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是黨執政的重要基礎,是黨聯系廣大群眾的平臺,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是社區建設的關鍵所在,其中規范好社區工作者配備管理方式、建立多元化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完善協調共建體制是探索改進社區黨建工作的重要方向,也是推進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黨建;社區;共駐共建
芝罘區是煙臺市的中心區、老城區,共有城市社區115個,約占全市社區總數的36.5%,全區人口83萬余人,黨員31576人,人口數量大、人員結構復雜、需求多樣,社區黨建工作起步較早、基礎較好。近年來,芝罘區社區黨建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構建起駐區單位廣泛參與、各類資源集聚聯合的“資聯網”服務模式,打造了城市社區區域化黨建工作新格局。
1 芝罘區社區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
雖然芝罘區社區黨建工作成果顯著,但在其推進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社區工作者供給不均衡難以形成社區黨建工作內動力
一是人員分布不均衡。全區13個街道(園區)共有社區工作者768名,東山、向陽、毓璜頂、白石等4個老城區街道有406名,占社區工作者總數的 56.9%,而管轄戶數只占總戶數的40%左右,不同社區的社區工作者人均管轄戶數相差較大,最多的相差近200戶,工作壓力出現“兩極化”。二是工作實踐能力不均衡。全區848名社區干部中,大專及以上學歷者達到了673人,占79.4%,但仍有175名社區干部文化層次較低,知識水平有限;部分工作者特別是新考錄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雖然理論知識水平較高,但實踐經驗不足,尤其在城市管理、開展黨建、面對面做群眾工作等方面能力較欠缺,影響了社區黨建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1.2 經費不足制約社區黨建工作開展
社區黨建經費保障僅滿足于達標,但其投入的人力、財力難以滿足中心城區發展需求。一是社區工作任務繁雜,承擔著區直部門通過街道交辦任務、居民求助事務等諸多工作,僅上級安排的考核任務就多達60余項,其中90%以上的工作需要成本支出,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不能有效落實,加之社區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所有開銷主要依靠每年區里統一劃撥的黨建經費和辦公經費,普遍存有“捉襟見肘”情況,致使很多工作因經費短缺而難以順利開展。二是社區工作者待遇偏低,其工資水平僅達到全區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75.2%,與社區干部承擔的重大工作任務與壓力不能匹配。
1.3 社區資源整合力度不夠難以形成社區黨建共駐共建合力
芝罘區雖然探索推行了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互學互評”等一系列試點工作,但從全區來看整合社區資源的力度還不夠大,未形成共駐共建的合力。駐區單位受傳統觀念和條塊分割、封閉運行的行政隸屬關系影響,片面認為社區黨建是街道和社區黨組織的工作,共駐共建意識薄弱,參與社區黨建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社區黨組織在黨建工作中常唱“獨角戲”。
2 改進芝罘區社區黨建工作的建議
針對芝罘區社區黨建中存在的問題,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2.1 規范社區工作者配備管理方式
一是完善社區工作者配備。按照每300戶配備1名社區工作者的標準,根據轄區戶數的變化,隨居委會換屆進行編制核定,及時做好人員補充調整工作。不斷拓寬選人視野,加大公開招考、招聘力度,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社區任職,選配專業化、高素質的社區工作者。同時,要探索實行社區工作者準出制度,對不適合社區工作的人員及時調整出隊伍。
二是加強社區工作者培訓。建立以經常性教育培訓為主要內容的能力提升機制,在區委黨校建立社區學院,擔負社區黨務工作者的培訓任務,重點培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面對面做群眾工作等能力,結合研究制定社區助理政工師、政工師等職稱標準和評選辦法,不斷推進社區工作者隊伍職業化建設。
三是逐步提高社區工作者待遇。對社區工作者實行聘用合同制和崗位工資制,參照全區企業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制定工資標準,采取“小步快走、逐步提高”的方式,建立社區工作者工資定期增長機制,健全社區工作者基本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制度。同時,繼續從工作實績突出、群眾認可的優秀社區工作者中公開考選街道事業單位中層干部,暢通上升渠道。
2.2 建立多元化經費投入保障機制
一是建立財政和黨費剛性投入機制。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完善街道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運轉經費保障機制的意見》相關規定,將社區工作者報酬、黨組織辦公和活動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社區工作經費按照每戶每年不少于10元的標準核撥,采取財政全額列支、專用賬戶管理、直接劃撥到社區的方式,其中用于社區黨建工作的經費應不少于30%。同時,按照每名黨員每年不低于60元、每個社區不低于3000元的標準,從區管黨費中增撥經費,并對獲得市級以上榮譽稱號的社區,給予1—3萬元的專項獎勵。
二是嚴格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社區工作準入制度。按照“責權利結合、人財物配套”的原則,街道社區針對社區承擔的低保辦理、計劃生育等28項常規性服務工作,積極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年初一次性核撥經費;對需要社區提供的臨時性服務,堅持“一事一議”,有關部門提出經費補貼方案,街道社區聽證后方可進入,相應經費由街道社區自主調劑使用。
三是引導社區進行自我補充。充分發揮街道社區信息渠道暢通、與群眾聯系緊密的優勢,依托街道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養老服務中心、信息服務中心等載體,吸納家政服務、家電維修、住宿餐飲等服務企業加盟,不斷拓寬社區服務領域、增強服務功能,發展低償中介服務。對分布在社區的門面網點等經營性資產,以街道為單位成立專業資產經營公司,統一經營管理,為社區群眾提供服務,經營收益由街道合理分配到每個社區。
2.3 完善協調共建體制
一是健全黨建協調機制。增強街道社區黨組織統籌的能力,全面推行“兼職委員制”,從部分駐社區單位黨組織中選聘領導班子成員兼任解到黨工委副書記或委員,黨員中層干部兼任社區黨組織副書記,完善街道黨工委和社區黨組織領導班子議事規則程序,制定兼職干部管理辦法,明確其具體職責任務,充分發揮其協調聯絡作用。
二是深化“互學互評”活動。采取領導班子成員定期互訪、黨員經常性互動交流、有關情況互相通報、陣地設施相互開放等形式經常性互學,逐步建立實行街道社區黨組織和駐區單位黨組織雙向評議和考核函詢制度,定期組織互相評議,將經常學和定期評相結合,做到以學促評、以評促學、學評有機銜接。駐區單位黨組織開展黨內評議、評先樹優、選拔任用干部時,應征求所在街道社區黨組織的意見,區級考核街道社區黨建工作時應聽取駐區單位黨組織的意見。
三是豐富共駐共建內容。駐街道社區的黨政機關、公益性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應主動向社區開放設施資源,以實際行動參與和支持街道社區黨建工作。街道社區黨組織應本著“集中管理、共同使用、分散活動”的原則,將場所設施資源向轄區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和流動黨員開放,為其學習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努力形成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各單位黨組織和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社區黨建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孫肖遠:城市社區治理的模式轉型與機制構建,《理論探討》,2016(5)
[2]葉笑云,許義平:基層社會治理體系與社會管理創新——以寧波市為研究對象,《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2(5)
[3]龔維斌: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探索與思考,《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3)
作者簡介:王琪,講師,就職于中共煙臺市芝罘區委黨校,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碩士研究生。
(作者單位:煙臺市芝罘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