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元宮城︵大內︶
元代稱位于太液池東岸的宮城為大內,這里是元大都宮闕的主體和元代王朝的統治中心。以南崇天門、北后載門、東東華門、西西華門為宮墻經緯而構成宮城區。根據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宮城闕門以及四隅角樓的規格形制,和今日所見明清紫禁城相近似,局部有些許差異。復原后的元宮城南北長約一千米,東西寬約七百四十米,與《輟耕錄》所記步數經過折算基本相符。元宮城的故址,和今日的紫禁城在南北界上有所不同,大體上為南從太和殿北至今景山公園少年宮南側。至于東西界,目前學者多認為和紫禁城相同,但有的認為也有變化。
元宮城內的主要建筑,分作南北兩組。南組以大明殿為主體。《輟耕錄》卷二十一《宮闕制度》記,大明殿﹁乃登極、正旦、春節朝會之正衙﹂。殿址選建在宮城的中心線。殿后有柱廊,直通寢殿。寢殿東西,又有兩殿左右對稱,與大明殿合呈﹁工﹂字形。大明殿四面繞以周廡,共一百二十間,南北狹長,略呈長方形。周廡共開七門,南面三門,正中大明門,為南區宮殿的正門。北面二門,東西各一門。按《輟耕錄》描述,﹁凡諸宮周廡,并用丹楹、彤壁、藻繪,琉璃瓦飾檐脊﹂。北組宮殿以延春閣為主體,為后廷。整個后廷的平面設計以及建筑形制與前朝基本一致。只是周廡一百七十二間,較前朝周廡多出二十五間,應是增長了東西兩廡,形成更為明顯的長方形。北廡不設門,也與前朝有別。
從宮城與元大都的關系看,其特色是以宮城為都城的中心區,且靠近都城南側。大都的建造時間是至元四年(一二六七年)到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年)。至元八年(一二七一年)到至元二十一年(一二八四年)是正式建宮城的階段。至元九年(一二七二年)宮城建成,至元十年(一二七三年)初建正殿、寢殿、香閣、周廡、兩翼室,至元十一年(一二七四年)正月宮闕殿建成。四月,初建東宮,十一月,建延春閣。
需要注意的是,元宮城延伸至元大都的中軸線與明清紫禁城及北京城中軸線是否變化至今尚未定論。今人所說的古代都城中軸線首先是宮殿設計的中線,進而引申為城市設計的中線。古代關于貫穿元宮城以致元大都的中軸線有兩種不同說法。一種認為它在舊鼓樓大街一線,至宮城內今斷虹橋一線。一種認為它與明清紫禁城三大殿并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相同。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元大都考古調查之前,許多研究者取第一種看法;元大都考古調查之后,第二種看法占上風。
—參見潘谷西主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二○○九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編《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年。(本文文字由徐華烽提供)

元大都(宮城)平面復原圖圖片采自潘谷西主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二〇〇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