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施蔬菜生產是郊區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本文主要分析當前該地區設施蔬菜發展的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今后該地區設施蔬菜發展提出了粗淺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設施蔬菜 發展 探析
設施蔬菜作為我區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豐富居民菜籃子,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從近年來我區設施蔬菜的發展趨勢看,設施毀損、撂荒、改作他用等現象隨處可見,設施蔬菜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一、我區設施蔬菜生產發展現狀
我區的設施蔬菜建設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于義井鎮開始起步并逐步在全區范圍發展起來。2008~2009年,區委、區政府大力提倡發展設施蔬菜生產,加大對設施蔬菜建設投入力度,許多村集體、個人都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開始新建設施大棚。到2014年底,全區日光溫室和大棚設施共計2373個,使用面積近2400余畝,[1]成為陽泉市設施蔬菜主產區。
近年來,由于城市建設擴展、大棚骨架老化、管理不善等一系列原因,我區設施大棚使用情況并不樂觀。到2016年底,全區正常種植的設施大棚1336個,占全部設施的56.3%;毀損的239個,占10%;各種建設征地占用的68個,占28%;閑置撂荒的301個,占12.7%。改作他用(種莊稼,種樹,種花及養殖業)429個,占18.1%。[2]設施蔬菜大棚有效利用率大幅降低。
二、設施蔬菜發展萎縮的主要原因
(一)資金不足
由于資金不足,設施大棚基礎設施建設差,無法抵御大雨、冰雹、大雪等自然災害;水、電、路、溝渠等公共設施配套不完善,設施蔬菜生產、銷售嚴重受限;大棚遭受損壞后,村民資金不足,完全依靠政府扶持補貼來支付修理費用,自救能力差。
(二)后期維護不到位,重建設輕使用現象普遍存在
蔬菜大棚設施需要長期的維護和修整,設施修建、育苗、種植、收獲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積極地維護。由于受優惠政策、政府補貼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村集體和個人修建設施大棚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沒有全方位合理規劃,以至于投入大量資金建起的設施,因后期管理不善,使用效果不好而荒廢,甚至改作他用,嚴重制約了全區設施蔬菜生產的發展。
(三)專業技術人員少,管理經驗缺乏
高效農業包含較高的技術含量,雖然我區一直在不斷堅持推廣日光節能溫室蔬菜種植,在技術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礎,但從目前看,設施蔬菜種植的專業技術人員依然缺乏,真正掌握操作大棚種植的技術能手并不多,大多數農民在溫室育苗、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方面缺少必要的技術技能,導致很多日光溫室設施一年只在春、秋兩季種植,冬季完全閑置,簡易大棚甚至只種一季,嚴重影響了設施蔬菜產量,減少了菜農收入,制約了高效農業的健康發展。
(四)沒有形成產業鏈和規模
設施農業生產最基本的鏈接就是生產與銷售,但我區設施蔬菜生產與市場營銷銜接缺乏緊密性。缺乏市場營銷與生產結合的平臺,銷售渠道不暢,部分菜農只懂生產,無力顧及銷售,產銷脫節現象較為突出;營銷隊伍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營銷手段和管理辦法相對落后;對蔬菜營銷組織建設缺乏政策引導和有效的扶持,導致生產營銷信息不能及時、準確、有效地應用于蔬菜品種結構調整和市場運作,在蔬菜種植結構調整上往往是別人種什么賺了錢,就跟著種什么,缺乏市場預測和長遠種植規?;a的意識。
(五)比較效益低,勞動力缺乏
設施蔬菜的種植投入成本大,生產周期長,菜農工作時間長。該產業不僅存在種植管理風險,而且存在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由于技術水平低、信息滯后、市場預測能力有限,該產業抵御風險能力不足。同時與非農產業相比,其比較效益較低,導致一些設施蔬菜種植戶干脆將大棚廢棄或撂荒去企業打工,以追求較高的經濟收入。同時由于我區與城區、礦區相鄰,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人數越來越多,農村留守人員多為老、弱、病、殘,這部分人員年齡較高、缺乏必要的文化技能,客觀上也制約了高效農業的發展。
三、建議和意見
(一)完善工作機制,加大政策扶持
區委、區政府應出臺一些有利加快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組織機構,明晰扶持政策,降低扶持門檻,改變政府扶持方法。加大對設施蔬菜后期管理的扶持力度,實行建設和使用并重,提高已有設施大棚利用率,加強產銷鏈接,逐步擴大設施蔬菜產業。
一是建立健全財政獎補機制,出臺蔬菜產業發展獎勵扶持政策,調動農戶種植積極性;二是協調農行、信用社組織開展銀農對接,為種植戶提供必要及時的小額信貸支持;三是各涉農部門密切配合,根據產業規劃和部門職能,對發展設施蔬菜的鄉村給予政策傾斜,打捆整合實施,解決好灌溉、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蔬菜產業規?;a業化發展提供充足的基礎設施保障。
(二)加強培訓,注重專業人員的培養
加大專業技術培訓,注重人才培養。專業人才是設施農業發展的基礎,要注意多層次水平人才的培養。既要舉辦各種短期培訓班,培養一般的種植管理人員,又要下大力氣培養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培養一批設施農業專業人才,提高我區設施蔬菜生產的基礎工作。
(三)實現規模效應,完善產業鏈
一是加強原有溫室大棚的改造和建設。我區很多溫室大棚存在溫室結構不合理、高度低、采光保溫性差等問題,影響了設施蔬菜的生產,應在適當范圍內對原有的溫室大棚進行整修、改造。二是加大農技示范推廣力度,實現規?;N植,增加設施大棚蔬菜的多樣性,提高溫室利用率,進行一年多茬種植。三是加強管理,拓寬銷售市場,解除后顧之憂。切實發揮完善蔬菜產銷合作社的功能,引導和鼓勵種植戶創建蔬菜產業化營銷模式,與大型超市、居民小區、農貿市場的直接對接,實現有組織有計劃面向市場發展訂單生產合同種植。
我區農村大多處于山區,地理條件差,傳統農業很大程度是靠天吃飯。農民要想致富,除了發展非農產業之外,還應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設施蔬菜生產等現代農業,實現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推進全區現代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陽泉市郊區統計局,2014年農業統計年報.
[2]陽泉市郊區統計局,2016年農業統計年報.
作者簡介:郭艷玲(1972-),女,山西陽泉人,山西省陽泉市郊區農村經濟調查隊農經股股長,統計師,研究方向:設施農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