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晶晶
摘 要:現代都市的發展,大面積傳統社區的拆遷與改造,使得原有的城市肌理與歷史文脈慢慢被人們淡忘。具有傳承意義的歷史街區也被現代的城市綜合體所掩蓋。如今只能在博物館里才能看到當時的歷史革命生活和奮斗精神的顯現。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我國寶貴的歷史革命文化不能缺失。針對紅色紀念地的保護與利用,文保部門采取了一部分的措施。然而,這些紅色文物所在的歷史地段的環境改造致使不少文物被破壞,降低了紅色文物的價值。因此,有效保護紅色文物、加強環境控制、提高紅色文物所在地段的價值刻不容緩。
關鍵詞:片區;保護;利用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2017年度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7G105)]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研究的背景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已經開始明確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保護文物相關的文化遺產的法律,而后2002年提出了《關于改善和加強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及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等法律,這些都是我國對文化遺產認識的加強,并為保護和利用的措施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和方向。
城市設計者們應意識到城市發展保護革命歷史片區,對其合理利用,以保護本土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再現舊城區的文化藝術,保留城市發展的文化軌跡與成就,讓城市的文化延續下來是設計的重點。這是值得我們探究的深刻問題。
(二)研究的意義
1.有利于紅色革命歷史的真實傳承
歷史遺產的保留其價值就在于它能夠對歷史時期所產生人物、事件與影響活動進行真實記錄。因此保護好紅色革命歷史遺產正是將真實的歷史精神傳承,將紅色文化原真性地繼承下去。
2.有利于毛澤東軍事理論的傳播
在毛澤東領導下的歷史革命戰爭中,人民軍隊面對敵人英勇奮戰,打敗了外來的侵略者、反動派,近代軍事活動創造了毛澤東的軍事理論。這些理論不僅讓軍隊贏得戰斗,更將是現代軍事理論的指引方向。保護好紅色革命歷史的遺產,傳播毛澤東軍事思想理論,激發人們對對我國軍事戰略的發展信心。
3.有利于團結愛國先進文化的建設
保護紅色革命歷史遺產,建立豐富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將真實的歷史傳統內涵和人文精神系統的進行傳播。可以使人們加強對革命歷史學習,發奮圖強,齊心積極建設我們的國家。
4.有利于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保護和合理利用開發紅色革命歷史資源,發展其優勢特色,將政治文化融入市場運作,把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切入點,可以促進歷史老區的開放性建設,提高紅色革命文化知名度,提升老片區人們的實際生活水平。
二、紅色革命歷史片區的保護
(一)保護的現狀
1.保護法規的制定
現在很多的紅色革命歷史片區都有政府相應出臺的針對歷史文化片區的規劃、綱要、法規文件等,其中主要有《中國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來支撐保護的措施。每個區域也制定了相關的地方保護法規,利用的程度有所不同。
2.保護工作相繼開展
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對具有紅色革命文化遺產的片區做了部分保護。啟用資金重點修繕古建筑、基礎設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也有部分保護工作開展較晚,資金不足,保護意識沒有完善,使得文物古跡破敗、場所境況不堪。
3.保護技術的發展
我國很多革命歷史遺產的保護技術對于古建筑的修復和保護都是以搶救為主、破壞在先的方式。大部分的歷史遺產保護工作的技術還處于維護和修繕的程度,要進一步加大預防和監測的能力技術。
4.資金的投入
國家、政府對相應的地區都有一定量的資金投入,并且地方居委會及村委也會投入資金,各界人士的公益捐款和旅游資金都是歷史文化片區保護的物資資源。
(二)現狀保護存在的問題
由于保護意識的缺乏與資金的有限,或者保護的利益有著沖突,部分領導對保護工作不予重視,對破壞的古建筑物沒有合理地維護和修復。
保護法規沒有落到實處,制定的相關法規監督力度不夠,保護一味地模仿和不切實際使得保護體系不完善。
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不夠,專業知識缺乏,導致保護工作項目不能有效地落實。
保護技術相對落后,專業的工作人員缺乏相關的專業技術與知識,維護的方式破壞了紅色革命的原真性原則。
(三)保護的策略
各地方政府首先應該對紅色革命歷史片區的保護加強意識,建立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合理分配管理工作,并且責任到位,及時檢查。
其次,對工作人員的素質需要嚴格把關,聘請專業水平較高的人員,對紅色革命歷史片區中遭到破壞的古建筑群落及時修復與維護,做到“原真性”“修舊如舊”“可識別性”“小規模改造性”和“永續性”的原則。
紅色革命歷史片區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完整的保護是需要充分了解其資源意義,整頓管理體制,建立合法科學的保護法規。相關部門要整合團隊,提高管理素質,統一管理。
加大政府的資金投入,多種渠道來集資保護,做到合理分配,持續有效。需要有關部門利用各種方式鼓勵有關機構籌集資金、募捐善款、銀行貸款、求助基金等,將保護的資金投入到合理的重點保護中去。
對紅色革命歷史片區加大宣傳力度,開展各種活動,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加強人們對紅色革命的充分認識,更全力配合好保護工作。
總而言之,紅色革命歷史是不能更改與遺忘的寶貴財富,是現代經濟建設中需要保護的重要一部分,需要人力、財力、管理等一一的配合才能得到有效地落實。
三、紅色革命歷史片區的利用
(一)開發利用的現狀
目前,許多具有當地特色的歷史古街都將旅游資源作為了當地經濟開發的一項重要產業。有部分紅色革命片區挖掘自身特色,發揮旅游優勢,而部分紅色革命歷史片區旅游形象定位不當,追求經濟利益,破壞整體旅游資源風貌。
在對紅色革命片區進行開發時,政府部門脫離城市的整體規劃,在注重文化的保留與延續的基礎上,脫離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近幾年旅游產業快速發展,但開發時間尚短,大部分的紅色革命歷史片區的旅游主要取自于門票收入,收益較低。旅游片區的周邊配套設施、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紅色革命歷史片區的旅游開發項目較為單一,大部分古建筑單體都是以參觀、拍照、文物欣賞作為普通模式。只有部分開發的較為成熟的紅色旅游區域具備購物、餐飲、活動等綜合項目。
在開發的過程中主要呈現出三種管理經營模式:一種是居委會、村委會自發承擔開發運營、管理,由當地人民得到較多的整體利益;一種是企業承擔經濟投資開發項目,改動比較明顯,收益較快,但收益整體給了企業;再一種是政府經營,政府投入的資金有限,部分領導干部又從中得到便利,項目管理不嚴謹。
紅色革命歷史片區的開發之后,不少旅游區域也作出了相對應的市場宣傳,以革命歷史名人故居、戰爭時期有名的事件作為紅色旅游宣傳方式。
(二)現狀開發存在的問題
大部分的紅色革命歷史片區旅游產業鏈薄弱,旅游服務單一,服務質量較低,收入較低,總體水平較差。
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片區的規劃建設陳舊,車流人流沒有疏導分明,綠化覆蓋率較少,公共用地不足,公共設施不足。
紅色旅游資源部分片區過度利用,盲目效仿不合理的建設,資源嚴重破壞,一部分旅游資源的開發沒有突出紅色革命主題,背離了市場導向。
目前,大部分紅色革命歷史片區的開發經營模式不夠全面,居委會、村委會自身經營或者企業投資經營、政府支持經營,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有的資金不足,開發利用動力不足,有的商業氣息太濃,有的公私利益不分。
旅游模式單一,除了普通的參觀、游覽,缺少具有特色的餐飲、互動娛樂、購物、住宿等集合一體的服務項目。
宣傳力度不大,很多紅色革命歷史片區的知名度偏低,景區的工作人員對歷史文化也了解不深入,服務質量較低。
大部分紅色革命歷史片區屬于老城區、老城鎮,其區位基礎條件較差,普遍有交通不便利、信息不通暢、公共服務設施不全面等問題。
(三)開發利用的策略
1.重點開發,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紅色革命特色景點
我國紅色革命歷史片區相對較多較散,應深度重點地投入主要地區,挖掘紅色旅游的特色,合理開發,充分利用區域自身的條件,制定開發規模、特點與資金的投入,分步進行,科學布局,利用資源的開發積累資金,保護和開發相互進行。
2.加強協調各行業對紅色革命旅游的支持
開發利用紅色革命資源也要協調其他行業的規范規劃,將紅色革命旅游區域的土地利用、交通建設、環境保護等都協調進行。加強自身基礎建設,開發本土的紅色資源產品。
3.規范管理模式,采取政府管理、各方參與的形式
在管理體制上應采取政府管理與保障職能。當地人民參與規劃與政策的制定,并加以監督實施。企業主要經營,運作市場,建立旅游項目等。三方合作管理,互相制約。
4.豐富旅游產品,增加綜合性的旅游形式
紅色革命旅游應挖掘紅色資源在當地的特色,開展多角度的生態旅游、農家風光游、民俗風情節等。例如:打造沂蒙紅色鄉村旅游項目里以“沂蒙”和“紅嫂”為品牌,將建成融影視拍攝、紅色旅游、休閑觀光、愛國主義教育等的綜合性項目。
5.加強市場宣傳
加大不同渠道的宣傳力度,可以通過多種媒體宣傳,電視、報紙、網絡等制作廣告,邀請專業的策劃團隊設計全方位的宣傳手段,提升知名度。
四、結語
文章首先闡述了紅色革命歷史片區存在的背景、意義,然后根據其存在的重大價值,分析了紅色革命歷史片區保護與利用的現狀,總結出兩方面現狀存在的種種問題,最后提出了將如何解決在保護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保護和開發始終是互相依存的關系,不能盲目地開發利用,也不能無科學根據地進行保護,做好兩方面的協調工作,雙向互動,統一發展,才能使紅色革命歷史片區得到長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賀劍武.論紅色旅游開發的模式、原則和特點[J].滄桑,2008,(04).
[2]邢志勤,田菲,陳新.唐山市“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J].特區經濟,2008,(01).
[3]彭惠軍,黃翅勤.四川紅色旅游資源及其開發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學術),2007,(04).
[4]馮旭剛,薛改霞.淺談榆林紅色旅游資源發展的現狀、困境及對策——以靖邊革命舊址為例[J].品牌(下半月),2014,(10).
[5]阮儀三,孫萌.我國歷史街區保護與規劃的若干問題研究[J].城市規劃,2001,(10).
作者單位: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