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
2004年12月,隨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的下發,拉開了全國紅色旅游的大幕。2011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了《2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五年內全國紅色旅游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及保障措施等[1]。2016年中辦、國辦又印發了《2016~202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規劃綱要》,進一步推進紅色旅游持續健康發展。
一、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的內涵
紅色旅游,是以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所遺存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開展的主題性參觀游覽活動[2]。紅色旅游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繼承革命優良傳統、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密切聯系黨和群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成為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革命老區加快發展、
生態旅游是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前提下,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讓旅行者享受清新、舒暢的自然環境,陶冶情操,接受環境教育,學習了解原生性地域特色文化,增強旅游者對自然和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經濟收入,增強生態保護意識,提升生活質量。
二、南泥灣景區發展紅色旅游和生態旅游的優勢
(一)南泥灣景區紅色旅游優勢
南泥灣是中國農墾事業的發源地,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景區內有毛澤東舊居、三五九旅旅部舊址、九龍泉烈士紀念園、八路軍炮兵學校舊址、中共中央干部休養所(紅樓)、九龍泉和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等知名紅色旅游資源,是接受革命洗禮,傳承紅色精神的理想之地。
(二)南泥灣景區生態旅游優勢
南泥灣景區規劃控制面積1347平方公里,位于延安市區東南35公里處,轄南泥灣鎮、麻洞川鄉、臨鎮鎮三個鄉鎮,總人口4.4萬人。景區核心位于南泥灣鎮,總人口1.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0.9萬人),總面積5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4萬畝,林地面積53萬畝),擁有“Y”字型川道水系支流,氣候濕潤、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水草豐盛,既是陜北的“好江南”,又是延安的后花園和天然氧吧,延壺公路以南千畝稻田碧波蕩漾,是發展農業、林業和旅游產業的理想之地。
三、景區發展存在的幾大制約因素
(一)交通不便,旅游配套基礎設施相對落后
S303省道從景區核心穿行而過,包茂高速南泥灣出口至南泥灣核心景區的過境公路上大車行駛頻繁,根據測算,車輛平均速度都在70Km/h以上,成為影響景區安全,制約旅游觀光的重要因素。景區的交通路網不完善,不能將各個景點有效連接,缺乏自行車道、觀景步道等道路。景區旅游設施嚴重匱乏,停車場無法滿足廣大游客需求,旅游旺季時,車輛只能??吭隈R路邊,旁邊貨車時有經過,有著嚴重的安全隱患。景區衛生設施較少,缺少垃圾回收設施,游客只能把垃圾扔在道路兩旁,影響景區形象,景區內衛生間也較少,設置的地點距離核心稻田景觀較遠,標示不明顯,衛生條件相對較差。景區的引導標示少,缺少簡單明了的景點介紹圖和路途標示,不能有效引導游客觀光。
(二)紅色資源開發不力,景點參與性差,缺乏特色旅游紀念品
景區旅游資源分布非常分散,內容單一,地方政府缺乏聯合開發的意識,紅色經典未形成規模,接待能力差,吸引力弱。景點標志性建筑的建設較為凌亂,沒有統一的風格,市場定位模糊,拓展不力,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稻田是南泥灣“陜北好江南”的重要標志,景區現有沿汾川河與延壺公路的千畝狹長稻田帶,規模偏小,效益偏低,存在部分稻田撂荒現象,稻田水系急需重新梳理,稻田內觀景步道是較為簡陋的水泥路,對稻田的整體大地景觀造成較大影響。景區紀念品單一,以毛主席像章、小米為主,沒有統一的品牌,缺乏藝術美感,沒有凸顯景區特色。
(三)旅游管理人才匱乏,群眾生活水平不高
科學管理是旅游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南泥灣景區在管理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缺乏優秀的導游人才,在講解中缺乏專業性,服務意識不強,禮貌用語不規范,業務水平一般,對景區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因待遇不高等多種原因,留不住高端人才,景區缺乏文化產業發展的營銷人才,削弱了景區的競爭力,不能有效打造南泥灣品牌。
四、景區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共同發展的幾點建議
第一,加大宣傳力度。品牌是景區的獨特名片。要依法收回和保護南泥灣商標品牌,啟動南泥灣商標溯源保護,依托主流媒體,強勢宣傳景區風景資源,不斷提升南泥灣品牌國內外知名度和影響力。
第二,夯實群眾基礎。景區的開發建設,離不開全市人民的支持參與。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發展依靠群眾,發展為了群眾,發展成果由群眾共享,廣泛宣傳景區開發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凝聚發展共識。
第三,高起點規劃,整合景區紅色資源和生態資源。高起點的規劃方案,是景區開發建設的前奏。要堅持保護性開發、科學化建設的原則,創新思維、統籌規劃、多規合一,全面系統、科學準確編制景區發展的總規、詳規和專項規劃,做到“一張圖規劃、一條線實施”,用高標準的景區規劃引領開發建設。統籌景區紅色資源與生態資源共同發展,合理規劃游覽路線,形成紅色資源、生態資源互相促進、互相襯托的局面,“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要遵循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統一的原則,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按照科學合理、適度有序的思路,確保景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豐富紅色旅游的內容,吸引更多游客來到南泥灣,呼吸純凈空氣,享受自然風光,另一方面,利用景區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讓人們在旅游中感悟紅色文化,接受紅色教育。
第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景區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震撼人心的旅游景觀。要做好景區過境路的改線、道路改造升級,水資源調查,水庫加固,污水處理,通訊設施配套等基礎設施完善工作。擴大原有稻田面積,梳理稻田水系,優化稻田圖案設計,建設好景區南陽府530畝花海莊園、三臺莊200畝荷花莊園,再造依山傍水、稻田花海的陜北好江南。要繼續完善景區內的服務設施建設,在進出景區和景點與景點之間設立醒目的指示牌,做好住宿、餐飲、道路、公廁等導覽,為游客指明方向。完善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衛生設施建設,力爭做到布局合理,配套齊全,從而吸引更多人來南泥灣觀光旅游。
第五,廣泛吸納人才,提升景區服務品質。管理人員素質決定景區發展水平,要做到“糧草未動,兵馬先行”,下大功夫招賢納士,理順體制機制,規范用人程序,擇優選聘人才,以高薪購買服務等方式聘請一些高端產業人才到景區任職。積極探索人才隊伍保障機制,做到高端專業人才進的來、留得住、沉得下,組建一支穩定、高效的規劃、建設和運營團隊,為景區長遠發展提供人才支持。進一步提高導游人員講解能力,提高景區從業人員素質,開展在崗培訓,全面提升景區服務品質,讓游客賓至如歸,留下美好的旅游印象。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R].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服務規范[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