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薌
摘要:新疆兵團的每一次大建設、大發展、大開發,都是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的體現,都是黨中央、國務院英明決策的結果。10年前,黨中央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決策,在黨中央和各兄弟省市的關懷、支持下,兵團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觀,職工群眾住房、飲水等基本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這10年,是兵團成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經濟增長最快、獲國家支持最多的時期。在新的歷史時期下,需要我們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社會建設”的相關要求,不斷對兵團結構進行調整,轉變職能,激發活力,優化配置效益,提高管理水平。
關鍵詞:新疆兵團;職能改革;途徑
兵團是一個特殊的組織,除了發展經濟,兵團還履行著黨中央賦予的屯墾戍邊的使命,所以兵團事業取得的每一個成就、每一個突破,都是兵團職工群眾探尋特殊體制與市場經濟接軌途徑的結晶。因為體制的特殊性,也就使得兵團的改革無法照搬、無從復制,也就使得兵團的改革多了一份艱難、多了一些曲折。團場工作是兵團工作的重中之重,團場改革是兵團改革的中心環節。目前,團場改革已進入綜合配套改革階段,處在攻堅克難時期。面對未來團場改革面臨的新任務和新難題,需要我們認真分析現階段兵團改革存在的難題,采取措施加快團場職改進程。
1 團場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1 管理體制不夠完善
深化團場職能改革是促進兵團事業中發展的基礎,目前,團場職能改革已經進入到關鍵時期,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相關觀管理體制。但是在實際改革過程中,存在多頭管理的問題,既包含管理部門之間管理體制不順的問題,也包含內部管理體制不順現象。團場在運作過程中管理體制還不夠規范,職能不清,這就導致了團場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常常因為待遇和管理等多方面問題嚴重流失。由于管理不到位,團場使用人才管理和服務工作相比比較薄弱,缺乏完善的人才培養和用人機制。
1.2 大型龍頭企業數量較少,不能很好的拉動團場的經濟效益
在國民經濟領域中,工業是對經濟貢獻最大的產業之一。對于團場來說,其從規模上,產業集中程度上和數量上都比較低,大型龍頭企業比較少,多數企業經營規模小,實力不強,對地區經濟帶動能力不足,市場份額和占有率較低。對于團場的農業企業來說。如果沒有雄厚資金支持的大股東,單純依靠自身發展,其難度還是十分大的,依然需要靠地方龍頭企業帶動。從團場農業企業生產的農產品來看,產品附加值不高,產業鏈條較短,多數都是以初級加工為主,對原材料的依賴性較高,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力較差。農產品技術含量不高,不能實現對農產品的深加工。
1.3 團場職工隊伍不穩定
團場經濟條件較為薄弱,農業生產環境較為惡劣,整個地區的社會治安秩序存在很多突出問題。整個團場的職工隊伍存在很大的流動性,隊伍結構不夠穩定,職工較大流動,造成了團場職工供需存在較大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就需要團場大量從外引進人才,而人才質量參差不齊,使得團場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團場職工隊伍不穩定,人員流動量大,導致地區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社會綜合治理難度加大,給醫療、教育、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帶來了極大的不變,
2 加快團場職能改革的對策分析
2.1 處理好各個群體之間的關系
處理好團場增效與職工增收的關系,處理好生產經營中“分”與“統”的關系,處理好自力更生和爭取外援的關系,處理好師市與地方的關系。要樹立“變化變革創新”的理念,堅持黨的領導,圍繞“區團合一”、“區團鎮合一”、“團鎮合一”等模式,結合改革發展實際,借智借力,認真謀劃、推進團場建鎮工作,勇于創新,敢于擔當,迎難而上,努力做到在處理“三大關系”上有辦法,在深化改革上有突破,在改善民生上有實效,在維護穩定上有貢獻,在發揮團場職能作用上有作為。
2.2 政企、政資、政事、政社分離
重點解決好“分”和“立”、連隊定位、國有資產管理、招商引資、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規范團場內部“政企、政資、政事、政社”分開、提高效益和質量。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按照財政體系架構做到“政企、政資、政事、政社”四分開。要規范團場當前的政企、政資、政事、政社分開問題,堅持人隨事走、費隨事轉,堅持按精減、效能的原則用人用工,干部身份不能兩頭占,土地利費主要用于社會保障。團場之間招商引資工作要進行區劃,合理規劃,避免重復、缺位,實現錯位互補,圍繞推動一產接二連三進行招商引資,招商和引資要并舉,真正做到涵養稅源;招商引資工作要普惠百姓,充分調動干部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要讓群眾看到利益、老百姓得到實惠。
2.3 構建完善團場內部管理體制
要始終按照強化黨的領導為基本出發點,健全和轉變行政職能,凸顯兵團的性質,確立以企業為主的市場地位,對團場的行政職能進行明確定位,改變團場過去高度計劃,集中統一傳統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建立由團場黨委統一領導的,內部行政、事業、企業和社會分工有序的現代團場內部管理體制。通過制定團場行政和機關權利清單和權利運行流程,進一步對團場的行政機關的責任進行明確和規范,真正實現依法行政,科學行政和效率行政,最終將團場行政機關變為維護邊疆社會秩序穩定,強化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重要機構和部門,確保團場內部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更加科學高效,促進團場職能改革。
參考文獻:
[1]張宜琳.基于制度供給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三五”經濟增長動力研究[J]. 農場經濟管理. 2015(12)
[2]王瓊,唐明.對兵團改革試點團場內部政企分開后權力運行機制的思考——以第十師改革試點團場為例[J]. 新疆農墾經濟. 2015(11)
(作者單位:新疆伊犁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七十七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