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梅
近半個世紀,劉鐵軍一直與黔西文琴戲為伴,在傳承發展的道路上,他從未懈怠,他說“只要我還活著,就一定要將黔西文琴戲的傳承發展進行到底”。
60歲的劉鐵軍,精通多種伴奏樂器,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黔西文琴戲的傳承人。在傳承文琴戲的道路上,他嘔心瀝血,創作的文琴戲曲目多次獲獎——
2005年,《團年飯》參加貴州省地方稅務系統文藝匯演,獲優秀節目并參加頒獎晚會表演;
2007年,《情系一方》參加畢節地區專題小戲小品匯演大賽,獲三等獎;
2010年,《唐二回鄉》參加第一屆多彩貴州小品大賽,獲團隊三等獎;
……
浸潤音樂半個世紀,他依然堅定執著:“只要我還活著,就一定要將黔西文琴戲的傳承發展進行到底。”
勤學好問的初學者
時間追溯到1953年,劉鐵軍6歲。
那一年,劉鐵軍剛上小學一年級,學校老師教唱歌,他十分感興趣。作為班里的好動分子,縣里不管哪里有文藝演出總能瞥見劉鐵軍的身影。他記性不錯,很多歌曲聽兩遍就基本會了。
見他對音樂如此著迷,父親劉永林給他買了一支笛子和一把二胡。
劉永林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董存瑞在一個部隊。作為軍人,劉永林自我要求嚴格,對兒子劉鐵軍也一樣。他常教導劉鐵軍,做人要腳踏實地,做事要有始有終。
為了不讓父親失望,劉鐵軍開始自學簡譜和五線譜。
高中時,為了提高音樂水準,劉鐵軍召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切磋音樂。在比學趕超的氛圍下,劉鐵軍學會了包括笛子、二胡、琵琶、古琴在內的許多古典樂器。
在這期間,劉鐵軍接觸到了黔西文琴戲。
文琴戲是貴州地方傳統戲劇,題材廣泛,涉及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有悲劇、喜劇、正劇、鬧劇、悲喜劇。唱腔清脆婉轉,通過揚琴、琵琶和二胡等樂器伴奏,配樂婉轉動人,這讓懂音樂的劉鐵軍暗暗稱奇,并為之著迷。
作為黔劇的前身,文琴戲有悠久的歷史。據《黔劇史話》載:“清代實行改土歸流,更加密切了先進地區漢族與貴州各民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這就必然帶來外來的文藝形式。曲藝形式的文琴也隨之進來。”
文琴戲原名揚琴戲,因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亦稱貴州琴書、貴州彈詞。1952年秋,黔西玩友嘗試把坐唱形式的貴州琴書搬上舞臺獲得成功,為紀念清末“文音俱樂社”為貴州琴書發展所作的貢獻,揚琴戲被定名為“文琴戲”。
愛上黔西文琴戲后,劉鐵軍對其歷史倍感興趣,翻閱了大量史料書籍,遇到不解之處便四處詢問。
原畢節市黔劇團團長魏緒文對黔西文琴戲研究頗深,劉鐵軍視他為偶像。每次見到魏緒文,劉鐵軍總要追著他討教問題。一來二去,魏緒文被他的好學打動,決定收他為弟子。
此后幾年,魏緒文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劉鐵軍掌握了利用文琴音樂刻畫劇中人物的技巧,對文琴戲的各種聲腔、板式也拿捏得游刃有余。
不畏困苦的創作者
1989年,因為大病,劉鐵軍從黔西石油公司下崗。
此后,劉鐵軍的經濟一直相對拮據,但他對黔西文琴戲卻十分大方,買演出服飾、更換樂器,從不吝嗇。
“作為黔西文琴戲的領頭人,很多事情需要以身作則嘛。”劉鐵軍說。
2007年之前,黔西文琴戲沒有固定團體,也沒有固定排練場所。身為領頭人,劉鐵軍常感焦慮,擔心曾在黔西盛極一時的文琴戲因此消失。
怎樣才能讓文琴戲不消失?怎樣才能讓文琴戲發揚光大?這些問題,令劉鐵軍在無數個夜晚輾轉難眠。
為將分散的黔西文琴戲愛好者聚集起來,劉鐵軍和一些愛好者多方奔走,于2007年成立了水西文琴社。文琴社成立后,劉鐵軍和社員將幾十年前的曲目翻出來唱。這引起了黔西縣文管局的高度重視,決定將黔西武廟劃給文琴社作為排練場地。
有了政府支持,劉鐵軍對發揚黔西文琴戲充滿信心,積極帶領社員對黔西文琴戲進行充實。如今,黔西文琴戲已形成板腔體與聯曲體共同運用的特殊音樂唱腔形式。在學習實踐中,劉鐵軍在傳統戲的音樂中加了一些現代音樂元素,增強了音樂作品的時代感。與此同時,他開始創作黔西文琴戲劇本,并組織社員編排、演出。
“從編劇到演出,常常累得精疲力竭,但我很快樂。”劉鐵軍笑著說。
經過努力,他創作的10多部作品,多次在省和市級演出中獲獎。黔西文琴戲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并受到歡迎。2007年,作為貴州獨一無二的戲劇品牌,黔西文琴戲正式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6年底,因為嚴重的冠心病和高血壓,劉鐵軍在排練現場倒下了,在醫院動手術后,醫生一再囑咐他不可太過勞累,但他始終放不下黔西文琴戲。今年6月,畢節地區將舉行烏蒙文化節,為了將黔西文琴戲盡可能多地向外界展示,他已經開始寫劇本。
“文化這東西,沒有人傳承勢必會消失,這于社會乃至國家而言都是損失。黔西文琴戲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我不能坐視不管,任其消失。”劉鐵軍說。
奔走呼吁的傳承者
“把女兒借給我5天!”2003年夏天,劉鐵軍對正在廚房做飯的妻子說。
妻子扭頭看了劉鐵軍一眼,微微皺眉:“你要干什么?”
劉鐵軍堅定地說:“我要帶女兒去考貴州大學藝術學院的音樂系!”
劉鐵軍是想讓女兒接受正規音樂教育,以后能更好地繼承發揚黔西文琴戲。
女兒很小的時候,劉鐵軍開始教她音樂,周末例行抽查,十幾年來從未間斷。因此,這次帶女兒去考貴州大學藝術學院他志在必得。出成績那天,劉鐵軍很高興,四個科目,女兒有兩科全省第一。毫無懸念,女兒考入了貴州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但令劉鐵軍遺憾的是,女兒畢業后進入黔西縣勞動人事局上班,并未繼承他的衣缽。隨著年紀增大,劉鐵軍越來越焦慮,尤其是2011年成為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黔西文琴戲傳承人之后。
水西文琴社是個民間業余團隊,沒有專項資金,也沒有專業團隊,傳唱者均為50歲以上的老人,培養黔西文琴戲苗子一事,劉鐵軍心有余而力不足。為此,他常常呼吁:“不能把黔西文琴戲當古董,不能只是抱出來曬一曬,要盡力打造,讓它綻放光芒。”
沒有年輕人學習黔西文琴戲,在劇本創作上,劉鐵軍盡量避免有年輕角色出現,“這對黔西文琴戲的發展造成了阻礙。”劉鐵軍說。但他沒妥協,利用閑暇時間整理資料、自編教材到藝術團等地講課,積極與學校對接,讓文琴戲走進校園。
在劉鐵軍及當地政府的努力下,黔西縣文琴戲傳承進校園活動已全面啟動,城關七小、四中將組建文琴戲傳承培訓班,一小、五小將組建文琴戲興趣小組,由專業教師進行戲曲知識、唱腔、形體、表演的培訓。
弟子顏克湫從幾百名選手中脫穎而出,作為黔劇后備人才考入了中國戲曲學院學習表演……
這讓劉鐵軍倍感欣慰:“黔西文琴戲,是黔西的東西,原汁原味,決不能丟。現在,黔西文琴戲的傳承和發展已走在路上。將來,黔西文琴戲定能在黔西這片熱土上大放異彩。”(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