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素玉
(浙江師范大學 初陽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摘要:我國應試教育由來已久,且仍普遍存在,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國民整體素質。在此大背景下,本文以中學應試教育的現象為出發點,結合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從教育宗旨、課堂教學、學生學習積極性三個角度反思當前應試教育模式的不當之處,依次分析我國中學應試教育下學校等教育機構、老師、學生的定位,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應對改善措施。
關鍵詞:應試教育;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一、概述我國中學應試教育現狀
(一)我國應試教育的歷史淵源
我國有著悠久的考試傳統,長期以來科舉制是社會的核心制度,有學者把中國社會長期繁榮穩定歸因于科舉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片面追求升學率”曾遭到嚴厲的批判,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和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應試教育逐漸暴露出諸多的問題和矛盾。今天,盡管教育考試制度在不斷地改革,高校招生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但在高考指揮棒下,基礎教育階段仍存在嚴重的應試教育傾向。
(二)我國中學應試教育現狀概述
首先,當下我國的教育評價標準單一,“唯分數”化嚴重。目前,無論是對學生的評價還是對教育質量的評價,都單一的指向考試成績。第二,違背教育本質的功利意識的大量存在。由于評價標準唯分數化,致使在當下我國的教育領域內外有著強烈的功利意識,不利于教育和國家的發展。第三,圍繞考綱進行的教與學的活動。教師“以考定教”,導致學生被框在考試答案之內,想象力與創造力被逐漸消失于標準之中。第四,以素質教育之名從事的“偽素質”的特長培養活動。我國目前對于素質的理解僅局限于音、體、美等特長方面,理解片面,造成了人的偽全面發展。第五,以學生考高分為最終目標的助學團隊大量存在。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沒有各司其職,而是淪為了學校的附庸和分數的奴仆。
二、反思我國應試教育下的中學課堂教學:從布魯納認知發現學習理論角度
以上述對我國中學應試教育的概述為鋪墊,下面筆者將結合布魯納認知發現學習理論反思我國以應試為導向的教育的弊端及相應改善措施。
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種過程,不是一種結果?!苯處煹娜蝿站褪窃诮虒W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和發現事物的規律,掌握研究方法。
然而我國中學階段的應試教育以教師的教為核心,學生被動接受,課堂氣氛呆板僵化,不利于青少年的個性培養。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布魯納倡導的發現式教學理論改革傳統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我國的中學課堂很有必要引入“發現法”的合理內涵,注重“發現教學”與“發現學習”并舉,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培養學生主動發展和豐富個性,大膽突破陳腐觀念的束縛,建立合理的教學模式,因地制宜,科學謹慎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發展”為主題的教育目標,并最終實現教育價值在人的個體上實現。
(二)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
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強調的是學生主動的認知和發現,也就是建立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注重過程)。在我國目前的中學教育背景下可以采用以下具體方法:第一,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盡量使學生感興趣;第二,提出來的問題要讓學生體驗到對該問題的某種層度的不確定性,以激起學生的“探究反射”,即好奇心;第三,由教師提供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的假設;第四,協助學生查閱和搜集可靠的信息資料;第五,組織學生審查這些信息資料,得出應有的結論;第六,引導學生用分析思維去證實結論,最后使該問題得到解決。雖然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強調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但如果正確結合了我們的教學實際,運用適當,同樣可以取得較好的學習結果,達到教學目的。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內部動機
布魯納不主張利用外部動機(如精神刺激、物質刺激等)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做法,而是大力提倡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提高,幫助學生擺脫周圍環境所給予的獎懲的直接控制,以“發現”作為學生取得學習成績的獎賞,讓學生自主地學習,逐漸養成具有方向性、選擇性和持久性的學習行為和習慣。具體來說,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要注意利用知識的不確定性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維持學習探索活動的熱情。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進行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第三,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
(四)運用合理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參與主動學習
“發現法”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設計,在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使學生調動自己的經驗、情意和創造力,通過選擇、重組,循序漸進走近目標。 教師要關注個體差異,加強指導,加強對全過程的監控,及時注意反饋,為每個學生提供積極的環境,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 同時各級相關部門和學校要根據自身條件,通過轉變教學觀念,增大教育經費投入,改善硬件設施,為教學實驗創造條件,為教師和學生適當采用“發現法”服務。在小范圍形成經驗和結論后,及時總結、提煉,穩步推廣和再實驗,予以完善。
(五)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
改革和完善評價體系要改變單純以學業考試分數評價學生好壞的觀念和方法。在改革過程中不斷探索,尋求全面、合理、公平的評價、衡量學生質量和水平的方法,促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傾向、個性能充分發揮,培養規格多樣、豐富多彩、各盡所能的人才,逐漸杜絕簡單劃一的培養和評價模式,還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他人評價的局面,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評價的全過程來,成為評價體系的主體之一。同時,要完善評價體系,建立科學方法,指導學生合理運用自我評價,產生內在需要,關注、了解和把握自身學習、成長的過程,通過對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及時反饋,不斷矯正自我行為,形成自我激勵機制,把學業壓力向含有適時愉悅、成就感的合力轉化,使學生感到學習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額外的負擔;并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 “學習 ”活動中處于邊緣位置,有時甚至作為教育的消極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體驗才能獲得與理智同等的地位。 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實現積極主動的學習,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學習進度、方法和狀態,改變盲目等待,反應滯后,主動性差、依賴教師和社會,自信心不足,不能正確地評價和判斷自己、他人以及社會的缺陷。
三、結語
應試教育問題是涉及教育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的嚴重問題,是諸多教育不良現象和社會不良現象的癥結,是推進素質教育和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如果學校辦學和老師授課只為培養出高分學生,忽視學生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發展,學生也只關注自己的成績,淪為考試機器,中國的教育無疑將面臨巨大的問題。本文大致分析我國中學應試教育的現狀,在此基礎上結合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反思我國中學應試教育的弊端,并提出一些應對改善的措施,希望以此引起人們的重視,引發人們更為深刻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美)布魯納.《教育過程》[M].邵瑞珍,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張愛卿.布魯納認知教育心理學思想及現實意義[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8(4)
[3]丁遠坤.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非對立[J].《學術交流》 2001-9 (5)
[4]楊明宏,祝峰.從布魯納教學原則談新課堂教學[J].《新課程:教師版》 2006(3)
[5]王琰.布魯納結構主義教育思想對當今課程改革的啟示[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 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