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同時又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產業,民族服飾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有其特殊的文化價值。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是現代旅游的發展趨勢,廣西少數民族眾多,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壯錦、苗銀、蠟染、刺繡、織錦、發飾、首飾等民間傳統手工藝術相對我國其他地區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所以在開發少數民族服飾旅游產品時,要充分強調民間工藝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在吸收各種民間技藝的同時還要賦予其時代特征,使其具有時代氣息,這就需要系統化、針對性地研究、開發本地少數民族的文化資源,使少數民族服飾產品能夠在廣西旅游產品中綻放異彩。
關鍵詞:民族旅游服飾產品;創新能力;新技術新工藝結合
[本文系2014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結題論文]
廣西省位于我國西南地區,是眾多少數民族的聚集地,有苗、瑤、侗、壯等多個少數民族,同時自然風光優美、旅游資源豐富,有甲天下之稱的桂林、也有號稱天下第一銀灘的北海銀灘,北有群山峻嶺、南有碧海藍天,至新世紀后東盟經濟圈及北部灣經濟體的建立,廣西得到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展示機會,被世人熟識,逐漸成為繼云南、海南之后國內外游客的熱門選擇,旅游業也成為地方經濟收入的重要部分。然而,與其有著緊密聯系的旅游產品開發行業卻相對滯后。根據數據顯示,幾年來在旅游消費食、住、游、購、娛幾個環節中,“購”占整體旅游產業的22%~23%,相比香港“購”60%的比重有較大差距,其中民族旅游服飾產品所占的比重更加微小。廣西省是一個眾多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12個民族,加上從外地遷入的少數民族13個,共計25個少數民族。眾多少數民族都有著自己的語言、文字和獨特的服飾文化。以最具代表性的壯族、瑤族、苗族、侗族為例,這些民族都有著本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特點,其服飾資源更是紛繁多樣,裝飾手段豐富多彩。例如,壯族婦女用來包頭的彩色印花或提花頭巾,腰間系著的精致圍裙。盛裝時佩戴的簪釵、耳環、手鐲及盾牌等,還有體現壯族傳統刺繡技藝的繡花鞋;瑤族服裝中用五色絲線繡成的“繡花五色衣裳”,瑤族婦女用十多米長的繡花巾盤在頭上,再系上各色絲絨線和彩色珠子的“龍盤”形頭飾,然后將三塊“半月牙”型的銀牌置于頭頂上的“半月芽”形頭飾;還有瑤族男女的上衣豐富多彩的圖案等。更值得一提的是苗族服飾中巧奪天工的刺繡工藝、題材豐富的服飾圖案紋樣、百褶裙、銀飾、蠟染等;侗族女性別具一格的發飾、特殊工藝染制的侗布等。這些特色鮮明、千姿百態的民族服飾文化都非常值得我們去傳承、推廣和開發。但是從目前廣西旅游產品結構來看,少數民族服飾產品的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少數民族服飾產品的開發力度不足,產品的生產總量較少,由于還處于單戶生產階段所以規模偏小,品種單一,產品不成系統,檔次較低且不能體現少數民族文化內涵。很多民族服飾產品還僅限于景區租賃拍照留念和作為部分旅游紀念品出售。
一、廣西民族旅游產品的現狀
(一)對于民族服飾品開發的認識不足
旅游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同時又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產業,民族服飾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有其特殊的文化價值。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是現代旅游的發展趨勢,廣西少數民族眾多,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壯錦、苗銀、蠟染、刺繡、織錦、發飾、首飾等民間傳統手工藝術相對我國其他地區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所以在開發少數民族服飾旅游產品時,要充分強調民間工藝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在吸收各種民間技藝的同時還要賦予其時代特征,使其具有時代氣息,這就需要系統化、針對性地研究、開發本地少數民族的文化資源,使少數民族服飾產品能夠在廣西旅游產品中綻放異彩。
(二)旅游服飾品設計開發手法滯后
廣西真正進入公眾視野是在2000年后,隨著東盟博覽會的召開,廣西進入了跳躍式的發展階段,經濟開發、城市建設、交通建設、旅游發展等一系列問題集中出現,各大展覽會議、文化遺產項目開發、地域文化傳承等項目使人目不暇接,但是在民族服飾品設計開發中還在沿用以往單戶家庭手工作坊式和個體生產經營戶式的生產思路,導致大部分的民族服飾資源仍然處于閑置的狀態,缺少系統化的、具有研究性的、體現民族精神的,并能夠與新時代、新標準接軌的創新性民族服飾品設計產品。
(三)特色旅游服飾產品定位過高
在過去的發展中,廣西區擁有一些代表性的旅游特色產品,如泥興陶藝茶具、貝雕、侗族建筑模型、壯錦以及民族手工傳統服飾百褶裙、苗族銀飾等,這些具有地區代表性特色的旅游產品存在著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價格都相對偏高。我們可以將旅游者分為兩大類:一是自助類旅行,此類旅游者是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旅游路線,在出行前會對當地文化、特色進行適當地了解和研究,因此在選擇消費旅游產品上會更加注重產品的特色性和地區文化性;二是團體類旅行,此類群體占據旅游人數的大部分比重,特點是根據團體規劃景點,目的地的旅游形式,這部分群體對區域文化的印象是被動式地聽講解、介紹而得來的,因此對產品的選擇通常會建立在“紀念”“便捷”“價位合理”的理念上,那么中低端大眾產品是其不二之選。根據實際情況,顯然第二類人群是推廣旅游服飾產品開發設計的主要服務人群。
綜上所述,要樹立民族旅游服飾品開發的理念,依據服務人群的定位改變對其開發的觀念使其與時代接軌,大膽地運用新型材料、新技術等方式降低產品的成本,真正地提高旅游服飾品在銷售環節中的位置,為地域文化的推廣及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二、對廣西旅游服飾品開發的思路建議
(一)民族服飾品開發原則
1.應沿襲傳統文化特色
民族服飾文化不僅透露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一段歷史的記憶,一個民族的變遷。如果能更好地利用它的文化優勢,對民族服飾進行全面、系統地開發,就能以旅游產品的形式將其推廣出去,所以民族服飾品開發既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又承載著文化發展創新的歷史使命,但是要開發出具有生命力的產品,必須建立在文化繼承的基礎之上,只有通過文化的支撐才會使產品被大眾接受、欣賞、購買,使民族旅游產品同民族人文精神結合起來開發利用,讓游客對當地服飾文化加深了解,從而樹立良好的地區文化形象。
2.產品與地域文化一脈相連
目前在我國旅游產品市場上存在著大同小異的現象,無論是在歷史文化名城西安、還是在江南水鄉杭州、或是古城麗江,旅游產品的品種、樣式都大同小異。原因是統一的貨源供應渠道,這樣產量增加,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又省去了研發階段的投入。很多地區并沒有統一完善的理由產品制度,經銷商根據個人喜好或市場成交比重來選擇銷售的產品,而并不是站在售賣本地區特色商品、推廣本地區特色文化的立場上去銷售旅游產品。長此以往就會對游客造成地區特色混淆,出現“買什么”“什么值得買”的疑惑,所以旅游產品應該與地域文化一脈相承,發揮自身的地區民族特色。
(二)開發思路
1.制定發展規劃,搞好指導和引導,促進民族旅游產品的發展。
政府職能部門,對民族旅游產品的研制開發,應制定出一個合理的發展規劃,并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引導。對該優先發展的給予優先扶持,做到循序漸進,促進又好又快發展。政府要引導開發少數民族服飾旅游產品市場,到外地推介旅游資源的同時也要宣傳少數民族服飾特色,把開發本地市場與外地市場結合起來。
2.建立多樣性的民族服飾產品類型
對于民族服飾品的印象不應該只停留在可穿、可戴的基礎上,因為民族服裝的形制、工藝、生產確實已經不適應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與現代服裝很難進行搭配穿著,民族服飾很大的一個層面是供現代人欣賞或收藏的,所以欣賞層面大于可穿層面。如果站在大眾的角度去分析,民族服飾品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特殊性,有極高觀賞價值,穿、帶只是一時,新鮮過后便放在衣櫥,失去了重要的觀賞價值,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所以建立以“賞”為主題的民族服飾品尤為關鍵,如1:30的民族服飾玩偶、有較強實用功能的杯、盤、燈具、擺設等,建立多元化的產品類型不僅豐富了旅游產品種類,同時也加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
3.依據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以民族服飾、配飾為設計動機
(1)去繁求簡
少數民族無論是服裝還是配飾的圖案、色彩、線條相對都是比較豐富古典的,如苗族服飾中就龍紋圖案為例,常見的就有衣袖上的蠶龍、飛龍、蜈蚣龍,裙擺上的魚龍、鳳頭龍,孩童帽子上的獅體龍,背帶上的龍紋等眾多裝飾紋樣。這些極具少數民族特色的圖案紋樣,都可以成為我們對于上述民族服飾旅游產品開發的一個方向,重點是我們如何將其與現代審美標準相對接,去繁求簡,在保留文化內涵的同時,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審美情趣的產品。
(2)特色分明
傳統少數民族服飾特色眾多,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面料、工藝、圖案、配飾等都各具特點。筆者經過實地調研發現,很多服飾產品開發的方法通常是采用圖案樣式的疊加,想將所有特色綜合到一個載體之上,但是這種做法缺乏對比關系,特色反而變得平淡無奇,所以在產品開發設計中尋求特色是必然選擇,放大特點是現代設計的常用手法,突出重點、弱化整體也是開發設計中的另一重要思路。
(三)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
為方便生產銷售,降低價格成本,產品應適當采用新技術、新材料。
傳統的民族服裝、飾品多采用純手工、天然材料進行制作,這種材料的好處是可以讓產品原汁原味,缺點是生產環節繁瑣、以人工為主、費時費力。如果能夠改良傳統制作工藝技術,將新材料、新技術與傳統技藝結合,就能夠改善手工技術費時費力等弊端,填補原料稀缺、產量少等方面的不足。如廣西壯錦織造技術革新,傳統壯錦的織造工藝枯燥繁雜、織造效率低,使得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對壯錦織造工藝的傳承與保護迫在眉睫。在廣西,主要有賓陽、靖西和忻城三地與壯錦有較深淵源。其中賓陽選擇了壯錦規模化、機械化的生產道路。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了產量,使得賓陽壯錦獲得了很好的銷路。借助現代科學手段,利用現代工藝技術研發出既具有古老文化內涵,又適應現代生產節奏、適應現代審美觀點的民族旅游服飾產品,讓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產品能夠在多元化的今天重新綻放異彩。
三、結語
廣西的旅游產品開發與我國其他的省市一樣都處于探索階段,如何開發使用自身的特色文化資源,是當地面臨的首要問題。只有站在創新發展的角度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才是科學的良性發展,創新的基礎是迎合時代的發展需求,用時代的語言來詮釋產品,才是民族服飾品發展的方向所在。
參考文獻:
[1]田蘭蘭.侗布的傳承創新及其商業前景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5.
[2]周瑩 .少數民族服飾圖案與時裝設計[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關霓,北海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