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娜 李婧文

一、緒論
河南鈞瓷作為五大名窯之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及文化內涵。河南鈞瓷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是與世界各國交流的一個重要媒介,鈞瓷不斷作為國禮出現在世界各國人民的視野之中。
然而,文化的傳播發展與媒介息息相關,媒體的發展影響著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互聯網的普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社交媒體的發展,媒體融合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媒體的文化傳播方式和手段,由此出現了媒體的新常態,改變著人們對文化的接受方式和認知結構。當前我國媒介正經歷著史無前例的變化,各種新型媒介應運而生,順應時代發展,形成一種新模式,即“媒體新常態”。
在媒體新常態下,人們對互聯網及媒體的依賴度越來越高,文化的交流,發展與傳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河南鈞瓷文化作為中原文化以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力和號召力受到傳播媒介的深刻影響,媒體新常態的出現對河南鈞瓷文化的對外傳播與形象構建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因此,如何幫助河南鈞瓷文化順應媒體新常態,抓住當今網絡和新媒體的發展大趨勢,有效地進行對外傳播,構建河南鈞瓷文化的良好形象,成為一項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河南鈞瓷文化在對外傳播和形象構建中的問題
新聞傳媒也稱大眾傳媒,是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信息傳播工具的總稱。施拉姆認為,“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的工具。”[1:23]新聞媒體是信息傳播的媒介和載體,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影響文化傳播的效果。河南鈞瓷文化發源于河南禹州,其對外傳播深受媒體的影響。2003年,許昌日報社總編輯李爭鳴提出:“雖然鈞瓷作為中國的文化名片,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但鈞瓷卻離現代人的生活有著相當的距離。除了少數專家學者外,很少人了解鈞瓷特殊的制作工藝,更難以理解鈞瓷蘊含的深厚內涵。”[2]很多青少年不知鈞瓷為何物,大多數人也只是單純欣賞其造型和花紋樣式。為了探究河南鈞瓷文化發的傳播情況,筆者調查了1573個與鈞瓷相關的傳播媒介,并得出圖1:
分析圖1可以看出,河南鈞瓷文化在對外傳播和形象構建中出現了忽視媒體新常態,傳播媒介單一的問題:其一,鈞瓷文化的傳播過于依賴傳統的傳播媒介,而忽視了新媒體(基于網絡技術并有別于傳統媒體的傳播媒介)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圖1中比例最大的媒介類型是報紙,其份額為78.89%,其次為視頻和圖書,比例分別為8.13%,7.43%,這三種傳播媒介都屬于傳統媒體,而微信公眾號,微博用戶的比例較小,數量分別為4.51%,1.04%,他們都屬于新媒體的范疇。因此,鈞瓷文化的傳播忽視了新媒體的作用。其二,鈞瓷文化的傳播大部分依賴于國內媒體。因此,鈞瓷文化的傳播媒介過于單一,過于依賴傳統媒體和國內媒體,沒有順應媒體新常態,這會阻礙河南鈞瓷文化的對外傳播與形象構建。
三、適應媒體新常態,促進河南鈞瓷文化對外傳播
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經濟社會已經離不開互聯網,形成媒體新常態的局面,為順應當今媒體新常態,促進鈞瓷文化的對外傳播與形象構建,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解決鈞瓷文化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傳播媒介單一,媒體新常態被忽視的問題:其一,利用互聯網,拓寬受眾渠道;其二,利用媒體融合,拓寬傳播途徑。
(一)利用互聯網,拓寬受眾渠道
“互聯網+”首次提出是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3月5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指“以互聯網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與深度融合的過程。”[3:32-38]“互聯網+行動計劃”對于傳媒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是一個新的引擎,意味著傳統媒體的轉型,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助推器。
譚天和林籽舟認為,“傳統媒體是一種教育大眾傳媒、通過某種媒介為公眾發布信息、提供內容產品并進行傳播渠道運營的媒介組織。傳統媒體主要有報紙、廣播、電視、雜志四大傳統主流媒體。而新興媒體是一種從互聯網衍生出來的、完全不同于傳統媒體的、全新的媒介形態。確切地說,新興媒體是一種給予互聯網的媒介平臺。”[4:23-26]
因此,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互聯網走進千家萬戶,新興媒體的出現和發展顛覆了以往傳統媒介單一的局面,影響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與這個世界的交流也變得愈加頻繁。新興媒體已逐漸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導,這就更加要求鈞瓷文化跟上時代的步伐。為了提升鈞瓷文化的對外傳播,構建其良好形象,促進其發展,利用互聯網進行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將鈞瓷文化傳播中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更好地融合起來,有很多具體措施,比如,利用在電腦軟件打開時彈跳出的新聞廣告網頁,加入鈞瓷文化,這樣可以使千萬用戶及時了解到鈞瓷的訊息,潛移默化中傳播鈞瓷文化。再如,利用通訊軟件,如:QQ,微信等,由專家組織建立溝通群,向大量用戶每天更新關于鈞瓷的信息,為五湖四海的人解疑答惑,也為廣大愛好鈞瓷文化的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學習的平臺。除此之外,利用直播平臺,如:YY直播,映客直播等,利用這些直播平臺,真實再現鈞瓷的韻味,為更多人提供學習和接觸鈞瓷文化的機會。最后,利用新浪微博,定時或定期上傳鈞窯圖片或內容信息,只要關注的人,都可以接受到最新的鈞瓷資訊,實時了解鈞瓷的發展動向。
(二)利用媒體融合,拓寬傳播途徑
“媒體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傳播學者浦爾教授[5]提出的,但浦爾所說的媒體融合是指傳統媒體的融合,從而使各種傳統媒介的功能要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然而,正如保羅?萊文森所說:“任何一種后繼的媒介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媒介功能的繼承、創新和補償,當已有的傳播條件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時,人們會對傳播媒介做出相應改變,使之更好地適應人們的現實生活。”[6]
河南鈞瓷文化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其對外傳播與形象構建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跨文化傳播,肖珺曾指出,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終極關懷是要實現文化融合,從而達致和諧的最高價值理念。[7:122-128]為了實現河南鈞瓷文化與國外其他文化的融合,促進河南鈞瓷文化的對外傳播與形象構建,急需利用國外文化,塑造河南鈞瓷文化的良好形象。在國外,很多自媒體走進大眾的生活,為人們生活增添了無限色彩,如Facebook,instagram,已成為必要的傳播媒介,鑒于鈞瓷文化的傳播現狀缺少國外媒體的支撐,鈞瓷文化的對外傳播與形象構建急需國內外媒體的融合,利用國外平臺,積極傳播鈞瓷文化。
為了更好地融合國外媒體與國內媒體,有很多具體措施。首先,與國外媒體建立合作關系。國內媒體和鈞瓷生產者,營銷者都可以和國外媒體報刊雜志等建立合作關系,借助這些平臺大力宣傳我們的鈞瓷文化,讓國外鈞瓷愛好者體會到原汁原味的鈞瓷文化。其次,借助名人效應。很多傳統文化都設有形象大使,比如環保大使,消防大使等。同樣地,我們也可以設有鈞瓷文化形象大使,借助名人的影響力,提高鈞瓷的知名度,有利于鈞瓷的對外傳播及形象構建。除此之外,便是利用國外各種自媒體,由專業人士建立賬號,每天及時更新關于鈞瓷的信息,讓更多國外友人不用來到中國便可以欣賞、了解到中國傳統的鈞瓷文化,有助于推動鈞瓷文化在國外的傳播與發揚。
四、結語
鈞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是我國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但是,本文通過對河南鈞瓷文化傳播現狀的分析,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古代“黃金有價鈞無價”的盛況已經消退,現代人甚至對鈞瓷文化知之甚少,鈞瓷文化的對外傳播以及形象構建面臨巨大的挑戰。
文化的對外傳播與其所依附的傳播媒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今世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催生著媒體新常態的出現,傳播媒介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這對提升鈞瓷文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鈞瓷文化僅僅依靠過去的傳統媒介,已無法傳播至世界各國。當下我國提倡媒體新常態,為河南鈞瓷文化的國際傳播與形象構建提供了多元化的傳播媒介及廣闊的平臺,也為困境階段的鈞瓷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河南鈞瓷文化要抓住媒體新常態下的發展機遇,積極利用先進的互聯網和新興媒體,促進媒體融合,加強宣傳力度,使國內外鈞瓷愛好者對鈞瓷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積極發展河南鈞瓷文化國際傳播,促進河南鈞瓷文化的形象構建,不僅符合當今時代的潮流,更符合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趨勢,使我國優秀的鈞瓷文化走出世界,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陳亮,周立芳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23.
[2]李爭鳴.追根求源話鈞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3]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電子政務,2015,(06): 32-38.
[4]譚天,林籽舟.新型主流媒體的界定、構成與實現[J].新聞愛好者,2015,(07):23-26.
[5]Ithiel de Sola P. Technologies of Freedom[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6]保羅·萊文森.數字麥克盧漢——信息化新紀元指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7]肖珺.新媒體與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脈絡[J].武漢大學學報,2015,(04):122-128.
作者單位:
河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