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在發展城市經濟的同時也要統籌兼顧山區的經濟,因為它擁有平原以及城市所沒有的得天獨厚的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山區有許多人民,存在著擁有大山及其資源,但是卻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及開發,不僅沒有成為當地居民發展的助推器,反而讓山區成為阻礙他們發展的“絆腳石”。因此我們應在倡導保護山區的同時,也要積極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其資源,從而實現大山經濟效應。
【關鍵詞】大山 資源 交通 人才 高附加值 科技 經濟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山區面積占國土陸地面積69%的國家,在全國2300多個行政縣中,有1500多個山區縣,山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6%。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在經濟建設時,山區的建設是不容忽視的。因為不論從人口到資源,它都有無可替代的優勢,從我國山區的發展來看,總體發展是不平衡的。如黃山、泰山、廬山、張家界等地利用自己的文化、地質、地貌等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從而帶動周邊餐飲、娛樂、酒店、交通、等各項協調發展,它們不僅沒有因自己是山區而拖當地經濟發展的后腿,反而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這顯然是成功的大山經濟。反過來我們應該想到并不是所有的山區可以和上述山區一樣擁有獨特的地質地貌等特殊資源,但是他們總有上述山區無法超越的優勢。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怎樣將這種優勢發揮出來,大力加快推進大山經濟的發展,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談論到這里我們不免有幾個好奇的地方,首先什么是大山經濟?所謂大山經濟就是大山里的居民依托大山自身得天獨厚的資源,通過對各種資源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從而實現大山反哺居民,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其次那些沒有文化因素,也沒有任何奇特的地形、地貌等優勢的山區,他們的經濟該怎樣帶動呢?怎樣實現他們的大山經濟呢?下面我們就來一一討論這些問題。
(一)交通是先決條件
事實上有時候不是山區人民拿著優質的資源不去致富,也不是山區沒有特色資源,更不是一些企業不愿意對山區投資和合作,而是他們相互也很為難,明明山里百姓知道自己有資源,明明企業也十分想合作,但是結果卻是“山里各種資源運不出去,企業也進不來”這樣的尷尬局面。俗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所以這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交通,其次是完善各種基礎設施,這樣才可以打通一條對內發展致富,對外交流聯系的通道。這一措舉可以讓山里的人民走出家門和外界溝通,交流,乃至合作,讓山區的居民可以與企業面對面的,一對一的交流洽談各種合作與開發,同時讓外界的人們更多的去認識,去了解大山經濟,從而投資于大山經濟,形成企業與山區的互利共贏的局面。
(二)優秀的人才是關鍵
說到大山我們容易聯想到其教育落后。首先,因為大山自有條件的限制,以至于其擁有的教育資源落后,因此山區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是很高,因此優秀的專業人才較少,再有,就是那些通過奮斗從山里走出去的人才,因為種種原因,不再回到農村,這讓本來就稀缺人才的山區更加陷入人才缺失的窘迫境界。眾所周知,發展經濟不僅要求有資源,同時還要有相應的人去運作,這些人需要有專業的知識和認知能力,然而就目前山區現有的人才資源來看其很難達到這種水平。所以此時就需要引進專業的優秀人才,來幫助山里人民建立專業的認知能力,讓他們由原來的模糊的,無意識的思維變成專業的,理智的思維模式,從原來的粗放的發展模式變為集約化,發展模式。相信在未來,這些受到專業指導的山區百姓會更好的將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大山資源開發中,大力發展大山經濟,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合理的利用開發資源是基礎
所謂大山經濟不是指無節制的開發利用大山的資源,而是在利用時要合理開發。資源是有限的,一旦我們使用過度,大山原有的生態系統就會被破壞,一旦大山的生態系統被破壞,我們就會失去這個寶庫的完整性,相應的資源就會枯竭。畢竟大山里的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假設我們大量的過度開采林木資源,過不了多久就會出現“大山荒漠化”,甚至會有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因此,當我們在開發利用大山的同時也要有“休山期”,讓大山也“歇息”。畢竟有古訓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由此可見從古至今我們都有一個理念需要遵循,那就是不可以在利用自然的同時違背其規律。否則最終反映到大山經濟上就是項目因為沒有資源可以再利用而終止。
(四)以開發高附加值產業為重點
既然大山有如此多的資源,那我們要利用就要優質的利用,而不是粗放的利用,如果粗放的利用就會出現上述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在原項目開發的基礎上增加高附加值項目進行開發,從粗加工轉變為精加工,因為開發高附加值的產業不僅回報率高,而且會產生許多正效益,如在開發林木時,不僅可以利用原有的林木資源,還可以精加工其果實,比如松子,白果等;在建設茶園時,不僅收獲茶葉,也可附加生產茶油、茶粉等高附加值的產品等等。相比于原來的項目這些精加工產品的價值甚至超過了其原有的價值,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會增加經濟效益,也會減少項目投資時產生的資源浪費,減少項目運行過程中資金的投入。可能這些高附加值的產業剛建時投入和產出不會成正比,但是最終它都會以高額的投資率作為回報反饋給山里的百姓,從而推動大山經濟向前發展。
(五)先進的科技是必要條件
如今是互聯網科技時代,人們生活在一個網絡信息化的世界,這對于大山經濟來說無疑是一個助推器,按原有的模式發展可能會讓大山經濟遇到瓶頸,但是利用互聯網這讓其又可以有新的發展契機。山里的人民可以利用網絡,實現互聯網交易,這不僅可以解決以前山里人民只有商場、超市,農貿市場等單一銷售渠道的瓶頸問題,還讓產品有更多更廣的銷售交易平臺。對于山區人民來說,利用互聯網,跨境電商,農村電子商務等各種電子信息技術平臺以及“互聯網+”的網絡技術,不僅可以在帶動山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可以讓更多山外的人了解山里的各種風土人情,各種民俗民風。這一措舉不僅帶動了產品的銷售,也同時帶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更深層次上說也促進了城市和山區之間的經濟的平衡發展,這對于國家經濟發展來說無疑是有建設性的。
(六)政府的支持是實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
山區的居民,要想在如今市場經濟中占有優勢,除了自身的條件之外,還需要外部的政策支持和各種鼓勵。據相關調查,農村地區每年有1800萬相關人口進城務工,其中大部分人口來自山區,然而我們要想發展大山經濟,就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從城市回歸到農村,然而這卻和目前的社會現狀呈現截然相反的境況,所以此時政府就應該有相應的政策出臺,去鼓勵大家回歸。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情況,比如一些企業即使知道山區有相應的項目,但是苦于沒有中間人搭線,最終使山區失去許多帶動經濟發展的項目,所以政府在當政策的制定者和產業的扶持者的同時,也要合理的充當中間人的角色,這樣不僅實現山區和企業互利共贏,也讓政府更好的成為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三、總結
面對來自外界如此之多的各種競爭壓力,大山經濟要想發展好,首先除了山區人民要善于利用自身條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與時俱進與現代化相接軌,這樣雙向利用,不僅能帶動其自身的發展,更重要的在于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大山經濟會更好的被人們認識了解,大山里的人民也會更好的發展大山經濟,反過來大山經濟也會相應的更好的反哺和它友好和平相處的大山人民。
參考文獻
[1]杜克勤.《中國山區經濟研究》[M].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4-1-1.
[2]王書平.《山區經濟》[J].http://www.cqvip.com/QK/91471X/.
[3]安杰.《一本書讀懂24中互聯網思維》.[M].速賣通大學.
作者簡介:趙永金(1995-),湖北襄陽人,現大三就讀于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本科投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