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華
【摘要】“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并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面對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必須將14年抗戰的歷史貫通下來統一研究。要在深化歷史研究的基礎上,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總體上把握局部抗戰和全國性抗戰、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等重大關系。
【關鍵詞】局部抗戰 全面抗戰 14年抗戰史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1月,教育部發函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并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人們耳熟能詳的“八年抗戰”,主要指從以1937年盧溝橋事變為標志的全民族抗戰爆發至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這一歷史階段。而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則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并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4年抗戰是一個整體,要貫通下來統一研究。
“九一八”事變是抗日戰爭的起點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東北軍北大營的愛國官兵奮起抵抗,打響了中國人民14年抗日戰爭的第—槍。毛澤東同志曾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指出:“中華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1931年就開始了。”東北軍是參加十四年抗戰的一支重要隊伍,如東北軍將領王以哲不僅參與領導了全面抗日戰爭的第一場戰斗——沈陽北大營戰斗,也直接參與領導了長城抗戰。
在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基礎上,就抗日戰爭的起點問題,在認識上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1990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寫的《盧溝橋事變與八年抗戰》提出“以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的抗日戰爭”。劉大年、白介夫主編的《中國復興樞紐——抗日戰爭的八年》的引言指出:“從‘九一八算起,叫做14年抗爭,或者敘述八年抗戰,先從‘九一八講起,都有道理。”21世紀以來,抗日戰爭史研究不斷深化,有的學者提出抗日戰爭是十四年。如張憲文先生所寫的《關于抗日戰爭研究幾個問題的思考》一文指出,1931-1937年間中國人民廣泛的反日斗爭,特別是那么多的武裝反日戰爭,諸如東北義勇軍、抗日聯軍、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以及慘烈悲壯的長城抗戰等。這些作戰行為雖然未能得到國民政府的積極支持,但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和部分國民黨軍隊官兵拿起槍來自覺地投入到抗日戰爭的行列,我們怎能把它劃出抗日戰爭歷史之外,應該將十四年的抗日戰爭歷史作為一個整體過程加以研究,才是科學的、符合歷史的。
中央宣傳理論局組織牽頭、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共同編寫的《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一書提出“艱難曲折的十四年抗戰”,認為“中國抗日戰爭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經歷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14年抗日戰爭是一個整體,前6年局部抗戰主要發生在東北、華北及上海等地區,是整個抗日戰爭的先聲和重要組成部分;后8年的全國抗戰是前期局部抗戰的延伸和發展,也是中國以舉國之力全面抗擊并最終戰勝日本侵略”。其他相關研究著述恕不一一列舉。以上研究成果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以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得出了客觀的歷史結論。
總之,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挑起局部侵華戰爭,同時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正是局部抗戰拉開了抗戰的序幕,這是對中華民族抗戰行動的尊重和認可,更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必須將14年抗戰的歷史貫通下來統一研究
中華民族的14年抗戰是一個研究整體。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不僅要研究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8年的歷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變后14年抗戰的歷史,14年要貫通下來統一研究。”不僅要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更要深入開展研究東北軍統戰的歷史,堅持正確的歷史觀,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長期以來,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研究,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相比,同這場戰爭對中華民族和世界的影響相比,還遠遠不夠,要繼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抗日戰爭史與中日關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密切相關,為此亦成為國內,尤其是國外某些勢力制造和傳播錯誤史觀的重要陣地。多年來,日本史學界將這次侵華戰爭稱之為“侵華十四年戰爭”。然而近些年,日方不能正視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一味歪曲、否認和美化侵華歷史,在歷史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上堅持嚴重錯誤的歷史態度。日本文部科學省多次修改“學習指導要領解說書”,將錯誤史實、史觀寫入其教科書。這是日本政府將民粹主義和極右歷史觀“從娃娃抓起”的真實體現,是在用錯誤的史觀影響青少年。教科書問題的實質是日本能否正確認識和對待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的問題。
同時,我國國內存在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正在滲透到青少年群體。青少年正處于歷史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能否以正確的歷史觀加以教育,關系甚大。在一段時期內,在互聯網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傳播、滋生和蔓延,致使一部分青少年在短時期內難以辨明是非,不自覺地接受了這些錯誤的觀點,反而對正確的歷史史實、歷史觀產生了懷疑。這些錯誤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僅影響了青少年,也影響了更廣大的人群,要通過這些現象,看待問題的本質,并予以高度的關注和嚴肅的對待。
要從總體上把握局部抗戰和全國性抗戰、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等重大關系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階級矛盾錯綜交織。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作為一場群眾性的抗日潮流,始自于“九一八”。正如歷史學家劉大年先生指出的:九一八發生,一個歷史潮流真正出現了。這就是全國興起,統治者愈鎮壓愈高漲的抗日救亡運動。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中國共產黨發出武裝抗日的號召。“九一八”事變發生的第三天——9月20日,中共中央發布《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堅決抵抗侵略和保衛蘇維埃。從1933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直接領導建立了十多支抗日游擊隊伍,于1936年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成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就在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深入中國內地之時,政治形勢風云際會,國民黨執行“不抵抗政策”,仍傾注全力“圍剿”長征中的工農紅軍。
長征到達陜北的中央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上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并開始由抗日反蔣向聯蔣抗日轉變。面對民族危機,國民黨左派、各民主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及社會各階層人士紛紛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民黨將領李烈鈞、馮玉祥、傅作義等紛紛主張武裝抗日。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沈鈞儒等提出反對內戰、武裝抗日的主張。全國各地掀起了風起云涌的抗日救國運動。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經過談判,迫使蔣介石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八項抗日主張。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華民族的整體覺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國共產黨制定和實施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成為全民族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構筑起中華民族團結一心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鋼鐵長城,最終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日戰爭歷史,是愛國主義的最好教材。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正確導向,深化抗日戰爭史研究,不僅僅在于準確把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主流、本質,更在于推動青少年抗日戰爭史教育,深化國民教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全國各族人民牢記由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責編/溫祖俊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