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婷婷++廖子琰
摘 要:不同代際的進城務工人員行為特征具有差異性,分析進城務工人員的行為決策特征是制定差異性城鎮化政策的基礎。該文采用問卷調查方式,以三代進城務工人員的分工和專業化決策為切入點,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區位選擇、行業選擇和就業方式選擇等三方面進行回歸分析,從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區位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等5個方面解釋進城務工人員的行為決策。結論表明:年齡、與子女是否在同一個城市、工作所在地與戶籍所在地距離、農地流轉和社會保障水平、對城市生活的適應程度、自我認知和當地人的態度是影響進城務工人員行為決策的主要因素。應為不同代際的進城務工人員設計差異化的政策措施,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分工和專業化水平,推動新型城鎮化合理有序進行。
關鍵詞:城鎮化 進城務工人員 行為決策 代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C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b)-0236-03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農業轉移人口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一個特殊群體,在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發揮了歷史性貢獻。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動農業人口市民化,就必須充分了解進城務工人員行為特征,否則,政策的針對性就得不到保證,政策執行的效率也會大打折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出現了三代進城務工人員,三代人員的年齡段可劃分為16~25歲、26~45歲、46~60歲,分別是20世紀80、90年代、21世紀最初10年和近5年進入城市務工的。三代進城務工人員的行為特征具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留在城市還是回到農村的區位選擇決策;二是進入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的行業選擇決策;三是雇傭就業還是自主創業的就業方式決策。該文采用問卷調查方式,以三代進城務工人員的分工和專業化決策為切入點,對進城務工人員行為決策的影響因素進行梳理,從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區位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等5個方面解釋進城務工人員的決策行為,并構建Probit和Log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以期對進城務工人員的行為特征和代際差異形成更為全面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建議。
1 三代進城務工人員的行為決策分析
該部分對三代進城務工人員的行為特征進行理論分析,探討進城務工人員在考慮就業時的區位選擇、行業選擇和就業方式選擇,其中區位選擇主要是指留在城市、回到農村和回到離家鄉較近的小城鎮等3種選擇,行業選擇主要是指進城務工人員在未來選擇職業時,可以有進入農業、工業或服務業等多種選擇。就業方式選擇主要包括雇傭就業和自主創業兩種。
1.1 第一代進城務工人員
第一代進城務工人員年齡在45歲以上,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代進城務工人員,他(她)們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農村進入城市。從個體特征來看,這批進城務工人員是傳統的農民,文化程度較低,大多為半文盲或小學文化。這批進城務工人員具有多年務農經驗,在進入城市務工的同時并未放棄農地和農業勞動,推動其進入城市的動機非常樸素,這就是“掙錢養家”。同時,進城務工大多從事建筑、運輸等臟、累、差的體力活,由于在這個時期城市國有企業改革還未全面啟動,因此,城市工業吸納進城務工人員的規模較小。可以說,第一代進城務工人員本身就沒有融入城市的打算,在城市化進程中僅扮演了城市補充勞動力的角色,而從現在來看,第一代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中已經較少,大部分人在結束城市勞動工作后選擇回鄉務農。
1.2 第二代進城務工人員
第二代進城務工人員年齡在35~45歲之間,大部分是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進入城市的。相對于第一代進城務工人員而言,他(她)們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大多接受了小學和初中教育,務農經歷較少,掌握了相當的勞動技能,在進城之初大量進入城市工業部門。但是,由于制度環境上的不完善和自身條件的限制,第二代進城務工人員仍然難以完全融入城市生活,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游離化”和“邊緣人”的狀態。
進入21世紀后,第二代進城務工人員的分工決策發生了悄然變化。由于我國工業發展逐步進入了一個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企業對工人技能和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進城務工人員需要進行一定的人力資本投資才能適應崗位要求。在這種背景下,這一代進城務工人員開始出現分化,部分人員離開城市工業,進入對技能要求更低的城市服務業,還有一部分進入小城鎮或縣域經濟體自主創業。相當第一代進城務工人員而言,第二代人的可選擇空間要廣闊很多,但總體上來說,進入城市、留在城市逐漸成為這一代人的行為主旋律。第三次分工和專業化的決策均衡可能會出現在城市-服務業、小城鎮和縣域-工業、小城鎮和縣域-服務業等多個點位。
1.3 第三代進城務工人員
第三代進城務工人員是2000年之后進入城市的,其中大多數為“80后、90后”甚至“95后”。相對于前兩代進城務工人員而言,他(她)們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大多為高中、中?;蚣夹.厴I。第三代進城務工人員基本上不再具備務農經歷,城市生活適應能力較強,對他(她)們而言,進入城市的意義遠不止打工掙錢,而更多的是個人發展問題。部分研究還注意到了這一代進城務工人員的留守兒童經歷,由于這一代人的父輩可能就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進城務工人員,其留守兒童經歷使得他(她)們更加重視家庭的意義,特別是會考慮將自己的子女一起帶入城市,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相對于第二代進城務工者而言,第三代進城務工者在進行分工和專業化決策時,具有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由于具備了相對前輩更高的知識文化水平和信息搜集能力,第三代進城務工者可以在更廣闊的可行域內進行選擇,既可以選擇在城市就業,也可以在小城鎮和縣域經濟體就業;既可以從事工業,也可以從事服務業;既可以以雇傭者的身份出現,也可以自主創業。第二,盡管在總體上是以融入城市、改變身份為大方向的,但第三代進城務工者的分工和專業化決策具有多變性。
2 調研分析
該次關于進城務工人員的問卷調查在2015年7~8月間展開,調查區域為南京市所轄鼓樓區、江寧區、六合區、棲霞區、雨花臺區、建鄴區、秦淮區、浦口區、玄武區合計10個區。調查對象主要是南京的外來進城務工人員,調查領域涵蓋了建筑業、制造業、服務業等行業。通過實地訪談形式收集問卷共計1 080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 038份。
該研究的調查問卷包括3大部分內容,一是個人基本信息;二是行為決策;三是影響因素。其中影響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區位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等4大類。通過交叉性統計來分析三代進城務工人員的行為決策差異,這種行為決策差異分為3個方面,分別是對工作和生活地點的選擇、對工作方式的選擇、對從事行業的選擇。見表1~表3。
以上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第一,在工作地點選擇上,總體上來看,選擇留在城市的進城務工人員占到總數的50.5%,而回到農村和選擇到離家鄉較近的小城市分別為28.5%和21.0%。與第一代和第二代進城務工人員相比,第三代進城務工人員更多地選擇留在城市(61.3%),而第一代和第二代進城務工人員分別只有36.9%和47.9%的人選擇這樣做。有46.0%的第一代進城務工人員選擇回到農村,而只有16.5%的第三代進城務工人員這樣做。但是,選擇回到離家鄉較近的小城市的人數比例差別不大。第二,在選擇工作方式上,總體上看,選擇被雇傭和自主創業的比重分別為28.5%和50.5%。代際之間的工作方式差異性較大,接近一半的第三代進城務工人員(44.2%)選擇自主創業的工作方式,而只有23.9%的第一代進城務工人員這樣做。第三,在未來從事行業的選擇上,進城務工人員總體上選擇服務業、建筑業、農業和制造業的比重分別為45.0%、13.1%、6.6%和35.4%。代際之間的差異性依然十分顯著,在第三代進城務工人員中,超過一半的人選擇進入服務業工作(55.2%),而選擇農業的僅有1.4%,而第一代進城務工人員中,選擇進入以上四類職業的人數比例基本上是均衡分布的。第二代進城務工人員介于第一代和第三代之間,但顯著偏好于制造業(37.8%)。
3 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結論,我們的政策建議包括這樣幾個方面。首先,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留城意愿顯著高于第一代和第二代進城務工人員,政府應分類對待進城務工人員的行為決策,為不同群體設計差異化的配套政策,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分工和專業化水平,推動新型城鎮化合理有序進行。其次,進城務工人員十分重視子女的發展,應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的就學、就業、醫療保健創造更好的條件,積極推進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的優生優育工作,在進城務工群體中落實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甚至可以考慮實施鼓勵進城務工人員生育二胎政策。第三,深化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有序推動農地流轉工作,作為配套政策,應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鼓勵其進入現代服務業工作或自主創業。最后,進城務工人員向往城市生活、渴望被城市認同和接納,應將進城務工人員納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營造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社會環境。城市政府應面向進城務工人員提供更多的社會參與機會,使其更有效地參與到城市生活中來,尤其是吸引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參與那些與他們利益切實相關的管理制度的設計過程,讓其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加速融入城市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陳春,馮長春.農民工住房狀況與留城意愿研究[J]. 經濟體制改革,2011(1):145-149.
[2] 陳軼. 新生代農民工留城意愿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江蘇省南京市為例[J]. 江蘇農業科學,2015(1):432-436.
[3] 李培林,田豐.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態度和行為選擇[J]. 社會,2011(3):1-23.
[4] 羅小鋒,段成榮.新生代農民工愿意留在打工城市嗎——家庭、戶籍與人力資本的作用[J].農業經濟問題,2013(9):65-71.
[5] 張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調研世界,2014(9):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