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昱 高寅杰 王張毅 朱家全

摘 要:污泥全回流工藝通過空氣提升系統能夠在進水端完成大比倍的稀釋,使得池內進水端與出水端濃度差大為降低,這為微生物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生存環境,從而高效的去除污染物,并且該工藝耐沖擊負荷能力強,占地面積小且基建投資少。本文對污泥全回流工藝處理低溫生活污水進行分析,并探討了污泥全回流工藝處理低溫生活污水的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以期為實際調試運營提供參考。
關鍵詞:污泥全回流工藝;低溫生活污水;低溶解氧
中圖分類號:X79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8-0012-01
1 利用污泥全回流工藝處理低溫生活污水的概述
1.1 利用污泥全回流工藝處理低溫生活污水的流程
利用污泥全回流工藝處理低溫生活污水的流程如下:通過市政管網收集的低溫生活污水流入污水處理廠,首先進入粗格柵來對污水中較大的懸浮物進行攔截,經提升泵提升后至細格柵進一步攔截污水中細小的懸浮物,然后進入旋流沉砂池中去除泥沙,污水自重流進入高濃度活性污泥反應池內,在進水端與大比倍循環的混合液快速混合均勻,從而大幅降低整個反應池內的有機物濃度梯度,確保微生物的生長環境穩定。混合均勻后的污水進入到密封釋磷區(此區域頂端加蓋以確保絕對厭氧),然后經空氣提升器提升至曝氣區,污水中的總氮、COD及氨氮在微生物作用下進行降解,磷被吸收,然后進入到澄清區。堆積在澄清區底部的污泥經吸泥泵回流至曝氣區進水區,與來水混合。性質穩定的剩余污泥經污泥貯池進入到脫水間,經脫水處理后進行填埋處置。
實踐表明,在采用上述污泥全回流工藝處理低溫生活污水后,污水處理廠的各項指標均可以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的一級B標準,若要進行提標改造到一級A標準,只要在原有工藝基礎上,在曝氣池后加混凝沉淀池或過濾池即可。
1.2 利用污泥全回流工藝處理低溫生活污水的優勢
本文對污泥全回流工藝、傳統活性污泥法進行了對比,由表1可見污泥全回流工藝有諸多優勢:有機物在生物反應池內高污泥濃度的條件下能夠高效降解,泥水分離系統表面負荷高于傳統工藝泥水分離系統表面負荷,降低了二沉池內污水的停留時間,使得剩余污泥量減少且工藝占地面積減小,節約了基建投資并減小了剩余污泥的處理費用;曝氣池內較低的溶解氧濃度有助于鼓風機能耗的降低,從而實現節能降耗的目的。
2 利用污泥全回流工藝處理低溫生活污水的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
第一,不少污水處理廠在采用污泥全回流工藝處理低溫生活污水時,將進水SS濃度設計為300mg/L,但實際檢測時發現進水SS濃度高于300mg/L,可能會影響活性污泥的能含量,這就需要對進入生物反應池內的SS濃度進行控制。由于污泥全回流工藝未設置初沉池,因此為解決此問題可以加大物化處理設備格柵機和沉砂池的開機時間,運行時間為每停止2~3小時自動開啟運行15min,相比于一般污水廠的每停止4~5小時后再開機運行,頻率變大就可以去除更多的SS,確保將進水SS濃度控制在300mg/L內。
第二,冬季運行時,由于污水收集管網明渠較長,導致進入到污水處理廠的生活污水溫度較低,這會影響工藝的處理效率。建議日后可以將進水明渠改為暗渠來提高生活污水溫度,此外可以在曝氣池上方、澄清區、氣提區采用塑料布進行保溫來提高生活污水濃度。
第三,不少污水處理廠在調試之初,測定SV30時發現沉淀的污泥顏色發黑,導致此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可能是曝氣池內的有機物因缺氧導致厭氧分解,釋放出的硫化氫氣體與亞鐵離子結合,生成了黑色的硫化亞鐵。為解決此問題,可以對曝氣池內的溶解氧濃度進行調大。
第四,處理低溫生活污水時,澄清區行車吸泥泵經常發生堵塞,為解決此問題可在曝氣池進水管前段加篩網攔截雜物,在細格柵閘門前放置篩網進行雜物的攔截,并每天定時清洗篩網。
第五,某污水處理廠在運行過程中發現,二沉池上面的行車因行走速度較慢導致其行走廊道內結冰,行車經常被凍住。以后冬天考慮將二沉池整體用彩鋼房進行罩住,或者考慮行車配備兩套電機,冬季時用大功率電機工作來加快行車行進速度。
3 結語
利用污泥全回流工藝處理低溫生活污水,由于混合液高速循環且溶解氧濃度較低,降低了微生物的平均生長速度,使得系統可控的污泥濃度增高,剩余污泥量減少,極大地減少了污泥處理的費用,系統的容積負荷以及抗沖擊能力大大增強,因此非常值得在城市污水處理廠進行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敏芳.污泥全回流工藝,以自然界的方式處理污水[J].水工業市場,2012(7).
[2]李亞新.活性污泥法理論與技術[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