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世甫

遵義市匯川區作為全國第一批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地區,自2005年開始探索“輸出變引回、創業帶就業、創新促發展”的農村經濟發展新路子,開辟出助推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通道。
勤勞樸實的農民工,一群加速新型城市化的“幕后英雄”,一個助推改革發展的“時代傳奇”。從“孔雀東南飛”到“春暖雁回歸”,他們帶著技術、資金踏上返鄉創業之路。遵義市匯川區作為全國第一批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地區,自2005年開始探索“輸出變引回、創業帶就業、創新促發展”的農村經濟發展新路子,開辟出助推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通道。
從“離鄉背井”到“返鄉創業”
匯川區位于遵義市北部,地處“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核心腹地,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貴州省重點打造的“1+7”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貴州省列經濟強區和遵義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常住人口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8萬人,農村勞動力19.9萬人,外出務工人員近7萬人。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創收,帶來農村人才流失、勞動力老齡化、農村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空心化”“三留守”、農業副業化等問題,影響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
匯川區農民工問題同樣也是全國廣大農村特別是西部地區農村面臨的發展難題。200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把農民工問題作為關系全局和長遠的大事抓實抓好,并提出“五大原則、七項措施”;2006年,國務院印發《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2008年,“引導農民外出務工,鼓勵農民工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返鄉創業”寫入十七屆三中全會報告;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
一系列有力措施,加速了農民工返鄉創業春天的到來,并在匯川區得以落地實踐、生根萌芽。匯川區從過去的“農村勞務輸出大縣”逆轉為“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縣”,返鄉農民工人數從2013年的6000余人上升至2016年的15000余人。
從“起步艱難”到“發展通途”
與全國各地一樣,匯川返鄉農民工在創業之初,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扶持與引導。辦企業、上項目手續繁瑣復雜;融資難、渠道窄,創業資金不足;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功能配套無法滿足創業所需等,成了創業路上的“攔路虎”,同時也催生了匯川區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五個一”舉措,讓返鄉農民工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
出臺一套好政策。相繼制定了《匯川區關于做好農民工工作的實施意見》等18個相關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返鄉農民工通過租賃、承包等方式利用閑置土地、廠房等進行創業,并提供創業獎勵及經營場所租金補貼。2013年至2016年,全區兌現創業獎勵、場租補貼596.4萬元,直接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852人。
搭建一組好平臺。搭建管理服務平臺,開通“綠色通道”,推行聯合審批,實行一個“窗口”對外的“一站式”服務;成立“創業指導服務中心”“農民工創業指導專家志愿服務團”、行業主題“創業沙龍”,幫助農民工開展創業項目評估等個性化指導和咨詢服務。搭建教育培訓平臺,建立定點培訓機構,大力開展“訂單式”“定向式”職業培訓,開設法律基礎知識、素質教育專業技能培訓等課程,培訓農民工6848人,實現就業率92%以上。搭建融資保障平臺,設立區級農民工創業創新專項基金,注入擔?;?65萬元,發放涉農小額擔保貸款601戶5023萬元。搭建溝通交流平臺,成功舉辦“2016年首屆農民工創業創新高層論壇”,形成了解決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問題的系列研究成果,并與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河南省新鄭市等4個縣(市、區)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搭建返鄉創業平臺,建立了貴州省首個農民工返鄉創業園,40名返鄉農民工在園內成功創業,吸納當地1000余群眾就業。
實施一批好項目。大力引導返鄉農民工參與開發旅游資源、“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等,投入資金3.63億元,實施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一條街、現代農業體驗館等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項目30個,帶動當地群眾就業150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山地高效特色農業、農旅一體化、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打造一方好環境。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首問責任制和聯動機制,強化農民工維權服務。將進城務工人員納入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保障對象,幫助解決“住”的問題。每年組織開展“春風送崗位”行動,為農民工提供就業崗位14268個。大力完善進城務工人員就醫就學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新(改、擴)建學校13所,城區新增學位2萬余個,幫助解決“醫”和“學”的后顧之憂。利用報刊、電視、網絡、微信、宣傳專欄,加大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就業創業政策宣傳,激發返鄉農民工創業創新熱情,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創新的良好環境。
培育一批好典型。相繼扶持全國勞動模范張明富創建貴州夢潤化妝品廠、全國首家國家級標準化鵪鶉示范園區、生態豬養殖示范基地、貴州張明富旅游服務公司和貴州夢潤云大數據有限公司。培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帶頭人黃中敏、傳統手工藝產業帶頭人馬毅、軍民融合產業帶頭人劉宇航等農民工創業代表30余人。注重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以點帶面、聯動發展,樹立了“勞動就業光榮、自主創業光榮、服務創業光榮”的社會新風尚。
從“匯川實踐”到“轉型發展”
匯川區把加快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作為推動“三農”發展的重要抓手,在發展中完善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的政策,解決資金、技術等困難和問題,8700名農民工由“打工者”變成“創業者”,占返鄉農民工數量的58%,有力帶動了特色種養殖、農產品精深加工、餐飲服務、鄉村旅游等產業蓬勃發展,拉動了21570名農村勞動力就業,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產生了良好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
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返鄉農民工在外發展中所積累的資金、技術優勢和發達地區的先進經營發展觀念,與當前農村發展在資金、技術、人才方面的短板形成互補效應,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地區“二次創業”的中堅力量。僅張明富創辦的公司,年營業收入就達6000余萬元,吸納當地360名群眾就業。
樹立了農業結構調整新導向?;氐睫r村開辦企業,發展現代種養殖、鄉村旅游,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豐富農業經營主體,返鄉農民工創辦的夢潤鵪鶉、大坡葡萄、楊老大米粉等一批特色種養殖基地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加速了全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加快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匯川區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至3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74家、家庭農場45家、鄉村旅館420家。
增強了農民脫貧增收新動能。吸引工業和城市資源要素向農業和農村聚集,帶動了大批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實現農民持續增收。2016年,匯川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230元,同比增長8.8%,減少貧困人口6500人,25個貧困村脫貧出列。
緩解了農村社會治理問題。外出青壯年勞動力回歸、農民工返鄉就近就業創業,有效解決了農村空心化及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等社會問題,提升了農村生活幸福指數,走出一條城鄉統籌、精準扶貧、全面小康的新路子。
創業創新,不忘初心。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匯川實踐”啟迪了“三農”工作新思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匯川區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實施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貴州省“雁歸興貴”行動,把幫助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舉和推動跨越發展的戰略選擇,持續深化 “五個一措施”,探索一批有益的實踐經驗,全力打造全國返鄉農民工創業創新示范區,為全國返鄉農民工創業創新貢獻“匯川智慧”和“匯川力量”。 (作者系遵義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匯川區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