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
中國自從實行計劃生育,實現了生育率由高到低的迅速轉變,解決了人口增長過快的主要矛盾,然而現如今出現快速老齡化與嚴重少子化,陷入低生育率陷阱,人口紅利趨于消失,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調等人口結構性矛盾尖銳。黨和政府為了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于2016年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本篇論文就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的背景、實施效果評價及影響三方面進行分析,并對政府實施人口政策提出一些建議,以便推進人口結構優化,減緩人口老齡化壓力,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政策實施背景
人口出生率下降。我國自從實行計劃生育到現在,出生率大幅度降低,由1978年的18.25%。降至2015年的12.07%。。2015年總和生育率達到1.047,與1.5的警戒線相比較。可發現我國陷入低生育率陷阱。主要原因有一是根據描述經濟發展和生育率下降的關系的伊斯特林的供求假說可以得出。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進步,教育尤其婦女的教育程度提高,醫療保健的改善,文化娛樂水平提高,使得生育成本越來越大,生育觀更加現代化,例如社會保障水平提高。“養兒防老”觀念漸漸消退。二是我國實行嚴格的一胎化政策且頗具成效,人為控制出生率。
計劃生育的負面影響。自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雖然有效緩解了人口供給壓力,但是出現了一系列負面效應:人口素質逆淘汰,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和總和生育率降低,導致中國老齡化、少子化嚴重,人口紅利因素消失,出現人口負債,陷入低生育率陷阱,使得勞動力供給減少,尤其是青年勞動人口的減少還使得社會創新能力下降,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消費能力下降,社會養老問題嚴重甚至可能爆發養老危機,男女性別比失衡影響社會穩定,未富先少、未富先老和出生性別比長期居高不下的人口結構性矛盾日益尖銳,危及人口可持續均衡發展。阻礙我國產業和經濟結構轉型,削弱創新力和經濟發展活力,從而危害經濟持續健康可持續發展。
鄰國的日本少子老齡化問題嚴重。造成勞動力缺乏,直接影響農林漁業甚至第三產業的發展,出現眾多無人區,消費力弱,空巢老人“孤獨死”現象嚴重,因老齡化少子化造成的經濟停滯為我們中國敲醒了警鐘。
政策實施效果評價。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然而政策遇冷,2016年全國婦聯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大部分一孩家庭沒有生育二孩的意愿,有生育二孩意愿的為20.5%,不想生育二孩的為53.3%,不確定是否生育二孩的為26.2%。不想和不確定生育二孩的家庭合計為79.5%,按此數據,假設不確定生育二孩的26.2%的調查者中愿意與不愿意生育的意愿各占一半。那么計算得知平均生育意愿只有1.336,而一般來說,實際生育率低于生育意愿,說明政策實施未有明顯效果。政策遇冷原因有社會發展水平。生育率的高低受生育政策影響,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受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社會轉型對生育起較大制約影響,由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思想觀念發展,使得生育率下降為必然趨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及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及生育觀念均發生了重大變化,生活、就業、教育、醫療的成本有了極大的提升。導致人們生育意愿大大降低。
撫養成本。即使放開全面二孩,但是由于現在中國撫養成本巨大,大多數家庭也不想多生,例如從幼兒園至大學的教育費用巨大。甚至現在中國教育深化和知識失業嚴重,父母為幫助孩子找到體面、薪水高的工作不得不讓他們接受盡可能多的教育,經濟負擔大;孩子成家父母需要幫助孩子購房買車,開支不小;對孩子的營養和保健投資也是需要花費成本。
時間不對。全面二孩的黃金時間錯過。現在60、70后群體生育愿望較為強烈。然而年齡已過40,生育撫養挑戰巨大,80、90后若響應政策,需要面臨上有四老,下有二孩的沉重現實。
計劃生育政策的桎梏。自1970年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實施到現在。對人們造成了思想的桎梏,產生誤區,解決人口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控制人口,而且中國的經濟模式、社會制度等等均是圍繞獨生子女進行,形成經濟、文化慣性,難以改變。
政策實施影響
積極。通過影響育齡婦女數量和生育意愿這兩個人口生育基數和乘數關鍵指標。出生人口增加,勞動力供給增加,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庭結構
消極。從長期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增加了我國低年齡段的人口占比,但總體上對我人口結構影響不大,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人口結構和老齡化問題。
醫療資源方面,全面二胎后的“嬰兒潮”的到來,對醫院從硬件設施到人才儲備均提出了很大挑戰;教育資源方面,一方面。出生人口增加,對幼兒園甚至是以后的大學等教育機構提出挑戰。促進加強教師等資源儲備,另一方面,我國教師中女教師比例過高,實施二胎,女教師的產假增加,教師資源會出現緊缺;全面二孩的政策實行增加了女性就業困難與歧視。
建議
解決人口結構問題。提高人口質量重點是解決人口結構問題。政府教育引導“重男輕女”的觀念轉變,提高女性地位,嚴禁胎兒鑒別,避免出生性別比失調;大力調整人口城鄉結構改善勞動力供給。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發展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以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擯棄世界工廠的發展略徑;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業現代化,釋放農村勞動力;提高勞動力素質,解決實際上是“技能工人荒”的“民工荒”減緩老齡化壓力。重視健康壽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與醫療,延長退休年齡,開發利用老年人資源;提高勞動服務價值,依靠科技進步推動智能化發展,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用更少的勞動創造更多的財富;政府實施移民優惠政策。吸引外來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