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
(齊魯工業大學 250353)
摘要:新常態下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僅以分數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的單一評價模式顯然已不適應新常態的要求,高校亟待需要出臺針對大學生的多元評價體系,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彰顯,切實提高人才質量。
關鍵詞:新常態;第二課堂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首先是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其次是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最后是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就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僅以分數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的單一評價模式顯然已不適應新常態的要求,高校亟待需要出臺針對大學生的多元評價體系,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彰顯,切實提高人才質量。
要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就要求在確保第一課堂主渠道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和教育優勢,改變以第一課堂分數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單一評價模式,而是將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所參與過的思政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科技創新創業活動或其他校園文化活動等第二課堂活動量化為可評價的標準,以第二成績單的形式固定下來,作為評價標準,成為獎助學金評定、正常畢業、保送研究生等的重要依據,以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第二課堂活動,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綜合素養,促進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適應新常態背景下社會發展的要求。
一、大學第二課堂發展現狀
第二課堂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特長,自主參加的教學計劃以外的教學科研活動、文娛體育活動等,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是第一課堂的延伸,與第一課堂共同構成了高校育人體系。學生在第一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可以在第二課堂得到消化、吸收、鞏固與提高,可以提升管理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等在第一課堂學不到的能力素養,因此,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第二課堂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第二課堂建設現狀不容樂觀。
(一)被學校育人系統邊緣化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過于強調第一課堂的育人功能,對于學生的評價也是依據第一課堂所取得的分數及學分,這一“指揮棒”就引導教師與學生基本上只關注第一課堂,而把第二課堂看成是可有可無的,更有甚者把積極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學生看成是“不務正業”、影響學習,這就使得第二課堂在育人體系中被嚴重邊緣化,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被大大忽視,沒有與第一課堂有效銜接,不利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吸收鞏固與多方面能力的鍛煉。高校管理者也是重視教學(即第一課堂)的中心地位,加上平時忙于事務,一般只出席第二課堂的大型活動或偶爾視察,缺乏重視與深入指導。
(二)內容設置缺乏統一規劃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及評估機制的建立,高校第一課堂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但第二課堂遠遠落后,并未被納入統一的教學計劃之中,缺乏系統的規劃與設計,發展緩慢,與第一課堂嚴重脫節。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伸與補充,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兩個“課堂”只有密切聯系,才能有效發揮育人功能,第二課堂如果沒有整體規劃,只是為了開展活動而開展活動,很多第二課堂活動停留在自娛自樂的層面上,缺乏有效指導及統一規劃。沒有與第一課堂有效銜接,那么第二課堂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法體現學科專業特色,無法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更無法達到育人目的。
(三)缺乏健全的考評機制
完善健全的考評機制能起到“指揮棒”的作用,可以科學引導教師及廣大學生參與到第二課堂中,提高大家參加第二課堂的積極性。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針對第一課堂的考評機制非常健全和完備。針對第二課堂,普遍缺乏健全的考評機制。絕大部分第二課堂活動,僅以給予其中少數優秀參加者以頒獎或頒發證書的形式作為肯定,也可算作考評的一種方式,但這只是極少數者,絕大部分參與者沒有任何考評或肯定方式,這就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因此,亟待建立科學、完善、全覆蓋的考評方式,將第二課堂活動根據其難易程度、學生參與程度等以學分的方式固定下來,與第一課堂學分一并納入到學生的評價體系中。
(四)缺乏穩定、專業的指導教師隊伍
由于第二課堂在高校中長期不被重視,廣大教師指導第二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也不高,往往是專業教師或輔導員充當某一項第二課堂活動的指導教師,隨著活動的結束,指導教師的身份也隨之結束。第二課堂活動缺乏穩定的指導教師團隊。大部分高校是由思想政治輔導員來組織第二課堂活動,但輔導員還有大量的繁瑣的其他日常工作要做,也很難投入大部分的精力深入指導、策劃、研究第二課堂活動。這就導致學生自發組織的一些活動,由于缺乏老師的指導,活動深度得不到發掘,導致活動最終流于形式。
二、打造基于多元評價體系的第二成績單的迫切性與必要性
第二成績單是相對于傳統的學業成績單而言,是將學生在大學期間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等第二課堂活動的情況以學分的形式固定下來,形成成績單,與學業成績單一并作為學生的評價依據,為了與學業成績單相區分,稱為“第二成績單”。
(一)打造第二成績單是發揮第二課堂獨有教育優勢的需要
第一課堂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但第二課堂擁有第一課堂所不具備的教育優勢。第二課堂活動中,尤其是科技創新類競賽,學生充分調動在第一課堂所獲取的理論知識,知行合一、融會貫通,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補充,而且也全面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活動中,學生碰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會帶著問題再去學習,這樣更有針對性;同時,學生為了高質量的完成比賽,會主動去接觸學科前沿知識,反過來又促進了第一課堂教學。
(二)打造第二成績單是培養適應新常態要求的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新常態下,創新驅動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高等教育要主動適應,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而第二成績單中會將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個模塊納入其中,根據學生參與相關競賽或創新創業活動情況賦予一定的學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相關創新創業類活動或加入相關社團,積極培育大學生的創新素養,保護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的氛圍,從而輻射帶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其中,培養素質全面的創新型人才。
(三)打造第二成績單是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多元評價體系的需要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仍然是采用僅依據第一課堂分數作為評價標準的單一評價模式,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情況、相關獲獎證書等只作為參考,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成才。分數高不等于能力強,實踐證明,分數高的學生走上社會后不一定發展的好,這也說明單一的評價模式對學生的評價是不準確的,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與能力的培養。因此,要全面準確的評價學生、科學引導學生發展,就要建立包含第一成績單與第二成績單在內的多元評價體系。
(四)打造第二成績單是繁榮校園文化的需要
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課堂的充分開展可以促進校園文化繁榮與蓬勃發展。目前,由于第二課堂缺乏統一規劃與考評機制,在支撐校園文化建設與發展方面有所欠缺。第二成績單的制定,將給予第二課堂活動整體的規劃與明確的考評機制,積極引導學生依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專業特長選取合適的第二課堂活動,也引導相關教師主動指導第二課堂活動,從而推動第二課堂的蓬勃發展,促進校園文化的繁榮,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推行、實施第二成績單的相關措施
(一)領導重視、全校推動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第二課堂教育在各高校也越來越引起重視,但第二成績單對絕大多數高校來說畢竟是新鮮事物,要打破現有的單一評價模式,建立新的多元評價模式,肯定會遇到很多阻力。這就需要領導重視、積極推動,學校通過多種方式宣傳、普及多元評價體系的目的和意義;通過典型事例的講解讓廣大教職工了解多元評價體系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通過對國家形勢的講解,使大家了解國家對人才需求的標準。全校一心,形成合力,方能推動第二成績單的順利實施。
(二)制定科學、合理、可操作的實施方案
第二成績單能否順利推行,關鍵是實施方案是否科學、具有操作性,賦予的學分是否合理。實施方案一定要堅持體系化建設,將第二課堂活動分成幾大類,如主題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學風建設、創新實踐等,全面加強項目的培養。實施方案一定要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建議用簡單明了的表格形式,細化到每一學期,讓廣大學生一看就知道每個學期可以選擇參加的第二課堂活動。實施方案中對于第二課堂活動的賦分一定要合理,對于完成難度較大、科技含量較高的活動(如創業實踐、各類大賽中獲獎等)要賦予較高的學分;對于參與類的活動也要賦予一定的學分,以保護廣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三)先進行試點,然后全面推行
第二成績單對于絕大多數高校來說都是第一次嘗試,建議先選取一兩個學院(系部)試行,根據試行情況來檢驗學分設置是否合理、模塊劃分是否科學等,再進行進一步的調整與補充,使其更符合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規律、更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然后再大范圍推行,為全省乃至全國高校第二成績單的制定提供參考經驗和模板,在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服務國家經濟發展大局、深度融入教育改革發展上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王怡等.加強第二課堂建設[J].中國輕工教育.2013(10)
[2]易萌,張競水. 淺談如何分析高校學生工作的階段性特征[J]. 亞太教育. 2015(10)
[3]許賽. 新媒體對當前形勢高校學生工作影響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思考[J]. 經營管理者. 2016(18)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6年度全國共青團課題研究資助項目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2016ZD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