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冰玉
2012年為加快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改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質量,提升金融服務三農水平,尋甸縣啟動了惠農支付服務點建設,當年尋甸縣農信社設立232個惠農POS服務點,覆蓋137個行政村,彌補了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密度低的短板,改善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然而,尋甸農信社于2016年12月20日向人民銀行尋甸支行提交了125戶惠農支付商戶退出的申請,尋甸支行對退出的原因進行調查核實,并請示昆明中心支行支付結算處后,于2017年2月28日批準同意了尋甸農商行125戶惠農支付商戶的退出申請。
一、惠農支付商戶大面積退出的原因分析
經調查截止2016年末,尋甸轄內共有246個惠農支付點,正常使用的僅占13%。尋甸農商行232個惠農支付點中,有90戶商戶主動將惠農POS機交回農商行,表示不再使用,2戶惠農POS機遺失或不存在;110戶長期閑置,僅有30戶惠農POS機還在正常使用。截止2016年末農行有人行審批惠農支付點13個,其中,1戶批準后不安裝,1戶搬走未銷戶,長期閑置的有9戶,僅2戶正常使用;建行僅有的1個惠農支付點因商戶外出務工,也長期處于閑置狀態;惠農POS機的大面積停用或閑置狀態,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自助銀行的替代作用
近年來,尋甸縣農信社加快自助銀行建設,至2016年末已設立自助銀行85個,其中:離行式的有63個,覆蓋了50多個行政村,對惠農支付服務點的替代效應顯著。
(二)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支付方式替代
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用,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支付手段已進入平常百姓家庭。
(三)惠農POS支付現有功能難以滿足群眾的實際需求
一是交易限額小,惠農POS機單日累計取現額度僅有1000元,轉賬限額單筆不能超過2000元,日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二是不支持存折取現,由于近年來農村土地流轉后,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而老人對銀行卡的使用大多數存在障礙,大多數只習慣于存折交易。三是手續費高,群眾使用成本高,目前惠農POS單筆取款金額在400元以內的,每筆手續費2元,單筆金額超過400元的,每筆手續費3元;轉賬業務也有2至3元的手續費,增加了群眾的交易成本。
(四)惠農服務商戶和農商行虧本運行
一是每月微量的交易不足以支付網絡信息費(無線POS每月5元,1年60元)。二是每天占用1個勞動力堅守服務點,微量的交易手續費不足以滿足一個勞力成本。三是農商行每月每臺達標惠農POS機的69元服務費需支付給維護商。
二、提升農村地區支付服務水平的建議
由于目前惠農支付點功能單一、交易成本高等弊端,已無法滿足群眾日益豐富的金融服務需求,因此適應新形勢,加快惠農支付點轉型升級,開拓發展農村地區多渠道支付結算模式已成為必然。
(一)拓寬支付結算渠道,找準惠農支農切入點
人民銀行應積極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在“三農”、民生等最需要金融支持的地方尋找服務切入點,通過加強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銀行、惠農服務點等渠道建設,將現代金融服務延伸到縣域的每一個角落。結合對縣域推進大眾創業、精準扶貧的支持,通過減免工本費、年費、小額賬戶管理費等,切實減輕農戶負擔,通過對各類結算工具的指導應用,縮減手續、簡化流程,滿足農戶資金頻繁流動的需求。
(二)圍繞帶動產業鏈發展,提高支付結算推廣的效率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農戶的基礎金融需求從傳統的存、取、匯,拓展到了貸款、理財等金融服務需求。金融機構要適應城鄉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的變化,主動推動信用卡、單位結算卡、移動支付、電子商業匯票等非現金結算工具在小微和涉農主體中的應用,提高支付結算推廣的效率。要轉變傳統“三農”服務的固化思維,圍繞農業產業發展積極探索有效金融服務模式,以產業鏈為依托,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向產業鏈上的客戶群體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如在尋甸肉牛養殖密集區推廣POS機具使用,為牛肉收購、加工企業提供票據、銀行卡、POS機、網上銀行等結算工具搭配使用,滿足企業對個性化金融服務的需求,使農村金融服務和質量、效率、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發揮互聯網優勢,豐富農村金融服務主體
讓更多金融服務主體參與到農村支付市場,深入拓展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貸款、理財、消費等金融產品日益豐富,群眾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消費理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農村地區推廣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支付工具已非常有必要。人民銀行要指導各金融機構以支付業務為核心,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依托互聯網加大創新產品應用,大力拓展綜合性商務金融便民服務。人民銀行也應順勢而為,借助各金融機構的支付服務新模式,構建村級“惠農金融綜合服務站+助農取款點+農村電商”的新格局,加大原有惠農支付點的轉型升級力度,共同推動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