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杏梅
【摘要】本文通過問卷訪談以及真實的作業文本資料進行數學課外作業的研究,試圖尋找數學作業布置的問題、現象、策略,形成對現狀的科學認識,并在實踐層面提出改進作業研究的思路。首要加強作業功能的正確認識,開展作業設計樣例為特色的作品征集,形成“目標”“精選”“編排”“調整”作業設計策略,開發實踐性作業激發興趣,豐富作業資源,提升作業設計質量。
【關鍵詞】課外作業 布置 批改 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131-02
一、研究背景
作業作為教與學的交匯點,它的設計與實施是實現“減負”“增效”的關鍵。目前,作業存在種種與課程改革要求相脫節的現象,如負擔重、質量差、效果不理想等。學生作業的實施與完成一般在家里,要剖析作業在實踐中的真實問題以及原因,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需要把握其關鍵的因素,系統解決作業問題。基于以上分析,帶著“數學作業存在什么問題?布置多少家庭作業才合適?教師是如何批改作業?”等思考。通過對部分教師與學生的問卷訪談及真實的作業文本資料進行分析,試圖尋找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的問題、現象、規律,初步形成對現狀的科學認識,并在實踐層面提出改進的思路,以提升數學作業實施的效果。
二、調查方法
1.問卷的抽樣及設計
農村地區,采取分層分類的抽樣方式,共15間學校,約600名學生。同時,也對提供作業案例學校的六(1)班36人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
2.文本案例的收集
選擇了一位從教13年的農村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師以及對該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并查閱了《圓柱和圓錐》整個單元的作業設計以進行分析研究。因此,她所設計的作業水平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當前教師的普遍水平,對真實了解數學作業的現狀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踐方面的參考。
案例: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圓柱與圓錐》
第1課時:圓柱的認識
課后作業:練習冊《某學練測》第一至五題。
作業設計意圖:鞏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的概念,加強對圓柱側面、底面及其之間關系的理解,補充了運用圓的知識判斷、計算圓柱側面的長與圓柱底面周長的關系的題目。
第2課時:圓柱的表面積
課后作業:課本練習二第12題以及《某學練測》第一至四題,其中第五題選做題。
作業設計意圖:鞏固圓柱的表面積的含義。設計已知底面半徑、底面直徑、底面周長及圓柱的高三組題目,鞏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第3課時:解決問題
課后作業:練習冊《某學練測》的第一至四題,其中第三、四題選做。
作業設計意圖:鞏固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第4課時:圓柱的體積(一)
課后作業:練習冊《某學練測》的第一至四題,其中第五題為選做。
作業設計意圖:通過圓柱的標準圖及位置變換的變式圖鞏固體積的計算方法,綜合運用已學的圓柱表面積、側面積等知識,讓學生應用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第5課時:圓柱的體積(二)
課后作業:練習冊《某學練測》第一題至第三題。其中第二大題第1、2及第三大題選做。
作業設計意圖:通過圖形計算、解決問題的形式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第6課時:圓錐(一)
課后作業:練習冊《某學練測》第一至四題。其中第五、六題為選做題。
作業設計意圖:通過填空題、辨析題、判斷題鞏固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等概念。
第7課時:圓錐(二)
課后作業:練習冊《某學練測》的第一至三題,其中第四題為選做題。
作業設計意圖:通過填空題、判斷題鞏固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錐的體積之間的關系。
第8課時:整理與復習
課后作業:練習冊《某學練測》的第一至四題。
三、對問卷及文本資料的結果分析
基于學生作業文本的資料和學生問卷相結合可發現:
在作業量方面,基本是練習冊的對應內容一天一頁,至于練習冊的題目與課堂內容是否配套,題目的質量如何則沒有太多考慮。問卷反映66.7%的學生表示在20~45分鐘內完成作業, 作為農村學校作業量偏大。
在作業選擇方面,問卷反映教師布置作業選擇課外練習冊占72.2%,課本習題占35.8%。文本資料呈現基本是《某學練測》的內容,說明有相當一部份教師布置作業的形式單一,大多是書本或練習冊的習題,不加篩選,隨意性較大。與老師訪談了解到,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不能完成,甚至不交作業。由于學生家長的職業大部分是務農,對學生學習期望值不高,不會主動向老師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對老師要求的課外輔導并不是很配合,因此教師會盡量在課堂完成課本的習題,以減少課外作業的量,那么課外作業就主要以《某學練測》為主。另外,教師為了減輕學生抄題的時間,有時會印試題卷給學生完成。
在分層布置作業方面,文本資料呈現基本上是鞏固知識、技能訓練方面的題目,問卷要求學生全部都做占86.1%%,可根據難易自己選擇的占27.8%%。這與教師訪談表示會根據學生的差異分層布置作業的觀點是不一致的,這說明教師在作業的觀念上有以生為本的理念,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會提前做一做,了解題情,如果認為練習冊的題目較難,最常用的處理方法就是不做最后一道題,至于中間的題目還是一刀切全部做,較少布置一些操作型、探究型、開放型的作業。
在作業批改方面,作業打分主要依據“作業題的正誤”“作業的規范與整潔程度” 兩個維度。能夠做到當天的作業當天批改,次日發給學生。符號以對錯為主,會給“好”“認真”的評語,總的來說批改作業方法比較固定,個性化特征不明顯,作業的講評基本上以全班講評的形式進行,沒有很好利用作業批改環節,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以調整師生教與學的策略。
由于該校地處農村,老師反映經常有十幾位同學欠交作業或不完成作業,因此找了其中幾名學生進行訪談,學生回答主要是:上課聽不懂,作業的量太多,作業要求太難,不想做作業。這部分學生只占學生總數的極少部分,他們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家庭教育往往也存在問題,要讓他們按時完成作業是件很困難的事。
綜上,學生作業量大、作業時間長、作業效果不佳的原因,教師將作業簡單視為訓練,由于過分強調熟練忽視理解而導致的有作業無學習的怪象。不加選擇題目的作業,作業變成強化記憶的重復活動。學生盲目進行大量的練習背后,是教師布置作業缺乏從作業功能角度來審視并設計作業。
四、啟示和建議
解決作業問題需要加強作業功能的正確認識,強化與作業應用相關的研究,加強教師作業專業能力的培訓,發揮作業應有的價值。
1.轉變作業觀念,優化作業功能的認識。轉變作業只重視知識與技能的被動訓練傾向,使作業成為引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切入口。在作業布置上,作業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的內容要匹配,保持作業任務與教學進度的一致性。在作業的反饋上,關注作業功能作用的發揮,注重開展有效講評。同時,加強作業的自我反思,加強備課組的專題研究,發展教師作業設計能力。
2.開展數學學作業設計作品征集。鼓勵教師反思日常作業,開展設計案例為特色的作業改進研究。從技術技術層面,設計相應的作業設計表格,明確作業設計要學習目標與內容的匹配、有意義學習任務的選擇、作業意圖與編制、學生結果的預期、作業評價與輔導等方面,幫助教師明確作業環節的操作要求與方法。
參考文獻:
[1]王月芬,張新宇.透析作業[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0
[2]方臻,夏雪梅.作業設計:基于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