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美江
前言
——阿爾茨海默病研究進展
馮美江

馮美江 教授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主要臨床特征,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能力損害和計算力損害、人格和行為改變等,以神經炎性斑、神經原纖維纏結、神經元缺失和膠質增生為主要病理特征。認知功能是病人熟練運用知識的能力(語言和非語言技能)、記住新知識和從豐富的知識庫中追憶知識的能力。AD的記憶障礙主要表現為記住新知識能力受損和回憶遠期知識困難,早期以近記憶力受損為主,最終近、遠記憶力均有障礙。情景記憶障礙是AD病人記憶損害的特征性表現之一。
AD分為老年前期型(早老性)和老年期型;根據有無家族史可將其分為家族型和非家族型(散發型),其中90%的AD為非家族型。AD是老年期最常見的癡呆類型,在>65歲的老年人中患病率約為5%,之后每增齡5歲,其發生風險就增加1倍。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人口老齡化日趨明顯,AD的患病率也在不斷增高。AD的病因不明,遺傳因素、神經遞質、免疫因素和環境因素等可能發揮了重要作用。AD發病機制中影響較廣的有β淀粉樣蛋白學說、Tau蛋白學說及神經血管學說,此外,細胞周期調節蛋白障礙、氧化應激、炎癥機制、線粒體功能障礙、細胞自噬等學說也受到高度重視,各機制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促進了神經元的進行性變性。
AD的診斷以認知功能損害這一核心癥狀為基礎,近年來生物標志物和分子影像的引入為AD的早期診斷和準確診斷提供了重要手段,而腦組織的病理和(或)基因檢測對于AD的確診意義重大。目前臨床尚缺乏AD的有效治療手段,主要采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有膽堿酯酶抑制劑(AChEI)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拮抗劑;由于藥物治療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近年來非藥物治療已越來越多地應用于AD病人的治療,包括神經干細胞移植、經顱磁刺激、認知康復訓練、音樂療法等,但這些治療皆無法逆轉AD的神經變性進程。因此,臨床上應對風險較高的人群進行篩查、早期診斷、早期干預,以延緩AD的病程進展、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加強AD病人有效照料的同時,也要通過照護技能培訓和社會支持等多種手段來降低照料者的負性情感,促進照料者(尤其是家屬照料者)的身心健康,進而改善AD病人的生活質量。
總之,AD不僅給病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也給家庭、社會和照料者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對于AD病人不僅要改善認知功能,還要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糾正行為精神癥狀(BPSD);對于AD病人,照料者應盡可能降低其焦慮、抑郁、情感淡漠、激越和攻擊等負性情感,促進其正性情感。近年來在AD的病因與發病機制、早期診斷、藥物與非藥物干預及照料者心理負擔等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本專題將就這些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210011江蘇省南京市,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老年醫學科
R 741
A
10.3969/j.issn.1003-9198.2017.05.001
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