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71歲的上海老年游客在浙江象山旅游途中突發腦出血,患者陷入重度昏迷。由于病情嚴重,該患者通過航空醫療急救飛機轉運回上海某醫院重癥監護病房(ICU)緊急救治。看完這一與死神搶時間的新聞后,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ICU是什么科?急救哪些疾病呢?
醫院的ICU病房常常緊閉的大門使其充滿了神秘感:門外是焦急等待、神情凝重的患者親屬,總是不停地朝大門觀望,對門內的醫護人員寄托著無限希望,期待大門打開時能傳來好消息。
搶救危重患者的
臨床單元
ICU是“重癥監護病房”或“加強監護治療病房”的英文縮寫,是醫院專門搶救危重患者的臨床單元。雖然國內ICU的發展僅僅只有二三十年的時間,但其成長非常迅速,已成為現代化醫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危重病人搶救的臨床基地,集中了醫院最危急的重癥患者。對于很多危重病人來說,如果沒有ICU,就可能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因此,ICU也成為一所醫院現代化水平的標志。
ICU不僅聚集了醫院最高端的醫療設備,也聚集著臨床實踐操作能力強、應變能力快、能及早發現并熟練開展生命支持治療手段的醫護人員,“一招制勝、招招相扣”的故事常常在這里上演。這里,床單元的醫生、護士配備量是普通病房的5~6倍,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一般病區要大得多。
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
正是基于專業要求,收入ICU的患者病情都比普通病房患者的病情要危重和復雜得多。換言之,ICU收治的是普通病房限于設備和技術條件而難以診治的危重患者,因而所采取的診治方法及措施手段常常有較大的特殊性,用句通俗的話說——ICU的醫護人員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走鋼絲”。
ICU對每位病人進行連續動態的監護,醫生護士能夠更早地發現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策略,以免病情發生惡化才予以處理甚至搶救,同時也能避免使用或減少使用呼吸機、透析機、抗生素等。
隨著ICU病房的普及與規范,現代醫學對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護能力明顯增強,危急重病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從過去的不足50%提高到目前的80%左右。例如,10年前認為同時有4個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100%會死亡,今天在ICU的嚴密監護與精心治療下,已有不少患者能度過生命中最困難的時刻,逐漸走向康復。當然,ICU也是以現代醫學發展為根基的,不可能超越迄今醫學尚不能做到的事情。因此,大約會有20%的危重患者,即便應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最高級的生命支持系統,ICU也無回天之力。
限制探視的原因
ICU是集合了全院的危重病患者進行集中管理的特殊場所,通常采用層流、負壓或單向氣流。危重患者的抵抗力低,過多家屬探視會增加患者感染的機會,有時還會增加病人對病情的過分恐懼,所以全世界規范的ICU都采用封閉式管理。當然,由于患者較長時間與親屬隔離,也會對患者產生不利的身心影響,所以一旦病情相對穩定,就應將其轉出ICU,以便得到親屬的陪護與安撫。
特別要強調的是,危重病人全身的各種侵入性操作與患者的生命息息相關,必須由經過專門訓練的醫護人員進行密切的監護和管理,非醫務人員的近距離接觸可能造成不良后果,這也是ICU限制探視的原因之一。
ICU臨床救治“絕招”
ICU收治哪些危重患者呢?概括起來包括以下病種:心跳呼吸驟停、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肺動脈栓塞(含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等)、急性主動脈夾層、嚴重心律失常、高血壓急癥與危象、急性心力衰竭、腦卒中、癲癇持續狀態、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重癥哮喘、內分泌危象、急性中毒、呼吸道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各種類型休克、水電質酸堿紊亂、慢性病急性發作需要急診處理者、重癥感染、嚴重創傷、創傷致命性并發癥、重癥中暑、電擊、淹溺等。
同時,ICU還承擔著許多社會突發事件危重患者的救治。可以說,ICU醫生不但要有急危重癥醫學多個領域的跨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有一身“絕技”。比如,能熟練開展心肺復蘇術、面罩氧療術、氣管插管術、氣管切開術、機械通氣術、支氣管肺泡灌洗術、深靜脈置管術、胸腔閉式引流術、胃腸減壓術、胃腸內營養術、胃腸外營養術、床旁血液凈化術、靜脈溶栓術、微創血管栓塞術、鎮痛鎮靜術、調溫術、臨時心臟起搏術、電復律除顫術等急救診療技術。
總之,許多人認為神秘的ICU是給予危重患者第二次生命的地方,也是醫患協作與死神戰斗的戰場。
(摘自《上海大眾衛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