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晗悅

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了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解決環境污染變得刻不容緩。從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發生后,環境保護問題愈發成為公眾關心的問題。但是,我國的環境治理歷經了這么些年,并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為此,筆者將在下文中,針對我國現行的環境污染現狀,充分論證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存在的必要性,以及環境責任險為何需要強制。
據有關數據的不完全統計,在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已占到當年GDP的3.5-8%。環境污染已經成了禁錮我國經濟發展的桎梏。我國傳統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投入、低產出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我國的經濟發展了。幾年前柴靜出資拍攝的《穹頂之下》引用大量權威數據,直擊我國的環境現狀,引起了社會的震動。在短短幾十分鐘的影片中,描繪出了一個黃沙漫天,濃煙滾滾,機器不停歇地制造著污水和噪音,生態不斷在惡化的中國。
如何治理好環境污染。我國已經有過很多的探索。在2006年4月1了日召開的“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指出“環保工作要實現三個轉變,做好四方面工作”。其中,他提到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此外,在《民法通則》第124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隨后,于1989年制定《環境保護法》這一特別法。我國在之后也制定了:節約,環境保護的國策。緊接著又推行了環境污染治理費。但是。探索至今,如何治理環境問題依然是一個一直被人們所討論的話題。
環境污染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受害地域廣、人數多,根治困難,2006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第一次提及環境污染責任險。此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在國內開展試點活動。但是,并未獲得人們預想的結果。企業由于污染成本太低,投保積極性低,加之政府監督部門不夠重視。使環境污染責任險并未發揮出應有的效用。此時,環境污染責任險實際上成為了一項“面子工程”,并未得到真正的推行。
環境責任保險分為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和自愿責任保險兩種。其中,強制環境責任保險是指依照法律規定,所有的可能污染環境的企業或事業者必須投保環境責任保險才能取得合法的經營資格。它與自愿責任保險由投保人自己決定決定是否投保的模式相比,有著更多的強制性和可操作性。強制責任保險可以發揮政府對經濟行政千預的作用。使得環境責任保險得到更大程度的推廣。在我國,環境污染進入高發期,環境治理技術不成熟,企業污染防治意識不高的國情下,更多的發揮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視乎有其合理性。
環境污染責任強制保險具有很強的社會管理職能,在減輕環境侵權者的賠償負擔、維護受害者合法權益、減輕政府財政壓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此,筆者將——進行闡述。首先。環境污染強制險將企業的環境污染防治措施直接與各項資質的審批、評選直接掛鉤,作為一種準入門檻,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企業的投保熱情,從根本上杜絕污染的發生。而且,環境污染保險作為一種風險很高的險種。多數保險公司對此都持保留態度。只有當投保人基數不斷增大時,才能分攤風險,發揮保險風險規避的作用。其次。環境污染除了突發性事件之外,還存在潛在性,繼發性的環境污染,此時環境污染的侵權人,侵權額度、侵權范圍的確定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需要有專業的人員鑒定和認定侵權的范圍和性質,賠償數額等。通過保險公司對于污染可能性的評估。保費費率的確定,也能間接的督促可能污染的企業完善有關設備。保險公司對企業進行環境評估檢查,對于不合格企業。可以要求其整改。屢教不改的企業。保險公司可以對其作出不予承保的決定。對于絕大部分企業而言。基于保險公司環境評估的壓力都會敦促自己做好環境保護工作。與以往的“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埋單”的模式相比。環境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經濟在政府治理中的杠桿作用。
更重要的是,環境污染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極為嚴重。而環境侵害形態的間接性、累積性、潛伏性、不確定性、受害人群的廣泛性等特點,使得受害人尋求損害賠償的過程困難重重。當環境安全事故發生時,其危害結果往往超出了人們的可預見范圍,很多企業都缺乏賠償能力,受損害的被侵權人即使千辛萬苦證明了企業在事故中存在過錯,往往也面臨得不到賠償的困境。此時,環境責任強制保險的救濟作用將充分保障受害者的利益。
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境治理刻不容緩的今天。發揮保險作為一種商業運作模式在環保中的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保護綠水藍天,守護我們的家園,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相信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我們終將探索出最適合我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