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一篇名為《記發生在成都中產階層內部的踩踏事件》的文章近日在網絡上刷屏。文中引用最近在成都流傳的熱帖《成都小區里的階級斗爭》,介紹成都某高檔小區的一位業主為了爭奪某公辦小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希望聯合另外兩個小區業主(以政府公職人員為主),抵制“年收入50萬以下,無金錢也無權力”的周邊低房價樓盤業主的孩子。
這篇文章之所以刷屏,是因為觸及到中國人目前最敏感的兩個話題,收入與子女教育。從常理看,這樣抵制別人家孩子進入同一所學校,顯然是無效的。因為當前義務教育學校劃片,不會根據樓盤的“品質”,而主要根據就近入學的原則。
但是,近年來在公辦學校招生時,有兩種現象確實在上升:有的所謂“高檔”樓盤業主,要求不能將另一“低檔”樓盤劃入對口入學學區房范圍;有的城市居民,反對公辦學校招隨遷子女,或把自己的孩子和隨遷子女編在同一班。這些現象越來越多地出現,被理解為不同階層利益訴求不同。但從教育角度,則是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受教育者的歧視,與教育公平背離。
許多網友調侃道,“只聽說過五十步笑百步,今天才看到五十萬笑三十萬。”從自身利益角度說,那位業主的言論,其實并非如網友評論所說那么可笑及愚蠢,而是說出了他的實際訴求。但是,他的訴求對象搞錯了。如果要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應該搶公辦學校的學區房,而是去讀私立學校——有錢,可以到私立學校求學。
從發達國家解決不同階層受教育訴求看,在義務教育階段,基本的原則都是公立不擇校、擇校到私立。公立學校提供公共基礎教育,要求均衡化、實行就近入學。而如果受教育者有差異化需求,可以跨地區選擇私立學校,私立學校也可根據受教育者的群體情況,選擇學生和家長。
我國各地其實也在以這一原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但總體來看,由于公辦學校之間以及公辦與民辦之間,還存在很嚴重的不均衡問題,因此還存在擇校熱。在劃片就近免試入學政策下,擇校就變為購買學區房。這當然給學生家長提出了相應的經濟條件要求,能買得起熱門學區房的家長,也會被視為有能耐。
但是,各地已經意識到,學區房終究是各地治理公辦學校擇校熱必須解決的問題。因為,公辦學校本來就不應該擇校的。從長遠看,理想的義務教育均衡,應當是實現公辦學校間的相對均衡,即不再有較大的辦學質量差異;同時,在公辦和民辦學校之間,存在的差異也只是辦學特色差異,而非辦學質量差異。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政府部門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薄弱學校的投入,并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
目前這起所謂“踩踏事件”,是利益訴求錯位,以及公共義務教育資源供給不均衡所致。公共教育資源強調的是公平和均衡,接受公共教育,進入公立學校,公平是第一位的訴求,任何人不要指望獲得高人一等的特權。包括有些城市家長要求公辦學校不招收隨遷子女,也是不合理、不合法的訴求。你可以選擇不去上這所學校,但卻不能侵犯他人的平等權利。政府也應該立足公平與均衡,提供公共義務教育。最終構建“公辦不擇校,擇校到民辦”的義務教育辦學局面。▲
(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1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