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隊伍建設是農村基層治理的骨干力量。
近年來,大悟縣圍繞完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配優村干部,建強“主心骨”;提高待遇,激活“源動力”;科學管理,增強主動性;強化考核,增強責任心。在村干部全員專職化管理上打出一套漂亮組合拳。
大悟縣在全省率先實現村干部工作報酬全員縣級統籌。2015年開始,縣財政每年預算3100萬元,使村主職、常務副職、一般副職年報酬分別達到3.5萬元、2.8萬元、2.1萬元,工資待遇較2013年提高了5倍,實現了村干部全員全脫產管理。
走進城關鎮棗棚村黨群服務中心,一進門,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指紋考勤機。
“工作全脫產、時間全天候、服務全方位。我們安排專人對村干部的考勤進行實時監控。2016年,該村就有一名干部因一次沒有簽到,又沒有在去向牌上寫明去向,工作績效被扣了150元。”城關鎮鎮長張君霞介紹。
考勤機、去向牌、專職化管理履職手冊、村干部履歷表、村干部人事檔案、實績檔案是大悟縣對全縣267個村村干部實行履職過程“痕跡化”管理的標配,全程記錄村干部工作去向、履職事項進程,全面記錄村干部履職現實表現。各鄉鎮建立考核評價體系,把村干部的德、勤、能、績考準考實。規范獎懲,基本績效與考核績效按照6:4的比例分配,按照1:8:1的比例確定優秀、稱職、基本稱職三個等次的人數,分別依照績效報酬的110%、100%、80%計發實際效績報酬,實現了獎優罰劣、優勞優酬。同時,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從當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提取部分資金獎勵村主職干部。
村干部專職化管理,極大激發了村干部干事創業熱情。城關鎮中心村黨支部一班人,積極利用本村山場資源豐富的優勢,引進武漢方源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一期投資1.8億元,興建以“體驗、休閑、養生”為主題特色的花芊谷。該項目占地1萬余畝,打造以旅游觀光、科普教育、康療養生、高端休閑為一體的宜游、宜居、宜業的復合型景區。
“將過去荒廢的土地流轉給公司經營,農戶定期從公司收取租金,增加了群眾收入,村集體每年還能獲得2萬元流轉費。公司正常經營后,還可安排200多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年收入近3萬元,使46戶貧困戶、125人脫貧致富。”該村黨支部書記胡之喜興奮地介紹。
“政治優勢是我們發展的最大優勢,黨建助力是我們發展的最大動力”,新城鎮民主村黨支部書記田本才自豪地說。
民主村自2014年合并組建后,村“兩委”班子擰成一股繩,著力解決群眾出行難、用水難、用電難、就醫難等“四難”問題。3年來,先后籌集資金300萬元新建高標準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配套建設村級衛生室和群眾文化活動廣場。新修通組公路2.5公里,新建攔水壩2座,疏通河道1.5公里,建起了200多畝油茶基地、60畝苗圃基地。村里山、水、田、園、路為之一新,村民打牌的少了,跳舞的多了,吵架扯皮的少了,搞生產謀發展的多了。截至2016年底,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萬元,4戶7人成功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