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銳
春分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或21日。春分有兩重意思。一是說,春分這一天白天和黑夜均等,各為12小時。另一個意思是說,春分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它平分了春季。因此,農歷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也給出了精辟的解釋:“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狀況。
到了春分時節,我國很多地方的雨水明顯增多,平均地溫也已達到氣候學上所定義的春季溫度,基本穩定在10℃左右。春分過后,氣候溫和,陽光明媚,雨水豐沛,真正意義上的春季也就到來了。此時無論大江南北,都是一派春意融融的景象。正如大文豪歐陽修對春分時節的精彩描述:“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春分時節晝夜、寒暑平分,因此人們在保健養生方面也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陰陽平衡狀態是生命的根本條件,也是養生的一條重要法則。這一法則無論是在精神、飲食、起居等養生方面,還是在自我保健和藥物的使用上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追求陰陽平衡要順應天時,做到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人體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陰陽狀況,使臟腑、氣血、精氣的生理運動,與腦力、體力和體育運動和諧一致,保持“供求”關系的平衡,盡量避免破壞人體內外環境平衡、加速人體某些器官損傷和生理功能失調的活動,以免引發疾病、縮短人的壽命。關于這一點,《素問·至真要大論》早就提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人體在生命活動的過程中由于新陳代謝的不協調會導致體內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狀態出現。比如,有些元素在體內超量累積,有些元素的吸收卻達不到人體所需,致使機體早衰和某些疾病的發生。
一般來說,非感染性疾病都與人體元素的平衡失調有關。就連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心血管病和癌癥的產生,也都與體內物質交換平衡的失調有著極大的關聯。深究其原因,不外乎陰陽失調。
《素問·骨空論》指出:“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傳統飲食養生與中醫治療都十分重視補虛與瀉實兩個方面。補虛表現在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填精、生津等,瀉實表現在解表、清熱、利水、瀉下、祛寒、去風、除濕等方面。中醫養生實踐證明,無論補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以陰陽平衡為原則。只有科學地進行飲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平衡保健理論的研究者也認為,在生命的各個階段,根據不同的生理特點,調整相應的飲食結構,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排出體內多余的毒素,維持體內各種元素的平衡,將會對養生大有裨益。
可見,在養生的過程中,恰當運用陰陽平衡規律,協調機體功能,使人體始終保持相對平衡的狀態,是養生保健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