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綜合報告框架是會計報告的新趨勢,對準確反映企業和機構的綜合情況提供重要支撐。
一、國際綜合報告框架的由來
隨著環境、企業社會責任等信息對企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要,由統一的機構來規劃企業更加綜合的報告體系來反映企業的全面信息。于是國際綜合報告委員會(IIRC)于2010年應運而生。IIRC成立后便大力推進將財務信息、環境信息、社會信息和治理信息綜合起來的財務報告,并將綜合報告議題納入到2010年11月召開的G20會議中,可以說IIRC是推動綜合報告框架的中堅力量。2011年9月,IIRC發布了里程碑性質的討論稿——《發展綜合報告在21世紀傳播價值》,在討論稿中論述了采用綜合報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闡述了國際綜合報告框架的意義及其包含元素,并概述了框架的產生以及后續推動框架落實的下一步驟。
IIRC于2011年至2013年底對包括微軟在內的全球不同行業共40余家企業根據國際綜合報告框架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試點,以測試框架的原則性和實用性,旨在鼓勵企業綜合報告的實踐創新,并建立國際報告指南標準。截至2013年9月,全球共有25個國家和地區、10個行業的99家機構參與試點。
二、IIRC的組織架構
IIRC的核心機構由董事會、委員會、治理與提名委員會、《綜合報告》框架專家小組以及工作人員構成。董事會12名成員負責組織運行,其中一名董事兼任IIRC首席執行官,全職服務于IIRC,其余董事皆為兼職。委員會是聯盟機構陳述觀點和呼聲的論壇,也是聯盟機構就相關問題提供建議、指引和意見的媒介。委員會每年召開兩次會議,現有65個成員機構,包括諸多全球性和地區性的國際組織和商業機構。治理和提名委員會的5名成員由委員會任命。綜合報告框架專家小組的職責是向董事會提議修訂、變更或更新國際綜合報告框架,并對IIRC發布的相關指導性材料提供意見。IIRC目前有全職、兼職、借調等不同類型的工作人員近30名,對IIRC各類活動提供支持和協調。
在IIRC的組織架構中,外圍的聯盟機構是指來自全球各行業的主體,包括商業主體和其他報告主體、金融資本提供方、政策制定機構、監管機構、證券交易所、會計專業人士、制定報告編制框架的機構和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民間團體和學術界。IIRC與很多國際性組織建立了全球合作伙伴關系,包括碳信息披露項目(CDP)、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美國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等。
目前,IIRC主要通過4種方式籌集資金:一是來自成員和其他各方的捐贈或會費;二是來自網絡(包括綜合報告商業網絡、綜合報告科技倡議網絡、公共部門試點網絡)成員的捐贈;三是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無償提供工作人員借調工作;四是向IIRC提供辦公場所、為相關活動和項目提供支持等其他非貨幣性支持。
三、綜合報告的特點
在實施試點項目的過程中,IIRC擬訂了有關編制綜合報告的基本標準,并于2013年4月16日公布《國際綜合報告框架(征求意見稿)》。在經過為期90天公開征求意見后,于2013年12月正式發布《國際綜合報告框架》。
(一)綜合報告框架的主要內容
《國際綜合報告框架》鼓勵編制主體在報告中披露其戰略、治理、業績和前景如何隨時間推移持續創造價值,有助于推動各類企業或組織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幫助其與投資者和相關方開展互動、關注價值創造,最終推動全球經濟穩定和實現可持續發展。
《國際綜合報告框架》的宗旨是提高投資者獲取信息的質量,實現更有效率和效果的資本配置;在借鑒各種不同的報告模式基礎上,促成更連貫、有效的報告方法,反映對主體持續價值創造能力產生重大影響的所有因素;加強對廣義資本(財務、生產、智力、人力、社會與關系及自然)的問責制和受托經管責任,提高對資本間相互依賴關系的理解;支持基于短中長期價值創造的整合思維、決策和措施。
《國際綜合報告框架》以原則為導向,在認可不同主體的個體差異基礎上,力求使其綜合報告充分可比,即在靈活性和合規性間尋找平衡點,以滿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國際綜合報告框架》包含7項指導原則,具體包括注重戰略和面向未來、信息互聯、利益相關關系、重要性、簡練、可靠性和完整性、一致性和可比性。這些原則奠定了綜合報告的編制基礎,指明了綜合報告的內容及信息列報方式。《國際綜合報告框架》要求綜合報告應當包含八個內容要素,即主體概述和外部環境、治理、商業模式、風險和機遇、戰略和資源配置、績效、前景展望、編制和列報基礎。
(二)綜合報告與財務報告和可持續發展報告的異同
1.綜合報告具有與財務報告明顯不同的性質和特征
一是綜合報告不僅列報財務報告信息及歷史信息,更側重于披露與主體戰略相關的前瞻性信息,包含較多非財務信息。
二是編制綜合報告所依據的國際標準《國際綜合報告框架》是一個原則導向的標準,編制財務報告所依據的標準是會計準則。
三是雖然編制綜合報告和財務報告具有一些共性原則,如重要性、可靠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可比性等,但綜合報告的一些編制原則是財務報告所不具備的,如側重戰略、前瞻性、價值創造等。
四是綜合報告的內容和外延相當寬泛,同時具有很高的靈活性,財務報告的形式和內容相對較為標準和固定化。
五是除了南非、日本等個別國家外,編制綜合報告尚未成為主流商業做法,綜合報告的編制不具有強制性,財務報告作為年度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普遍要求公眾公司必須編制并予以公布,受到投資者、債權人、監管者等的重點關注。
2.綜合報告和可持續發展報告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兩種報告均致力于向廣大利益相關方提供具有決策價值的有用信息,并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報告是綜合報告至關重要的內容之一,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報告能夠為編制綜合報告提供重要的基礎平臺。
兩者的主要差異有以下兩點。
一是在內容上,綜合報告的外延更廣,但在披露的具體內容上具有很高的靈活度,由于尚處于推廣階段,在全球范圍內的認知度和采用程度均遠遠不及可持續發展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側重披露主體日常活動的經濟影響、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3個方面,包括主體的價值觀和治理模式,以及其發展戰略如何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經濟做出貢獻。
二是在標準上,綜合報告編制遵循的《國際綜合報告框架》由國際綜合報告委員會制定,偏重原則性,缺少細化標準;可持續發展報告遵循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4)》標準由全球倡議組織(GRI)發布,包括報告原則和標準披露、實施手冊、常見問題、解釋性公告以及多個行業補充性披露指南,是一個全面系統的體系,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在全球得到廣泛使用。
四、綜合報告的展望
IIRC將2014年至2017年作為突破階段。在此階段,IIRC的工作重心從起草《國際綜合報告框架》和市場測試轉向在全球范圍內發展更多主體遵循綜合報告框架編報,在推進《國際綜合報告框架》的采用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為實現突破階段的戰略目標,IIRC提出6個戰略主題,一是加快《國際綜合報告框架》的推廣步伐,擴大實施范圍;二是修訂《國際綜合報告框架》,收集整理最佳實務,提高綜合報告在市場上的聲譽;三是建立主體報告與資本分配之間的聯系;四是進一步開展對話活動,通過對話促進發展,其中“公司報告對話”是IIRC在2014年6月的國際公司治理網絡年度大會上推出的對話機制,以回應市場對于各類規范主體報告的框架、標準或相關規定之間應當更具有連貫性、一致性和可比性的呼吁,這一需求與綜合報告高度相關;五是與全球各地區的政策制定機構和監管機構緊密聯系,確保綜合報告的發展得到相關支持;六是促進IIRC長期可持續發展。
IIRC計劃通過兩種方式開拓市場,一方面通過在相關市場具有影響力的第三方主體推廣綜合報告,尤其借助在IIRC重點關注的國家、地區及行業擁有適當網絡、客戶群體及影響力的主體;另一方面通過特定方式與報告編制者(特別是龍頭企業)和投資者合作,從而直接進入這些市場。
據國際綜合報告委員會首席執行官保羅·德拉克曼介紹,目前全球有超過1500家企業采用綜合報告框架進行信息披露。南非、英國等國家制定和發布了企業綜合報告制度及相關規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碳披露項目等標準制定機構已達成共識,共同推進綜合報告的全球應用進程。
目前,IIRC的運營也面臨一些風險和挑戰,主要包括:一是IIRC缺乏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導致2014年之后產生資金缺口;二是綜合報告缺乏投資者的普遍認可,導致市場興趣降低或減退;三是綜合報告缺乏可信度,削弱其品牌價值;四是IIRC對綜合報告的認定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五是未能及時更新《框架》及其相關技術產品,降低其相關性;六是在某些地區,綜合報告被認為是“過度披露”,從而增加了報告復雜性和合規成本。IIRC希望通過聲譽、知名度、采用程度、報告編制效果、監管影響、IIRC持續發展性和相關各方滿意度等多個指標對其戰略能否得以實現進行績效評價。
參考文獻:
財政部會計司.綜合報告研究簡報[N].中國會計報,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