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汗平 李勁峰
破舊祠堂重新修建、舞獅跳舞替代打麻將、村莊成為旅游景點,位于羅田縣新鋪村張家沖,從臟亂村灣變身美麗鄉村,離不開丁汗平這位70多歲新鄉賢的付出。
退休局長返鄉,為民辦實事
張家沖有52戶200多名村民。受傳統農村生產生活習慣影響,張家沖長期處于柴草亂堆、糞便遍地、污水橫流、氣味難聞的臟亂差狀態。
丁汗平當過鎮長、鎮委書記和縣統計局局長,2008年退休后回到家鄉發揮余熱。
為了修通從國道到村組的水泥路,他到處找人。公路修建的1.3公里指標分配下來后,卻面臨新的難題:通組公路只負責水泥路面鋪設,而路面平整、拓寬等工程還得村組籌資,平均每戶得出2000多元。丁汗平提出,在不破壞山林的前提下,將部分集體山林以26萬元的價格承包給客商。其中先期3萬元用于修路,如此每戶出資額度降低一半,通組公路很快修通。
剩余20多萬元資金如何處理?不少村民提出,按人頭劃分到戶。丁汗平則力排眾議,不分錢,留下做村灣集體建設。為管好這筆“巨款”,丁汗平在張家沖組織成立七人議事小組。由每個家族“房頭”推選出一個代表,8名外姓戶也有代表入選。每筆支出都需要議事小組討論,達成共識后才能開支,年底賬目向全組公示。
傳承優良家風,發展鄉村旅游
在丁汗平提議下,七人議事小組決定從村組集體資金中支出5萬元,按居民投工、供應材料方式用于廁所改造、沼氣建設。
隨即七人小組各自回去動員,拆掉亂搭的豬圈等建筑,宣傳建房要經過規劃批準;柴火雜物堆放、喪事祭祀必須在指定區域;各戶劃分公共衛生責任區,按標準分類處理垃圾。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系列不成文的“村規民約”。
七人議事小組的運轉,讓路燈建設、調整土地、組織抗旱等集體事務很快做起來。
“張家沖曾出過1個進士9個秀才,考上秀才的就回鄉開辦私塾教育后人,形成了世代以耕讀為榮、崇尚孝道的家風。”丁汗平說,做好村灣事務,就得傳承這些優良家風。
經過多方募集,丁汗平組織對祠堂進行異地重建。新祠堂建好后,村中有人家嫁娶,就選在祠堂里辦場熱鬧婚禮;族人對集體作出貢獻,就會記上“功德錄”。
不久后,張家沖吸引來鄉村建設資本投資。今年3月下旬,在鄉村建設機構參與下,張家沖成立合作社,采取村民現金或房屋入股方式,將閑置農房改為客房,發展農家樂,并組建專業團隊進行運營管理,將張家沖打造成為“荊楚家學”生活體驗景區。
呼吁更多退休干部、職工反哺家鄉
丁汗平幾乎每天都會自己騎摩托車,從家里趕到張家沖。白天在村灣四處忙活,巡查村落衛生與建設情況,參與矛盾調解等;晚上七人議事小組開完會之后才能回家。
“全村只有他有這精力與時間,全身心投入村灣各項事務。”張家沖所在的三里畈新鋪村八組組長丁席明說,議事代表中,老丁對集體事務投入最多。
作為退休干部,丁汗平每月退休工資有3000多元。“所以手能伸得直,處理與調解村灣內部關系能夠更超脫些。”丁汗平說。
除了完成張家沖村灣基礎建設外,丁汗平還在新鋪村發出倡議,號召全村所有干部、退休職工,從清潔家園做起,帶頭參與家鄉建設。“新鋪村共有12個組,退休干部與職工有20多人,我希望大家能夠自愿返鄉,反哺家鄉。”丁汗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