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萍
摘 要:由于西部大開發正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重要時期,這就要求把水土保持提到重要日程上來,需科學發展觀與節約資源相結合。水土流失已變成不可忽略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但是大規模的開發和建設也會加劇西部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重重矛盾,不利于解決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等一系列問題,如何解決西部大開發中環境與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應環境與資源開發相結合,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建立節水型經濟,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實行退耕還林,實現經濟利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生態資源
中圖分類號:S18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8-0002-02
中國大西北的東部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土面積約有6.64萬平方公里,截止目前人口約618萬,回族人數較多;財政總收入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比重較大;現有耕地1000多萬畝,人均畝數較大;寧夏的旅游資源豐富且特別,旅游資源帶來一定收益,但寧夏自然生態環境脆弱且惡劣,存在于烏蘭布和、騰格里與毛烏素三大沙漠之間,沙化土地面積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0%多,就全區土地總面積而言,荒漠化土地總面積所占比例超過50%以上,成為我國土地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比例也超過70%,就水土流失來說,寧夏又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方之一。同時,寧夏的水資源一直屬于極度缺乏中,其地區缺水表現極為明顯。全年干旱少雨,蒸發迅速,地下水資源也供不應求。寧夏地勢也決定其生態環境脆弱,其南高北低走勢,呈梯行起伏,丘陵連綿不斷,沙丘、沙地分散分布。寧夏有六個地貌區分別為賀蘭山山地,銀川平原、山地與山間平原、黃土丘陵和六盤山山地等。近年來寧夏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干旱問題日益突出顯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雙贏的環境規劃迫在眉睫。
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體現在寧夏南部山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因此,國家決定在此實施退耕還林作業。由于該區域人口急速增長,相較之下,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在利益的驅使下,人們開始不斷墾荒,破壞本有的生態建設,使得成果滯后,這樣一來,使得人與自然發展不和諧。寧南地區的氣候屬于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過渡地帶,由于地形土質原因,降雨很不穩定,使得該地方雨水多時,水土流失就會快速加劇。該區溝壑縱橫,地形地勢復雜,生態環境脆弱,一旦過度開墾、樵采、放牧、工礦道路城市建設不合理,很容易造成生態破壞,而且恢復很困難。再者寧夏位于半干旱區的寧南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左右,甚至多數年份還會達不到這種情況。在干旱的背景下,該地區河流發育差,地表植被覆蓋率低,多裸露疏松沉積物,一遇暴雨或者風力侵蝕,水土流失問題突出。加上人口的過度增長,為滿足經濟發展和生活需求,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加劇了該區的水土流失程度。據考察統計,其水蝕面積大約為18435.8km2,每年流失土壤約1.2億多t,剝蝕表土厚l~1.5cm,流失的土壤一方面加劇了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泥沙淤積,增加下游地區抗洪防線難度;另一方面,使得該區土地資源破壞,耕地質量下降,成為難利用土地。暴雨形成的水土流失和風力作用下的土地沙漠化,嚴重影響了該地的工農業發展,成為制約該地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強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就變得特別重要。環境與資源、生態等自然系統的承載力是脆弱的,由于人類的忽視往往會被自然界懲罰。過去人們對自然界的本質、規律認識水平低,把大自然看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只顧及一時的經濟效益和局部利益,不惜以環境為代價,使自然生態平衡發生變化。通常的發展觀念傾向于只是體現出人們挑戰自然,從自然中得到的經濟效果,忽略經濟效益得到的同時應付出的資源環境成本。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的經濟增長不是長久的,多數人在追求生產效益的最大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不考慮環境因素。應把可持續發展戰略放入其中來看,僅僅單方面經濟發展不會是永久的,也可能在帶來利益的同時,會產生環境問題。從而人類應該重新樹立新的價值觀、發展觀,同時調整思維方式,樹立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顯得尤為重要。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重要切入點,應轉變人們的觀念,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克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暫時經濟增長的思想,貫徹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戰略思維。尊重科學,遵循自然規律,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大面積恢復、保護植被,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路子,大力發展水土保持,因地制宜地綜合治理,科學配置資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因地制宜。了解當地的自然生態現狀,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揚長避短,方能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寧夏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將面臨水資源短缺、荒漠化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等,但也有獨特的優勢,如礦產資源豐富、氣候資源豐富、土地資源廣闊、自然景觀獨特等,在有利區位和不利條件的雙重影響下,決定了寧夏在開發中須大力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思維。努力做到堅持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并重、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并舉、控制人口和提高素質并行的方針政策,從而做到真正發展經濟。
寧夏地區降水稀少,對其而言,制約經濟發展的最大限制性因素為水資源。因而,水資源問題的解決就是重中之重。如何開源節流,將考驗一代代的寧夏建設者。開源方面,目前可行的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但青藏高原東部地區地形地勢復雜,工程量大,兼且調水量有限,實則杯水車薪,而合理抽取地下水、人工降雨、海水淡化等措施更是無從談起。因此,該區應做到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真正地減少浪費,有效地治理污染,加強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目前寧夏人均水資源量是很少的,其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標準的最低需水線。
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中之重。實施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其發展。西部生態建設的在西部開發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西部大開發中把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一同作為其首要任務。中國的經濟騰飛,民族富強,不僅僅體現在中東部地區GDP的突飛猛進,也需要西部經濟的齊頭并進。黨中央與國務院在世紀之交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地理資源豐富,但資金短缺技術相對薄弱,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大力發展西部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發展,是促進西部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經過近15年的發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城鄉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大力開發的同時,如果規劃和控制不得當,大規模的開發和建設也會加劇西部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不利于解決西部地區生態問題。
寧夏地區生態環境十分惡劣,常年干旱缺水,土地荒漠化尤為嚴重。這是事實,也是我們現在還在不斷制造的苦果。荒漠化的后果是土地難以耕作,沙漠不斷擴張,風沙不斷侵襲,水土流失越來越重。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造成耕地的荒廢和耕地質量的下降,同時造成中下游地區泥沙淤積明顯,削弱河流泄洪能力。加強環境保護,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合理利用資源,才能實現人口、資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節水型社會作為西部發展的首要戰略,將節水型工業、節水型農業和節水型城市相結合。在農業方面,改變灌溉的形式,從而大大提高灌溉成效。在灌溉方面,由于人類將水未作凈化處理就排入河道,把原本有限的水資源變得更為稀缺。建立節水型經濟也變得迫在眉睫。適當改變灌溉方式,有利于提高灌溉效率。需發展節水型農業,農業的發展潛力會不可估量,這樣,水資源就能更好地被合理利用。若能變污水為可用的資源,這將對寧夏的水資源來說將會是巨大的突破。應顧全大局,把污水的治理提上日程,可將后來處理后的廢水用于城市綠化或灌溉等。寧夏地處干旱區,植樹造林很難存活,而且收效甚微。灌木和草叢其需水量較小,成本相對較低,應大力發展。在半荒漠地區,可以修建草方格沙障,截留水分,提高固沙植被存活率;在農田分布區營造農田防護林,堅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同時進行;在生活區綠化區配置節水灌溉工程,盡可能改善該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在利用資源的同時保護資源。應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實現其可持續發展。既可改變原有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又能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同時增長的局面。根據一些水土流失防治經驗,應該從外流域調水。可就現狀而言,節約開發使用和合理適度調度開發當地水資源應先放在當下。在抓好節水工作同時,長久來說,要根據調入區的需水情況和外流域資源的可能條件,做好調水水源規劃工作。將節水放在突出位置,制定有目標、有措施、有投入、有管理的節約用水規劃。所以要建立節水型經濟,讓水資源在人與自然相處中合理利用。
就我國寧夏而言,應環境與資源開發相結合,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建立節水型經濟,適當改變灌溉方式,把污水的治理提上日程,應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實行退耕還林,實現經濟利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水土資源配置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大力發展農業結構,堅持市場經濟為基礎,發展符合自身的特色農業。強化資源意識,發展知識技術資源,樹立環境意識,健全環境監管機制。
參考文獻
[1]謝增武,王坤,曹世雄.寧夏發展沙產業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J].草業科學,2013,(03):478-483.
[2]Limou Chen Supervisory Audit Office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Chengdu,China.Study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estern Development of China[A].智能信息技術應用學會.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SE 2010)(Volume 2)[C].智能信息技術應用學會:,2010:4.
[3]馮廣志.完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若干問題的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10,(08):26-32.
[4]李云玲,劉穎秋,徐春曉,酈建強.我國宏觀水資源配置格局研究[J].水利發展研究,2009,(08):11-13+73.
[5]林文華,李松,王見中.東港市水資源現狀與開發利用配置總體思路[J].農業與技術,2007,(01):94-96.
[6]姜玲.寧夏鹽池縣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對策[J].寧夏工程技術,2006,(02):206-208+212.
[7]張力.西部大開發與可持續發展戰略[J].新疆社科論壇,2005,(01):73-74.
[8]廖昌友.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搞好我區生態環境建設[J].銅仁地委黨校學報,2004,(04):48-50.
[9]華訊.應發揮稀土在改造傳統產業中的作用[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3/01/16.
[10]陳玉娟,管東生.論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0,(04):1-4.
[11]焦居仁,劉震,沈雪建.西部大開發與水土保持[J].中國水利,2000,(07):22-24+4.
[12]吳國昌.西部大開發的水利發展建議[A].中國水利學會.中國水利學會2000學術年會論文集[C].中國水利學會: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