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劉玲+胡佳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金華 321004)
摘要:“同心松柏非吾愿,茆屋藤床藐姑仙”,體現了王修微的婚戀觀,因此她在經歷了兩次戀愛、兩次婚姻后依舊堅定自己入道的理想和信念皈依佛門,始終追求心靈的自由。她游歷山水,找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著布袍,拄竹杖,泛舟西湖之上,尋求心靈的寧靜;皈心禪悅,剃度出家,探尋精神的超脫。理想會在一段段人生經歷中悄然萌芽、逐漸壯大,只要我們不棄之,它終會在將來的某一刻得以實現。
關鍵詞:游歷山水;理想;自由
王修微七歲喪父,流落青樓,后因其才情出眾,與當時的名士往來,泛舟西湖之上。龍應臺在《女人與小人》一書中提到“在我學術與專業的領域里,你,憑什么叫我“小姐”?”,王修微的才情不亞于當時的大家閨秀甚至優于某些名士,因此不能因她出自青樓而貶低她,所以不能隨意稱呼她。在卡內基的 《人性的弱點》一書中曾提到:“自己的姓名是最甜蜜的語言”、“人性的另一弱點是:最喜歡聽到自己的姓名。”,可見,直呼其名或喚其“草衣道人”顯得更為恰當。因為一個有理想、追求心靈的自由并超脫于世俗之外的女才人完全有資格獲得其應有的尊重。
一、“理想”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1、游歷山水,找尋人生意義
吳子茂上京趕考后,雖然王修微決心等其歸來,但是苦于“有黠奴挾宿債”,因而“禮白岳”,遠游逃避。在游歷山水的過程中,許多著名的山水詩也隨之而來。在《仙家竹枝詞二首(同李夫人登武當山作)》一詩中她這樣寫道“朝罷玉宸無一事,壇邊愿作掃花人”,玉宸指的是天宮、天帝或帝王的宮殿,甘愿在天宮作為一個掃花人,也想逃脫世俗的束縛,找尋心靈的自由,可以看出王微對眼前美好山水的熱愛與陶醉,對出家后潛心向佛以及仙境般生活的渴望。其他詩中,如《天柱峰》中的“叨利移金畤,神霄墮碧鈴。仙衣如可拂,投杖出空冥。”,從“仙衣”、“神霄”、“空冥”等詞中也可以看出她的超脫。大自然的一切都在無聲中指引著她,悄然在她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種子,無聲地影響著她今后的人生抉擇。
2、緣結茅止生
在山清水秀的渲染下,她遇見了茅止生,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然而在很久之前,茅止生早已將心托付與陶楚之,后來陶楚之覺得自己病重,擔心他,因而讓楊宛照顧他。陶楚之病逝后,他就將情寄托給了楊宛。而王修微或許只是他在游歷過程中遇到的偶然,注定不會長久。再加上王修微是一個從女性個體的幸福和自由出發的人,更加不愿甘于當前的現狀。不滿逐漸累加,直到茅止生將新納的燕雪帶回家中,“攜之白下,示宛叔、修微”后達到了其忍耐的極限,而后終于爆發,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或許王修微入道想法的漸趨成熟,也有她經歷的戀情、婚姻有關。女性不再只是逆來順受、笑臉相迎的依附于男性的附屬品,而是可以有自己的思考的獨立的個體。
二、傷于情,因而皈心禪悅
1、建生壙,自號草衣道人
離開了茅止生后,王修微回到了西湖,開始了新的生活。在此期間,與譚元春來往甚密,因此和他分別時,作了一首《送友夏友夏贈詩有天涯流落同之句》,其中這樣寫道“此生已淪落,猶幸得君同。”在明朝能有這樣的知己觀也體現出她的豁達灑脫。送別譚元春后,王修微轉到廬山五乳峰參拜憨山大師,雖患病,但在孤寂無助的時刻仍有理想這一精神支柱,“孤枕寒生好夢頻,幾番疑見忽疑真。情知好夢都無用,猶愿為君夢里人”。從廬山歸來后,她便在杭州建“生壙”,自號草衣道人,準備終老于此。
2、與李宜之結識
在禮佛期間,據李流芳《檀園集》記載“古白同寓舍,間日一相對。楚中李宗文,居停亦相近。女冠王修微,數以扁舟往來,山中差不寂寞。”可見其遇見了李宜之,開始了新的戀情。王修微是一個隨心而動的女子,情至,則欣然接受;情去,則瀟灑離開。我認為她為生活增添了屬于她自己的色彩,令人艷羨。
三、明滅后入道
1、理想照進了現實
理想與現實在一次次碰撞后,王修微終于迎來了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在明清鼎革的時代,她積極、主動地選擇了入道。曾有人將她與楊宛進行對比,一個清靜無為、一個熱衷入世。錢謙益在其《列朝詩集小傳》中這樣寫道“道人(王修微)皎潔如青蓮花,亭亭出塵,而(楊)宛終墮落淤泥,為人所姍笑,不亦傷乎!”,由此可見,這完全是其品性使然。雖淪落紅塵,但依舊“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著自己平靜安逸的心性。也許從表面上看,王修微的入道許是與明朝的滅亡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殊不知,對道的虔誠和向往早已在一次次磨礪中愈發壯大,不過是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時機實現之罷了。
2、“神仙眷屬”終歸難以實現
王修微曾在《湖上次韻答黃孟畹夫人》一詩中這樣寫道“劉綱夫婦霞為骨,謝蘊家庭雪作篇。”,可見其對那樣家庭生活的向往。若是可能,也許她也想和許譽卿成為神仙眷侶,一同入道、入佛。有一種名為“神仙眷屬”的丹法,在《不二元君法語·女功內丹》中女真孫不二寫道“蓬島還須結伴游,一身難上碧巖頭。若將枯寂為修煉,弱水盈盈少便舟。”;陳攖寧先生早年也在《揚善》、《仙道》雜志中曾撰文非常推崇此種丹法,稱“人元雙修,即夫婦同修同證之法,且非生有夙慧者不能行,非夫婦二人程度相等者,則必遭對方之掣肘,而亦不能實行。故必遇上上根器,而且夫婦二人一心一德者,方許傳授”,又說道:“道教全真派,即是模仿佛教而作,是后起的,不是古法。古法修煉,皆是夫婦二人同心合意,斷絕俗情,雙修雙證,與孤陰寡陽的制度大相懸殊。劉綱、樊云翹二位,乃夫婦雙修中最負盛名者。”然而,許譽卿卻并不能如此專一對王修微,對道教等非如此虔誠。即便是在王修微死后,許譽卿為僧后,也與卞敏有過一段情緣,與宋江名妓王彩生也交情匪淺。
四、理想照進現實后帶來的感動與思考
通往理想的道路總是漫長而又曲折的,但只要我們始終不忘初心,我們終將實現之。馬云曾說過“夢想總是要的,萬一實現了呢?”。夢想滲透在我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為它喜、為它憂。它總能在我們無助彷徨的時候跳出來,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指引著遠方的路。
不要害怕世俗或周圍人的目光,不要過于理會他人的指點。在封建時代,嫁與一個好男人,從此便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才是應該做的。再加上,身為一個名妓,能與名仕結合也是一個極好的歸宿。然而,她卻沒有顧忌世俗的目光,讓“入道”這一理想逐漸生根發芽。正是因為這份“特立獨行”,她的理想最終才得以實現。
要一步步靠近夢想,不論邁出的那一步是否微小。不管我們走得有多慢,只要堅持下去,終將到達終點。王修微游歷了山水;向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近代禪宗最大成就者憨山大師(即德清和尚)當面求教;為自己建了“生壙”,自號為草衣道人;向許蠻袒露自己的志向,并希望他也能加入自己。她是一個實際的行動者,因而能越來越靠近夢想。
在學習了王修微的事跡后,我認為明代名仕總是不能專情如一,他們讓王修微交付真心后又粉碎其希望,迫使她去“禮白岳”、皈依道從而追求精神上的解脫。由此可見,唯有努力和真心不會辜負自己,理想終將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