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盛
前言
如何把兒童美術活動與圖畫書閱讀結合起來進行有效的整合性學習,從而既發展兒童的美術能力,又加深兒童對圖畫故事的理解。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較為新穎的研究課題。浙江省寧波市第三幼兒園是浙江省一級幼兒園,該園自辦園以來,一直以兒童美術活動的開展為主要特色課程和重點研究課題。自2012年始,該園就對兒童美術活動與圖畫書閱讀活動進行了整合性教育探究。2015年,該園全面、系統所開展的“美術即語言:基于圖畫書閱讀的幼兒表達性美術教育活動的行動研究”作為浙江省年度教育規劃課題正式立項(課題編號:2015sc070)。歷時5年的研究,該園積累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此,我們集結擇其部分課題研究成果以論文方式呈現給大家。旨在拋磚引玉,為兒童美術與圖畫書閱讀的整合教育提供一些新的研究經驗和思路。
一、設置“藝彩空間”場景,增加活動吸引力
幼兒園利用專項活動室以及走廊等空間,開辟了:以水墨畫為主的江南煙雨、以創意手工為主的2016工廠(見圖1)、以涂鴉為主的色彩走廊(見圖2.1、圖2.2)、女紅工坊、繪畫王國、花田小鎮、寫生基地、紙藝空間、方圓世界。
每個場地以一種美術活動形式為主,改變以往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美術活動的狀況,中大班的孩子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活動參加。一周二次活動,每個活動室每次10名孩子,我們根據教師的美術特長二人一組安排到相應的活動室,每次一位教師參與指導。
每個活動室除了有個生動名字,還將孩子日常熟悉喜歡的卡通人物(動物)形象作為標識(見圖3)。如2016創意手工選擇了《海綿寶寶》里的胖大星做標識、可愛的米老鼠代表了繪畫王國、萌萌的機器貓成為了色彩走廊的形象代言人等,為方便孩子們記憶,活動室的設計模仿主題公園,注重主題性與情境性,如“江南煙雨”活動室就利用水墨的元素布置成江南水鄉的場景;花田小鎮活動室用各種材料的花打扮成一個花的世界。孩子們看到這樣一個個主題突出、風格鮮明、材料豐富的環境,活動興趣大大增加。
二、打破班級界限,實現“自主找伴”新體驗
可以按照自已的意愿找玩伴,是孩子在游樂園中無拘無束玩樂的基本條件,同時混齡活動的教育價值已經被廣大教育者高度認同。因此我園打破班級界限,嘗試采用“走班”形式,讓孩子帶著快樂的情緒尋找伙伴,參與活動。活動日當天早上,孩子們在來園時到可以到指定區域進行預約(見圖4)。教師每月選擇一個活動主題開展,活動內容以照片形式張貼到“預約版塊”上,孩子們可以根據照片選擇喜歡的活動室。預約的作用除了控制活動室人數,保證活動質量外,還可以提高孩子們計劃安排活動的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我們發現孩子們能提前想好自己明天或者下一次要去哪個活動室活動,有的孩子會提前邀請好友一起預約某個“藝彩空間”活動,有些原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通過“藝彩空間”活動成為了朋友…… 經常在不同的環境中與不同的同伴、不同的老師產生互動,孩子們覺得自己的領地從班級向整個幼兒園擴張,變得更加大膽友善,洋溢著小主人的自信。
三、巧用“樂游卡”獎勵,規則注入游戲元素
打破了班級框架,孩子們的選擇活動變得更加自主,但容易出現:孩子短時間都在同一個活動室活動、教師不了解孩子活動情況等諸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經過多次研討我們推出了“藝彩樂游卡”(見圖5),卡內有9個“藝彩空間”的活動標識,每個孩子每學期一本,活動時掛到脖子上,每次活動結束后由該室老師為該孩子在本標識后貼一張貼紙。學期結束時。如果孩子9個活動室都參加過,就可以領取一份自己喜歡的文具、玩具等。
這種類似積分卡的活動,改變了原來規則的生硬,不需要老師引導,每一次活動孩子們都能自主安排,除了活動本身帶來的樂趣,集齊貼紙兌換禮物對他們也是一種快樂所在,每次活動結束孩子們都非常期待下次活動早點來到。
四、開展“區域”學習模式,擴大自主表現空間
如果將“藝彩空間”視作一個整體,9個活動室就是散布在幼兒園不同方位的9個區域。同時我們又借鑒班級區域活動的模式,在每個活動室內根據技法、內容等不同,設置不少于4個的區域,如:紙藝空間活動室就根據技法的不同開設了紙漿制作、剪紙、折紙等多個區域。又如泥工方圓世界,根據活動內容的不同進行劃區:動物、植物、人物區域等。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進入相應的區域參加活動。
每個活動室都投放了大量材料,材料都以開放式陳列,所有的材料幼兒均可以自主選擇、自由操作。材料根據主題進行調整與更新,每個活動室每月一個主題,教師每周根據幼兒活動的進展有計劃地增添材料,每月根據主題調整材料。以“方圓世界”為例,材料投放可以分為這三類。1.放置于區角的主體材料:各種彩泥。2.放置于陳列架的個性化輔助材料:珠子、干果、紙杯、樹枝等。3.教師范例。教師范例一般采用圖片、照片的步驟圖或實物,活動中教師一般不做集體示范,幼兒根據范例自主進行創作,教師分別到各個區域進行個性化指導。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通過創設“游樂園式”的美術環境,孩子們跳出了傳統班級集體美術活動或專項室美術活動整齊劃一的框架,帶著新奇與快樂的情緒自由選擇伙伴自主選擇內容,改變了“老師讓我這樣做”被動狀態,孩子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興趣被激發。由于活動人數比班級集體活動少了三分之二,故教師能很好地關注到每個孩子的活動,有更多時間聆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其獨特感受,幼兒個性化創作潛能被點燃,個別化指導得到很好的落實。教師不再將目光僅聚焦在孩子作品的表面呈現,能更用心解讀孩子作品背后的語言,千篇一律的作品被獨具個性化表現代替。同時混齡走班的開展,擴大了孩子的社交圈,創造了更多孩子與孩子、孩子與教師互動交往的機會,提高了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問題解決等能力。
在活動中我們也發現,由于每次參與活動孩子的不確定性,教師每次預設的活動與實際指導存在一定偏差,因此今后將從教師通過各種途徑熟知全園孩子的美術能力、不斷提高指導能力等方面入手破解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