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堅強
作為松江工業與貿易最重要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松江出口加工區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唯實唯干補短板,大刀闊斧推轉型。
“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有兩大實體經濟主戰場: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出口加工區。它們的轉型發展,對于“松江制造”邁向“松江創造”舉足輕重、意義非凡。
作為松江工業與貿易最重要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松江出口加工區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唯實唯干補短板,大刀闊斧推轉型,改革創新促招商,克難奮進抓治理,夯實作風強服務,在多個領域、多個環節,充分發揮了經濟主戰場、主力軍、主引擎的作用。
開發區:直面“痛點”促轉型
在新一輪經濟轉型發展中,松江最大“陣痛”,莫過于經濟技術開發區了。過去20多年里,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松江乃至上海的工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有著一段抹不掉的光輝歲月。然而,時過境遷,眼下開發區存在多個尷尬:基礎設施配套老化,與產業發展相脫節,尤其在制造業企業身上,定位不清晰、集聚度不高、布局不合理、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日益凸顯。
昔日“長板”變成了今日“短板”,成為制約開發區發展的一大痛點。怎么辦?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常務副主任袁球坤表示,上海加快建設“全球科創中心”,既是國務院和上海市的重要戰略,也是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自身尋求改革突破的內在要求,我們具體抓手就是兩塊,一是通過做好園區發展戰略規劃和產業業態規劃,大力推進產業集聚和產城融合;二是對于現有的企業,有針對性地、精細化地進行整治或引導,實現:淘汰關停一批、改造重組一批、能級提升一批。
對于園區產業規劃,他們遵循“一廊九區”中的定位,在規劃前期深入各區塊實地查看,也深入各企業調研排摸,先后向1000多家區內企業發放意見征集表,廣泛而深入地掌握“一手資料”。他們委托清華同衡規劃設計院進行的園區36.5平方公里的規劃實施評估和城市設計工作,目前已經形成中期成果,使得此次園區的整體修編,將以更合理、更高效的產業結構調整,體現園區產業新業態,實現產業集聚、產能升級的新目標。
記者了解到,此次整體修編中,開發區以市政道路、河流水系為重點,推進部分道路維修或新建,推進問題河道、雨污水管網的疏通或整治,并結合“四網融合”,構建通達的開發區道路體系,將給企業發展帶來極大便利。與此同時,還從“產城融合”的建設理念出發,充分考慮園區內金融、商業酒店、人才公寓等配套設施建設,建設產業社區,實現服務管理信息化、園區管理社區化,助力產業升級。目前,開發區還以區域環境綜合整治、黑臭河道治理等為抓手,補齊了環境“短板”,園區呈現一派符合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位的高標準產業環境。
而對于現有企業的淘汰、改造及提升,他們也力求做得“精細”。 據了解,開發區這一輪淘汰關停的對象,是能耗高附加值低、污染嚴重、不符合產業導向的企業,對于這類企業,他們通過整體收購、資產收購、動遷、強制拆違等綜合手段,堅決予以淘汰關停。而改造重組的對象,是那些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傳統制造業,譬如紡織服裝、食品飲料、精細化工等等,這部分企業目前表現出高科技“含金量”不足,所以積極引導它們利用信息化、科技化手段進行改造,或引進新的投資者進行重組。而能級提升的對象,則是指那些符合園區產業規劃、市場前景廣闊、經營效益良好的企業,對于這一類企業,開發區積極推動其增資擴股、增容擴產。
“為了讓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運轉高效的機器,我們還著力于機構自身的整合。按照‘分工要更加明確,職責要更加清晰,工作面貌要煥然一新的要求,自去年底開始著手體制機制改革,從機構調整方案的制訂,到相關部門的競聘上崗,再到機構的順利運作,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 袁球坤表示。
開發區體制機制呈現新景象,一批業務能力強、工作積極性高的員工被充實到一線崗位,服務職能實現了進一步前移和下沉。行政管理出現一個“亮點”,即園區的職能匯編手冊已完成,今后企業根據手冊按圖索驥,辦事效率明顯提高。
眼下,開發區轉型發展動能強勁,初顯成效:今年一季度,有85家新企業完成注冊,另有125家新企業正在辦注冊手續。發區還先后促進了儀電控股、派米雷智能安防、佐濟智能安防、天安集團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智慧安防龍頭企業在開發區落地,推動正泰科技園、領先食品新產品項目、庫卡柔性系統等一批開發區老企業的新項目順利建設。
出口加工區:加快升級求“嬗變”
“眼下,我們在加速推進松江出口加工區升級為綜合保稅區,這樣的‘蝶變,力爭在年內完成。”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常務副主任袁球坤對記者說。
松江出口加工區是全國首批試點的15個出口加工區之一,多年來以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全國出口加工區的領跑者,其年工業產值及出口創匯占整個松江的“半壁江山”。然而,隨著代工產業的梯度轉移,加之單一的產業模式,出口加工區面臨的巨大瓶頸是:如何將現行相對單一的外銷模式,蛻變為內外銷兼顧、保稅物流功能完善、國內外貿易功能齊全、囊括研發到售后一條龍的綜合性發展模式?為此,作為園區管理方,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一直致力于產業引導,在“G60科創走廊”整體方案發布后,更是加快了前進步伐。
幾年前,園區內就有企業開始加大研發投入,主動向產業鏈的中高端轉移。表現突出的是廣達集團,他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將一些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引入園區,使高端筆記本電腦和服務器占營收比重大幅提高。而從事CMOS圖像傳感器、圖像感應集成芯片等研發和生產的豪威半導體(上海)有限責任公司,也積極鋪建了硅基液晶投影顯示芯片封裝測試生產線,這一具有高分辨率、低價格、反射式成像等技術優勢的產品,廣泛應用于市場新興的可穿戴設備、AR/VR、醫療、汽車等領域。與豪威半導體同一母公司的全纜半導體,也將投資上億美元,建成世界一流的晶片測試、切割、封裝基地。
根據新一輪科創轉型發展的需要,松江出口加工區“苦練內功”,在補足硬件短板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政策和服務入手,積極發揮“軟件”優勢,朝著綜合保稅區的目標飛奔。它的轉型升級的腳步顯得有力而強勁,連年獲得跨越式發展,實現了這樣的“里程碑”:松江出口加工區成為第一批對接上海自貿區政策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成為上海市首個跨境電子商務示范園區,也成為了全國七個獲得“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的海關特殊監管區之一。
據了解,2017年,松江出口加工區正全力推進轉型升級為綜合保稅區的工作。這是一個重大的“蝶變”,目前,有關升級報告已由上海市發改委遞交至國務院,進入各相關部委的審批環節。與此同時,園區著手研究《國務院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等精神,把工作做在前頭,力求在完成升級后能及時出臺符合綜合保稅區發展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全面對接“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國際貿易板塊的功能定位。
新近,“捷報”頻頻從松江出口加工區飛出。譬如,全球第一條12英寸硅基液晶投影顯示芯片(LCOS)封測生產線,在出口加工區內的豪威半導體(上海)有限責任公司內建成并投入量產。廣達集團的新能源汽車電子控制及導航模組產線也已通過立項,進入生產設備的購置階段。而富士康旗下的國基電子(上海)有限公司將引進“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進行智慧化改造。松江出口加工區正從過去單一的出口加工貿易,逐漸過渡到多元化的綜合性發展模式,這是“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煥發新活力的有力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