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美華
會計專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
文/張美華
職業教育在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中職學校學生由于主客觀原因,其會計專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如何才能使中職學校培養出優質的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已經成為許多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出發,針對會計專業的特點,提出幾點改革建議,以期對中職會計專業的教育發展有所助益。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環境的變化,社會需要大量的應用型會計人才。但是目前許多中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專業理論課程內容多、學習任務繁重,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較差,缺乏解決問題能力等。面對這一系列問題,中職學校要想實現長遠發展,就應該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必須要貼近市場,只有根據市場發展的基本要求,以及市場上會計行業的變化趨勢,調整教學模式,才能夠實現人才素質與市場的高度契合。對于中職學校而言,由于其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走向市場,因此會計的教學目標對市場更加敏感,基于此,中職學校首先要最好市場調查,通過收集市場上形形色色的與會計專業相關的人員,如收銀員、會計、出納員等的資料,對目前市場上對于會計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有一個清晰的了解;然后在教學中,通過與企業、政府合作等方式,調整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與市場變化相適應,進而實現精準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
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是中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對于會計專業而言,學校應該敢于打破傳統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中圍繞著學科建設而形成的理論教學模式,建立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課程體系。會計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主要包括基礎能力、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這三種能力構成一個循序漸進的階梯,而中職學校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過程中,應該有層次地對課程進行安排,進而從基礎做起,讓學生實現職業能力的漸進式提升。這種課程設置的思路如下:一年級注重基礎能力的培養,這一階段的課程內容主要有公共基礎課程、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會計基礎課程等,其主要教學目標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會計分錄、借貸記賬法規則等內容,還要從思想上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從基本道德以及會計從業人員應具備的職業道德的角度進行思想改造,并做好學好會計、做好會計的心理準備;二年級注重崗位能力的培養,這一階段的課程設計主要依據市場對會計專業的基本要求進行開設,如為了幫助學生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學校設置了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基礎、初級會計電算化等課程;三年級注重拓展能力的培養,這一階段學生應該進行一定的實踐學習,并在實踐中應用會計知識,從而提高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不同學校的在教育理念、學生素質、專業基礎等方面的差異,我們應該從自身的特點挖掘教學,優化課堂教學,從而推動會計教學模式的變革。目前中職院校中比較常見的特色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項目教學法,即以項目為教學主要內容,在課堂上將項目安排給學生,并讓學生通過獨立或者合作的方式,完成項目,例如在會計電算化的教學中,某教師以“會計核算軟件的操作要求”為項目,為學生安排學習任務,并通過上機操作,讓學生認識、掌握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會計電算化核算軟件的基本功能,并能夠利用這些功能完成核算任務;二、案例教學法,即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案例,為學生設置教學情境,并讓學生根據案例展開互動討論,如在講解復式記賬法時,某教師向學生展示了一張常見的經濟業務往來憑證,其中企業收到投資者800000元之后存入銀行,而會計這時就需要在“銀行存款”上“借”800000元,在“實收資本”上“貸”800000元,而學生通過案例分析可以很直觀地體會“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含義;三、崗位教學,即學校利用實訓基地或者與企業開展合作,為學生提供收銀員、出納員、工資結算員等工作崗位,而學生在參加崗位實踐的過程中不但能夠實現知識的運用,還能夠發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進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顯然已經不適合新時期市場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要求,因此中職學校應該積極調整考核方法,利用階段考核、綜合考核、技能考核與崗位考核四種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在評價中學校應該豐富評價主體,例如利用企業中有經驗的會計人員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評價;利用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個人自評的方式對課堂教學情況、理論知識學習以及實踐心得進行考核。這樣的評價體系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可以為學生的會計學習提供方向。
總之,作為為社會輸送會計人才的中職學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其中存在著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而中職院校應該正視問題,并通過更新會計教學理念,改革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模式,使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更貼近市場要求,進而實現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