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偉超

在東亞合作中,國家作為最有影響力和主要的行為體,其相互關聯是十分重要的,而在東亞地區各國的聯系尤其是中日間的關聯是有著深厚歷史基礎和淵源的。而過去在對兩國關系問題上的研究多是注重于在經濟、制度方面對東亞國家合作的影響,因此,筆者嘗試從社會文化建構角度,以歷史因素為基準,來探究中日的文化合作。當前中日的文化認同仍不斷需要通過實踐去探索出一條符合兩國國情的道路。
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文化合作的思想觀念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儒學思想長期以來在中國、日本處于統治地位。雖然目前儒學思想在兩個國家的表現不盡相同。但是其核心思想卻是一致的,即“和”的觀念,
在中國“和合”思想是普遍接受的文化觀念,在當代,有學者張立文提出的以“和合”觀念為主的“和合學”的理論興起。其中,所謂和合的“和”,是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是結合、合作、融合。在儒家的傳統觀念中,強調“禮之用,和為貴”。主張治國處事、禮儀制度應以和為價值標準。墨子認為和合是處理人與社會關系的根本原則,而“離散不能相和合”。和合是社會和諧、安定的調節劑。而在張立文教授的“和合”觀念中主要涉及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五大原理。亦即五大中心價值。“是研究自然、社會、人際、人身心靈及不同文明中存在的和合現象。與以和合的義理為依歸以及既涵攝又超越沖突、融合的學問”。其“和合”也是強調針對不同事物的存在方式的認識觀念。在“合”的過程以“和平”、“和諧”的態度認同差異與沖突。并只有超越差異與沖突才能達成新的事物,才可以達到真正的“和”的狀態。
因為歷史上受中國思想的影響。“和”的思想在日本是傳統性的文化思想。可以說中國“和”思想的東傳,以及使那時的日本廣泛認知和深受重視此思想,并成為了治國之本。此外。在日本內部稱號也同樣發生了由“僑”到“大僑”“大養德”再至“大和”。再由“大和”變為“和”的變遷。例如,日本民族為“大和”民族,而日本食物對外也成為“和食”。可見日本對“和”思想的重視和繼承。由此可見,歷史上中國“和”的思想在日本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和”的思想在兩國是共有的思想。在對不同事物的共存采取非敵對的態度。而是以“和”的態度來求得共存和互補,以求得更好的狀態,正是中日“和”思想的共通之處,
朝貢體系的“天下觀”——文化合作的制度影響
雖然在傳統的東亞穩定的朝貢體系里是等級制的,名義上是日本是附屬中國,但我們知道實際上這與西方的殖民模式是不同的。歷史上中國強大時。等級制與地區的穩定是一致的,中國的軍事和經濟勢力以及跨國文化交流等使得正式的等級形式和非正式的平等結合起來。定義地區體系的不是主權而是一種觀念。
而這種對認同觀念的強調主要來自與朝貢體制相伴的“天下”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天下”觀念,并在這種觀念下構建起了國際秩序源遠流長。而在朝貢體制下。不斷接收和吸收中華文化的日本也有類似的觀念。日本歷史上曾一度認同中國傳統的以中華帝國為中心天下觀。但是后期則是形成了以大和皇室為中心的“天下”觀念。也曾提出以天竺、中國、日本為主的“三國”觀。雖然中日兩國的“天下”觀在后期出現了不同的內容。但是對“天下”內部認同觀念的強調始終是沒有改變的。“天下”的觀念維系著地區內部的平衡。這也就使得地區內部形成穩定和諧的狀態。
漢字的傳播——文化合作的交流載體
除了“家天下”思想所引導的“認同”對歷史上的兩國關系有著穩定作用外。文化傳承的工具——漢字,也在歷史上對兩國合作有著重要作用。漢字的傳人和使用。改變了日本無文字的歷史,對日本文化的基礎建構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則是借助漢字來表達自己的語言。漢字傳入日本后,填補丁日語沒有書寫方式的空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被作為官方文字來使用。
直到8至9世紀的平安時代。日本人根
據中國漢字的偏旁部首和草書分別創造出了片假名和平假名,有了屬于本民族的文字。但是當時漢文能力仍然被視為評價一個人文化修養的標準。因此長期受到上層社會的追捧。漢字崇拜的風潮也從上而下的普及開來。漢字在日本的推廣和使用不僅推動這一區域進入了人類歷史的文明時代。也因此使這一區域為重心的東亞地區獲得了“漢字文化圈”的稱號。而“漢字文化圈”在無形中塑造了一個多國參與、有著傳接能力的文化共同體的存在。根據魯杰的建構主義思想。時間維度在構建社會認同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儒家思想的規范和維系下,中日在儒家文化圈中所構建的社會認知和區域化,就有穩定的內部思想基礎。其次。在朝貢體系的歷史中遺留下的“天下觀”,也為兩國合作以及東亞區域合作提供了基礎:強調合作和天下的同一性。最后。漢字作為歷史和文化的傳承工具。也是中日文化在歷史上交流的證明,同時是東亞區域文化相交融和溝通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