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進程速度,及其影響因素的文章較少,大多數城市化研究多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而對于廣州市城市化水平及其影響研究,單獨用定量方法研究的文獻則更少。
本文采取定量研究方法測量廣州城市化水平,分析其相關影響因素。本文所用數據均來自廣州統計信息網中的廣州市統計年鑒。⑤數據包括1999年至2014年廣州市的人口密度、非農業人口比重等。研究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對1999年至2014年間廣州城市化水平進行測量,測量采取城市化綜合指數的模式;第二部分對計算出的廣州城市化水平的一系列相關因素作相關分析。
二、廣州市城市化水平測定
合理的指標體系是評價城市化發展狀況的前提,所選指標必須要能體現系統的主要特征,指標體系選取的科學性與否直接影響結論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城市化評價指標選取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綜合性原則。城市化過程是經濟、人口、生活方式、地域環境等多要素的轉化過程,指標的選取要能涵蓋城市化的基本內涵。第二,主導型原則。因為該系統是受經濟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社會建設城市化和地域環境城市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而不同因素對其的影響程度不同,所以不能等量對待,要盡量選擇能突出反映城市化內涵和特征的關鍵指標。第三,層次性原則。眾多城市化指標所反映的城市化內涵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應合理確定其合理確定其在指標體系中的層次和位置。第四,可行性原則。對所選定的指標要素,要依據本地區的實際,有針對性的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要概念明確,容易獲取和界定,可操作性強。為此,本文選取非農人口比重和城市化綜合指標來測定城市化水平,這樣既可以將綜合因素、主導因素結合起來,同時在分析時采取賦權方法以便識別各實際的因素及影響因素對廣州市城市化水平產生效應的差別,從而保證可行性和層次性。
城市化綜合指標測量廣州市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歷來是衡量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標準之一,很多學者都將“非農業人口比重”作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標,但是這種方法其科學意義是有限的。這種方法側重人口城市化,但對經濟城市化、基礎設施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等沒辦法說明。為此,不少研究將人口、經濟、生活、環境、科技、保障等方面納入城市化范疇。根據已有的指標體系,并結合廣州市的具體情況,本文確立人口、經濟實力和產業結構三方面作為測量廣州市城市化的綜合指標。人口城市化表現為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轉變為非農業人口,使得非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加,本文用人口結構、人口數量和人口素質等來衡量人口城市化。經濟城市化是指產業結構的轉變,即非農產業向城市集中發展的過程。根據Sullivan的研究,非農產業集中化主要有比較優勢、生產上的內部規模經濟和聚集經濟三個方面的原因。⑥綜上,本文選取的綜合指標有:人口密度、非農業人口比重、每萬人口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人均GDP、人均內政財政收入、人均規模以上工業總值、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三、廣州市城市化水平影響因素分析
(一)評價體系
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各因素的作用也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而不斷變化的,不同時代及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區具有不同的動力結構。根據相關研究結論,可以將區域城市化分異的動力原因概括為六個方面,即自然環境條件的支撐力、工農業發展的推拉力,產業結構的轉換力、科技進步推動力、外向經濟的促發力、國家政策的調控力。考慮到廣州市市情及資料可獲得性,本文選取以下11項指標(如圖5),從不同的側面來探討該市兩段時間內城市化發展水平的主要相關影響因素。具體指標解釋如下:以人均耕地面積和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兩指標代表區域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以人均GDP 代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以人均農業產值和人均工業產值代表工農業發展水平、以人均社會固定投資總額和人均社會零售總額代表社會投資和消費、以人均第三產業產值代表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以人均進出口總額代表外向經濟的發展、以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代表科技教育發展水平、以存貸款占GDP的比例來代表金融發展水平。
(二)相關影響因素分析
因為以上所提到的所有數據都是定比變量,故要分析影響城市化水平的相關因素,要用到Pearson相關分析,即用1999年到2014年的城市化水平指數與上文圖5中的11項指標作Pearson相關分析。為消除數據的屏蔽,將人均產值和人均GDP都取自然對數,進出口額按照世界銀行圖表集法換算為人民幣,然后對其人均值也取自然對數。
對上文所計算出的信息熵確定的廣州市城市化水平綜合指數和廣州市統計年鑒上獲得的1999年到2014年的廣州市人均耕地面積等11項指標運用spss作Pearson相關分析,導出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3可見,由信息熵確定的城市化水平指數與人均耕地面積、單位面積糧食產量、人均GDP、人均農業產值、人均工業產值、人均社會投資總額、人均社會零售總額、人均第三產業產值、人均出口總額、存貸款比例的顯著性系數分別為0.000、0.0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7
均小于0.050,且除了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均小于0.010。Pearson相關系數分別為-0.842、-0.633、-0.935、0.988、0.978、0.995、0.998、0.976、0.945、-0.707。說明由信息熵確定的城市化水平與人均GDP、人均農業產值、人均工業產值、人均社會投資總額、人均社會零售總額、人均第三產業產值、人均出口總額呈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與人均耕地面積、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存貸款比例呈非常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而城市化水平指數與教育支出占GDP比例的顯著性系數為0.451,大于0.050,說明城市化水平指數與教育支出占GDP比例沒有明顯的顯著關系。總的來說,由信息熵方法確定的城市化水平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工農業發展水平、社會投資和消費水平、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外向經濟的發展呈非常顯著的正相關,與區域地理環境、區域農業生產條件、金融發展水平呈非常顯著的負相關,與科技教育發展水平沒有明顯的顯著性關系。
四、結論
從城市化水平相關影響因素分析表明,與廣州市非農人口比重呈正相關的因素有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工農業發展水平、社會投資和消費水平、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外向經濟的發展,都屬于經濟增長因素;呈負相關的因素有區域地理環境、區域農業生產條件、金融發展水平,主要為地理、生態和金融環境。與廣州市綜合城市化水平呈正相關的因素有區域地理環境和金融發展水平,主要為地理和金融環境;成負相關的因素有農業發展水平、社會消費水平、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外向經濟發展,主要為經濟增長因素。從這幾方面相關關系可以假定,廣州市非農人口比重升高與經濟增長具有正相關關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破壞了地理、生態和金融環境;另外,經濟發展并不表明綜合城市化水平提高,測量結果表明的情況恰恰相反,但后者與地理和金融環境具有正相關關系。由此,我們認為,綜合城市化水平測量不僅擺脫了采用非農人口比重這種單一指標來說明城市化水平的局限性,削弱了經濟增長對城市化的拉動,將地理、生態、金融等環境要素納入其中,為城市更為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和提出了更高要求。
綜上,對于廣州市這樣的城市,非農人口比重對其城市化水平的貢獻將越來越難以說明問題,應該尋求更為靈敏的指標體系,綜合城市化水平是一種比較靈敏的指標。綜合城市化水平追求將擺脫單純追求非農人口比重和經濟增長這種城市化理念,從而使城市發展能更多地關懷地理、生態、金融等環境因素。從研究結果表明,廣州市非農人口比重雖然達到將近90%,但綜合城市化水平波動很大,且水平相對低不少。也就是說,廣州市如果要提高綜合城市化水平,需要擺脫單純追求人口和經濟增長這種粗放型城市發展的路子,需要更加注重地理、生態、金融,以及社會環境建設與發展。
注釋
①陳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時空演變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地理科學,2007,27(2):143-145.
②邱彭華.福州城市化進程的多元分析.福建地理,2001,16(4):32-34.
③史曉慶.影響城市化進程的相關因素分析.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3(2):66-68.
④萬歡.影響廣西城市化進程因素的時政分析.特區經濟,2001年1月222-225.
⑤廣州市統計年鑒:http://data.gzstats.gov.cn/gzStat1/chaxun/njsj.jsp.
⑥曉會林.城市經濟學.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⑦張繼國.降水時空分布的信息熵研究.南京:河海大學,2004.5.
⑧岳書平.中國東北樣帶生態可持續研究.長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2008.5.
⑨劉勇.基于改進熵權法的中原城市群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河南大學學報,2011,41(1)49-55.
作者簡介:陳晨(1990-),男,河南人,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數量經濟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