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膏都鹽海”美譽的應城,有一個以鸚鵡螺作為應城“鹽海”形象大使而規劃設計的居民小區——劉楊社區。據說住在里頭的居民能夠實現“六個不出門”:辦證繳費不出門,看病就醫不出門,上學讀書不出門,民生服務不出門,務工就業不出門,居家養老不出門。
社區就在城邊上,緣何“六個不出門”?4月20日,帶著系列問題,我們參訓學員一行14人前往實地一探究竟。
一問:繳費、就醫、教育、務工緣何不出門?
走進社區,最先吸引我們目光的是社區近3000平米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
開放式的服務中心設有10多個服務窗口。大到辦理婚姻登記,小到代辦數字電視,近30個便民服務項目涵蓋了生活服務許多方面。這里還配備了“易辦事”手機終端等網絡服務系統,全方位、立體式地為居民打造“一鍵式”的便捷服務。
原來,劉楊社區的看家法寶就是建強、用好三個“1+X” 綜合服務管理體系(組織體系、隊伍體系、平臺體系)。社區充分利用原有的平臺資源,將四里棚中心衛生院建在劉楊社區中心位置,醫院設立10多個專業科室,極大滿足了就近就醫需求。社區投資2000萬元,修建了占地80畝的中心學校,滿足了社區適齡兒童教育需求。另外,社區還深化與鹽化企業的密切合作,定期與企業共同舉辦汽車駕駛、裝卸運輸等崗位技能的“訂單培訓”,讓900余名社區居民學得一技之長,實現社區家門口就業。
二問:民生服務緣何不出門?
走出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一支廣場舞隊伍和一支樂隊身著喜慶的紅色服裝,在前方寬敞的群眾文化廣場上歡快地舞蹈、演奏。
社區負責人介紹,社區里吸引了800余名群眾自發參與這類文體活動隊。社區專門配套修建了菜市場、快遞站,配備了自動存取款機,建設了文化廣場、遠教劇場、電子閱覽室等民生服務場地。為方便群眾出行,爭取了交通部門支持,開通公交線路,讓65歲以上老人和殘疾人可以免費乘車,全力打造“15分鐘生活圈”。
社區培育和發展了經濟合作、文體娛樂、志愿者服務等七大類組織,建立了以社區黨總支為龍頭,3個黨支部、9個黨小組為依托的黨組織,構建了以社區居委會為中心,4個專委會為抓手的工作班子等一系列組織體系,在保障民生服務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組織支持。
三問:居家養老緣何不出門?
孝感,以“孝文化”聞名。劉楊社區建立了專門的居家養老室,由村集體提供資金保障,對70名65歲以上老人實行家庭式供養。
社區專門組建了以“兩委”成員和黨員為主體,選培5名后備干部、3名入黨積極分子、3名網格管理員、2名“三在”駐社區干部、1名大學生村官、9名“明燈”黨員和50人的社會服務組織隊伍,為居家養老等服務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持。
“六個不出門” 并非畫出的一個大餅,而是有三個“1+X”服務體系這個重要的法寶作有力支撐。這個擁有堅強黨組織作服務支撐的新型城市社區,已然被打造成一座美麗的“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