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耀文
一、深刻認清形勢,充分理解深化改革創新工作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經濟新常態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來,國家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和實施“三去一降一補”措施,相繼出臺了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制定了7個專項文件和36個配套文件,表明了國家對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的決心。從行業來看,英國已于關停了國內最后一座煤礦、美國電煤產能也降至了4.5億噸。去煤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共識,2017年“兩會”工作報告明確,煤炭壓減產能1.5億噸、鋼鐵壓減0.5億噸。可以看出,國企煤炭企業深化改革創新勢在必行,創新發展時不我待!如果不能順應時代大勢,加快改革創新發展,未來發展的道路勢必越走越窄。所以,必須抓住改革創新的窗口期,全力以赴推進深化改革創新工作,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二、審視查找短板,敢于正視深化改革創新工作的矛盾問題
一是重新審視思想觀念,敢于正視求穩怕亂、固步自封的問題。大部分煤炭企業在關鍵的歷史積弊性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問題還未能取得突破。一些企業領導存在求穩怕亂思想、缺乏改革的魄力等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求穩怕亂思想,消磨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膽識;另一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固步自封思想,致使在重點、難點性改革上進展較慢。
二是重新審視人事機構設置,敢于正視組織臃腫、勞動低效的問題。一方面,人事機制不暢,人員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有位置的人干不了事,能干事的人沒位置,有的甚至管理缺失,給企業造成嚴重的損失。另一方面,機構設置不合理,層層設崗、層層管理,一個崗位硬性劃分成幾個專業,導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三是重新審視管理制度,敢于正視市場化關鍵導向地位沒有確立的問題。突出表現為,井下人員向地面回流、生產一線向輔助崗位回流,地面、輔助崗位人員富余。同時,績效管理意識方面存在弱化、虛化的問題,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歸根結底是企業市場化管理的主體地位沒有確立,生產一線和輔助崗位、井下和地面崗位收入結構有待優化,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難以發揮。
四是重新審視產業結構,敢于正視企業效益全面依賴煤炭主業的問題。目前部分煤炭企業的產業轉型發展仍然沒能跳出煤炭主業,一煤獨大仍然是一些煤炭企業難以突破的瓶頸。從國家經濟發展趨勢和煤炭行業的發展前景來看,多元發展已成為一種趨勢,唯有通過改革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在新的行業領域實現突破,才能謀求更大的生存空間。
三、堅持“四項”原則,準確把握深化改革創新工作的內涵要求
一要堅持“增強活力、創新發展”的原則。這是加快推進改革的目的。當前煤炭企業必須抓住國家改革的窗口期,通過改革有效解決企業沉疴痼疾和影響發展的瓶頸問題,適應國家經濟新常態發展趨勢,增強企業長遠發展活力。
二要堅持“對標看齊、鼎故革新”的原則。學習對標先進行業、同類型企業,既不能簡單的復制一種模式,也不能全面否定企業有效的管理方式。結合企業實際,敢于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機制,破除管理上的因循守舊和漏洞弊端,探索形成高效、靈活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機制。
三要堅持“積極穩妥、統籌推進”的原則。正確處理深化改革與保證安全、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關系,突出問題導向,既要有統攬全局的宏觀視野,也要有見微知著的預見能力,把握好改革的次序、節奏、力度,確保企業改革創新扎實有效推進。
四要堅持“方向正確、依法合規”的原則。改革創新必須按照全國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會議精神的要求,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法人治理的規范,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保證企業改革創新發展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
四、狠抓重點突破,提升企業深化改革創新質量
一要突出抓好思想觀念改革。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號召全黨開展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帶來了全黨思想的大解放,從此中國踏上了39年的快速發展之路。當前煤炭企業要在班子、科室、區隊、車間、班組中廣泛開展大討論活動,增強干部職工支持投身改革創新的主動性和自發性。深入持久地抓好深化改革創新工作的形勢任務教育,充分認識深化改革創新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增強干部職工對改革創新的心理承受力。
二要突出抓好“三項制度”改革。“三項制度”改革目的實現崗位職務的動態化、收入分配的市場化和勞動用工的契約化。更深層次目的是為了提高人的積極性,實現管理的嚴格化,促進各層級責任的落實。推進人力資源優化要以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為目標,關鍵崗位人員做到量才適用,富余人員通過提前內退、走出去、協議解除勞動合同、再就業等多種措施解決人員出口問題。薪酬制度改革,核心是按勞取酬、按效取酬。制定內部市場化的考核體系,量化工作,建立內部承包、員工持股的市場化經營體制,調動人的積極性。勞務用工改革是企業“三項制度”改革的調節劑。合理使用勞務用工或業務外委就是降低企業用工成本的重要手段,所以如何使工資結構更加趨向科學合理、如何充分體現績效工資的激勵作用、如何保證用工成本合理,都要統籌兼顧,做好研究。
三要突出抓好企業轉型升級改革。對企業發展定位進行再思考。實現非煤產業占比突破,依托市場和區域優勢,逐步培養切實可行、風險可控、前景較好的新產業,打造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企業管理體制、經營機制改革進行再研究。加快完善調整企業管理機制體制、管理模式、法人治理結構、資本結構、風險管控、“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和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各種考核配套等政策,實現與市場接軌、與社會接軌。要對企業“雙創”工作進行再深化。在平臺建設、完善機制、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成果轉化和引用、隊伍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實現企業更好發展。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改革創新的接力棒傳遞到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我們必須義無反顧地擔負起歷史性的重任,堅定不移地推進企業深化改革創新工作,讓企業在發展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綻放出新的活力和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