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鞍山大孤山鐵礦礦山及周邊區域分析,總結了其對周邊區域環境的影響,并結合設計方案提出了鞍山礦山區域生態修復與景觀再生的思路和切實可行的策略。
關鍵詞:鞍山礦山區域;生態修復;景觀再生
[本文系“省社科聯2017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研究成果”之一,課題名稱:鞍山礦山區域生態修復與景觀再生研究,立項編號:2017lslktqn-008。]
一、概念方案基礎資料
(一)區域自然地理環境
鞍山大孤山鐵礦礦山位于市中心東南方向12公里的千山山脈西北腳下,礦山行政隸屬于鞍山市千山區大孤山鎮,礦區內由柏油公路與鞍山至遼陽一級公路相連,在礦區北部山腳下,有鞍鋼環市鐵路專用線通過,交通十分方便。礦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23°0256.52"-123°0531.18",北緯41°0257.01"-41°0412.09"。礦山處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充足,溫度適宜[2]。年降水量為640~880毫米,雨量集中在6-8月份。礦區地貌為丘陵地形,總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為山地,西北部為低丘和大面積山間平原。區內最高山峰位于東南部,標高為 378.0m,當地侵蝕基準面標高 54.2~74.9m,比高約 90~300m 不等。
(二)礦區地質概況
礦區呈一走向 310-315°,傾向北東,傾角 60-75°的單斜構造。礦區內斷裂構造較為發育,可分為走向斷層、斜交斷層和橫斷層三組。大孤山礦區之主要礦體,沿走向延長1200m左右,沿傾斜延深較大。但礦體總體產狀未發生大的變化,走向仍為 310~315°,傾向北東,傾角 60~75°。礦山目前已進入深凹露天開采,已形成東西長1700m,南北寬1520m,垂直深達348~398m橢圓形露天坑,面積2.03km2。最高生產水平標高為-222m,最低開采標高為-282m,開采段高為12m,礦山生產水平有6個,主要出礦水平為-222m、-234m、-246m和-258m。
二、礦山及周邊區域環境分析
(一)礦山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礦區周圍1/3接壤千山山脈,2/3與周邊民居農田相連。由于常年礦業開采,對周邊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首先,采礦礦石粉塵污染較為明顯。春季該地區氣候干燥,多南風,年均最高風力達6級,隨風力吹起的風塵對礦區周邊居民影響極大,可視距離不足百米。粉塵對人體呼吸道、肺部等部位健康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其次,礦山山體由采石碎塊堆積而成,隨時會有塌陷的危險性。經歷常年風霜雨雪的自然侵蝕,礦山山體堅固性受到極大影響,塌陷會對周邊動植物及人們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損害,甚至危及生命。第三,礦山排放物。礦山生產排放物對周邊土壤、河流、地下水、農田、空氣等造成了嚴重污染。鞍山市政府下大力度,經過幾年的治理,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并逐漸改變,但仍然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礦山周邊環境及景觀分析
礦山位于鞍山南部郊區。東側為千山山脈,東南面是千山山脈與大孤山鐵礦林場,多以松科喬木植被為主;南側為千山區唐家房鎮農村,人口比較稀少,主要聚集在由北向南的路兩側,外側是田地,以旱地農作物為主;西南、西側為鐵東區與千山區交界區域,居住人口密集,較為繁華;西北方向為高新區城區一角及郊區和鐵架山,礦山西北腳下原為田地,現正進行動遷,改造為文化旅游島與千山風景區相連;北側與東北方向為高新區千山鎮農村,居住人口與田地較為稀少;礦山西側、北側各有一條沙河支流河,一條是由南向北,一條是由東向西,在礦山西北角交匯后向北流入太子河,并在交匯處借助河水開鑿了多個較大的人工湖。
三、鞍山大孤山鐵礦礦山區域生態修復
與景觀再生研究概念方案分析
(一)總體規劃設計構思
以大孤山鐵礦礦山為中心,將礦山及其周邊區域進行總體規劃。首先,將以大孤山鐵礦礦山為中心,規劃為礦山文化景觀區。作為生態修復與景觀再生規劃重點,從礦山山體修復、礦山遺產保護措施等方面入手,規劃成礦山生態平衡和景觀文化區域,并將礦山2/3與周邊民居農田相連的區域遷移至少1公里,成為森林區域,以減少礦山變遷帶來的安全隱患;第二,將東側、東南面區域規劃為景觀植被區,借助于千山山脈與大孤山鐵礦林場的森林植被,形成礦區植被控制空氣環境污染的治理手段,加強該區域的植被保護措施和力度;第三,將南側千山區唐家房鎮農村區域規劃為農田保護區,充分發揮地域特點,借助大孤山鐵礦林場屏障,發展礦山區域農副產業;第四,將西南、西側的城區改造為礦山區域宜居小區實驗區,以礦山腳下為界限通過對礦山的生態修復與景觀再生改造,建造礦山區域適合人們居住的生活區,努力創建森林景觀生活區;第五,借助西北方向的鐵架山、鞍千路千山沿路風景和楊柳河,將該區域改造為具有地域文化、礦山文化的森林景觀旅游區,建造游樂場、游覽園、文化區、科技園、藝術園等,連接遼寧科技大學科技產業園、大學文化、千山文化等,打造鞍山地區新文化旅游產業和科技產業;第六,將北側與東北方向規劃為千山文化旅游帶,以鞍千路為沿線,將該區域規劃為千山文化景觀旅游區和風景旅游帶。總體規劃思想,就是以礦山為核心,向周邊擴展一公里作為森林景觀區,利用植被作為重點改造手段,改變礦山區域的景觀生態環境,創建礦山區域景觀旅游產業和科技產業。
(二)礦山區域生態修復規劃設計思路
大孤山礦山區域生態修復是堅持以自然生態保護為原則的生態修復策略,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再生策略。
首先,通過自然優化原則規劃礦區的自然環境格局。大量移植天然植被,利用大型植被作為土層加固的方法,保護礦區的水系,以備孕育植被之需,引進多種生物物種,建造動物生態園,豐富自然環境元素;修復礦山山體構造,大孤山礦山山體是鐵礦石碎塊堆積而成,堅固山體構造,形成梯田式結構,由底向上逐漸縮小,構成塔子結構,山體坡面構成網格式結構,設計平槽種植植被,以固定山體石塊穩定性;完善礦山內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造交通主干道、觀光道、景觀道、景觀長廊、索道長廊等,形成復雜有序的交通網絡;建造動物活動區域。
第二,景觀比重結構調整,完善生態系統平衡。礦山周邊區域的景觀比重較小,可開發的土地均改造成了農田和住宅,由于歷史發展的多方面原因,礦業開發和民居居住混雜在一起,居住建筑多以底層建筑為主,建筑密度較高、造型千篇一律,建筑時間較長、質量較差,亟待維修,配套設施不夠完善,設備老化,小區缺少綠化,再加上部分區域多為農村和田地,景觀綠化更是換亂,滿足不了人們對居住環境的需求。改善生態環境,構建礦山區域綠化、局部綠化、街道綠化、樓下綠化、腳下綠化,用綠化擬補居住建筑的缺陷,合理使用土地,將綠化景觀融入到區域的每一個角落,完善公共空間的休閑娛樂設施,創造優質、健康的生活環境。
第三,發展新農村建設,創建農業產業園。將礦山區域一公里內的農村遷移并建設新農村。從整體規劃、生態系統平衡、經濟、社會與自然和諧的角度規劃改造建設。結合地區農業生產特點、生產方式、規模,規劃整體規劃布局,景觀格局、生態系統規劃,統籌公共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平臺;挖掘農村文化資源,開發人文景觀和農業景觀,重點保護農村傳統民居住宅文化、特色民居、歷史文物,發展農村民俗娛樂場所,豐富農村人的業余文化生活;規劃農田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將農業作物和景觀規劃相互融合,不僅要實現農業發展及農業經濟效益,還要防治風沙及礦業污染物對農田的影響。
第四,建立礦山區域礦業生態工業園。效仿北京798藝術區,是各個城市對工業基地改造的直觀思路。將大孤山礦山選礦生產基地建設成為科普教育基地、工業藝術創作基地、科研基地、工業文化基地、工業旅游基地等,充分利用現有礦業開發設備資源,建設大規模的礦業生產工業文化。解決工業廢棄地及工業設備、設施的合理利用與開發,創建后工業效應的工業產業模式與經濟效益。
(三)礦山區域景觀再生規劃設計思路
通過對現有景觀結構進行系統分析,對景觀要素進行優化重組,融入景觀新文化、新元素,調整、重組景觀新格局,從而達到礦業活動與自然景觀相互融合、共同進化和生存的目的。
1.礦業場所的景觀再生
礦業遺跡具有真實性、原始性、工業藝術性。一方面是小型設備遺產,機械設備不是人為打造而成,而是經歷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記錄了生產技術工藝的發展、生產工藝流程,每一件機械設備可以視為一件雕塑作品、創意工藝品,而這些作品富有歷史文化,抒寫著工業生產發展的歷程,別具歷史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是建筑、場地、大型生產設備和設施所構成的工業藝術群,承載著人類創造歷史的印記,經歷時間的發展、自然的侵蝕,構成了極富歷史文化感,同時還具有與自然相交融的藝術魅力。保留礦業遺跡還可以從功能方面改造,利用礦產設施的宏偉建筑,使人產生震撼感、好奇感,舒緩人們的情緒。在礦區景觀再造中,可以利用原有設施設備,融入體育活動、科普教育、藝術創作等區域以滿足經濟效益。如果將這些遺跡廢掉,那就失去了對工業區域景觀改造的意義。
2.景觀資源再利用
景觀元素的構成和材料的運用,要反映自然與人文的特色。礦區景觀的元素構成與材料的運用包括了植物與植被材料、工業材料與工業元素等,充分利用現有景觀的元素與材料是解決成本的最佳方案。將礦區廢棄地的景觀元素統籌起來,因地制宜加以藝術處理,形成循環使用的景觀元素與材料,并塑造出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景觀。景觀資源再利用是一種變廢為寶的改造思路,降低景觀改造成本,產生新型經濟產業,減少能源、自然的消耗。
3.植被的規劃
植被是景觀規劃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植被所構成的優美景色、造景藝術、色彩效果,充分體現出自然魅力與人造智慧,突出景觀層次感、虛實感、藝術美感等。在本地區選擇適宜四季變化的植被,已達到不同季節、不同時間所形成的植物組合的魅力;平面布局上要充分考慮疏密關系,避免景觀植被的組合形式單一化、簡單化;立面上要錯落有致、高低起伏、變化有序,形成植被景觀空間感;考慮四季變化植被種類的豐富,避免冬季秋季落葉而失去綠色,注意常綠植被與落葉植被的比例。
參考文獻:
[1]遼寧環宇礦業咨詢有限公司.鞍鋼集團鞍山礦業公司大孤山鐵礦采礦權評估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網站.
[2]劉治保.鞍山三縣一市景觀帶建設現狀分析[J].現代裝飾(理論版),2016,(02):57.
[3]趙彩君.景觀生態恢復方法研究初探[M].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2.
[4]皇甫艷麗.礦區景觀生態重建的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0:40-49.
[5]彭鳳.礦山廢棄地景觀修復與再造的研究—以殊山采石場廢棄地為例[D].華中農業大學,2013:50.
作者單位:
鞍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