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婷
(百色學院 533000)
摘要:面對就業難和就業結構不斷變化的現實,普通高校的貧困生就業壓力不容忽視。本文通過對普通高等學校貧困生求職自卑心理特點的分析,提出相應對策,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克服求職心理障礙。
一、高校家庭經濟貧困學生人數增加
國家資助普通高校學生4141.58萬人次,資助金額847.97億元,比上年增加131.11億元,增幅18.29%。說明隨著高校招生人數的增加,經濟困難學生人數也不斷增加。由于經濟條件差、社會貧富差距大、學生自身心理缺陷等諸多因素影響,經濟困難大學生多數人存在著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如果自卑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和解決,將會直接影響這些學生學業的完成、個性心理品質的完善甚至在求職過程中處于劣勢,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將會使他們更加貧困,惡性循環,進而影響社會治安的穩定。
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指以一個人認為自己或自己的環境不如別人的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欲望、情感所組成的一種復雜心理。筆者通過與許多經濟困難學生接觸,發現自卑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內心脆弱、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封閉孤立、缺乏自信、性格內向、人際關系緊張等,這些行為的表現與他們的自卑心理緊密相關。
(一)家庭經濟狀況差。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成長、性格的形成與個人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在特殊的家庭環境,他們有的來自老少邊山窮經濟欠發達地區,總體生活水平低;有的家中兄弟姐妹多,父母在外打工維持生計;有的過早失去了父親或母親或者離異,雙親不在身邊,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祖輩的撫養能力差;有的成為孤兒;有的家人生病,需負擔醫療費用而負債累累等等。雖然進入大學可以有國家生源地貸款解決學費的問題,但是住宿費、生活費成為他們的包袱,而與家庭經濟不困難的同學相比,他們不可避免地出現自卑、壓抑焦慮的情緒。
(二)學生本人性格缺陷。性格問題是經濟困難學生心理自卑的內在困素。經濟困難學生內心往往非常脆弱,在他們小的時候可能因為家庭的原因會受到其他同學的欺負或者語言的攻擊,雖然國家對經濟困難的學生有各種各樣的幫扶項目,也可能導致他們比較反感同情,害怕別人同情的目光,自怨自艾、報怨生不逢時。面對貧困,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失去信心,出現了悲觀、苦悶、抑郁的狀態。他們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自己瞧不起自己,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總是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或者各方面都不如別人,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也不愿意去做相關勤工儉學的工作。父母為了生計,對孩子缺少精神的撫慰和關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懂的怎么和別人交往,對他們的人際關系有一定的不利影響。由于種種原因造成的弱勢地位,使他們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體驗不到自身價值,甚至還會遭到強勢群體的厭棄,喪失自我價值體驗,常常懷疑人生,使他們心態失衡,陷入惡性的心理體驗之中,從而心理狀態失衡。
(三)社會問題。現在的用人單位需要的是綜合型的人才,在校大學生都興起了考證熱,各種各樣的考證需要一定的費用,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負擔不起這些費用,導致在求職的過程中可拿出手的基恩那個證書就比較少,不利于他們求職。就業機制還不夠完善,人才市場的擇業競爭還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現象。有些用人單位錄用人才以社會關系與社會背景為標準,而經濟困難學生在求職中沒有足夠的金錢和社會關系來運作。因此,面對就業他們悲觀失望,在求職的過程中遭受各種挫折。
(四)學校教育方式。我國的教育大部分是應試教育,尤其是在偏遠地區,學校教育是重知識,輕情商的培育,確實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遠地區老師水平較低,未能及時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及時糾正。到了大學階段,大學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到了大學的優勢不明顯,加之與其他同學相比,他們還處于劣勢,從而失去學習和奮斗的目標。
三、自卑心理的調適方法
(一)正確認識自己 提高自我評價
自卑的人往往注重接受別人對他的低估評價,而不愿接受別人的高估評價。在與他人比較時,也多半喜歡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相比。越比越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越比越泄氣,自然產生自卑感。其實,我們“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因此,有自卑心理的人,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要經常回憶自己的長處和自己經過努力做成功了的事例;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可以讓同學說出你的優點,以此激發自己的自信心,不要因為由于自己某些缺點在而否定自己,不能因為一次失敗而以偏概全,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在失敗中尋找成功的道路。
(二)善于自我滿足 消除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較敏感脆弱,經不起挫折打擊。一旦遭受挫折,就很容易意志消沉。因此,無論生活、學習都要知足常樂,給自己定的目標不要過高,制定好每個“小目標”并認真的完成,最后達到較高的目標,這樣,就避免挫折的發生。必須明白和做到:努力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標,而不是為了打敗別人。而每次取得的成功體驗,都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是十分有利于恢復自信心的。
(三)坦然面對挫折 加強心理平衡
自卑的人心理防御機制多數是不健全的,自我評價認知系統多數比較偏低。因此,遭受挫折與失敗的時候,不怨天尤人,也不輕視自我,要客觀地分析環境與自身條件,這樣才可以找到心理平衡,才可以發現人生處處是機會。
(四)廣泛社會交往 增強生活勇氣
自卑的人多數比較孤僻、內向,不合群,常把自己孤立起來,少與周圍人群交往,由于缺少心理溝通,易使心理活動走向片面。自卑者如能多參與社會交往,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可以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豐富生活體驗;通過交往,可以抒發被壓抑的情感,增強生活勇氣,走出自卑的泥潭;通過交往,可以增進相互間的友誼、情感,使自己的心情變得開朗,自信心得到恢復。老師也適當的利用機會給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鍛煉,多進行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五)更多社會支持 幫助成才。建立完善的經濟資助體系。最大限度地解決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困難。經濟上的困難是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因此,高校必須要完善經濟資助體系,解決貧困大學生在經濟上的困難,使他們能順利讀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