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



摘 要:鋁作為金屬互連材料,在90納米以上工藝中還將長期存在。鋁腐蝕問題(Al Corrosion)是鋁線工藝的一種主要缺陷。適當的工藝條件組合和制程的管控,并不能完全杜絕鋁腐蝕問題的發生。本文通過精心的實驗設計,完整的實驗數據分析,確認了本生產線鋁腐蝕問題發生原因的一般共性和特殊之處。驗證了烘烤步驟和清洗步驟的效果,發現并指出了背面清洗的重要性??傊X腐蝕問題的解決之道需要結合不同生產線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實驗分析,提出適合各自生產廠的防止方案。
關鍵詞:鋁腐蝕;Al Corrosion;聚合物;Polymer;烘烤;bake;清洗;Clean
中圖分類號:TN4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8-0074-02
鋁作為半導體芯片的主要金屬互連材料,迄今仍然在90納米以上工藝中得到很好的應用。鋁線刻蝕工藝中最讓人頭痛的是鋁腐蝕問題(Al Corrosion)。由鋁腐蝕而導致的廢片往往給芯片制造廠帶來驚人的損失。因此,防范鋁腐蝕的發生,一直是集成工程師極為重要的任務。本文是一項鋁腐蝕改善課題的結論性報告。
1 鋁腐蝕機理
為了解決鋁腐蝕的問題,我們必須對鋁腐蝕的機理作必要的認識。金屬鋁干法刻蝕通常用到以下特殊氣體:Cl2、BCl3、CHF3和CF4等。BCl3在刻蝕初始分解表面自然氧化層Al2O3;主刻蝕氣體Cl2與鋁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可揮發的AlCl3;CHF3是主要的鈍化氣體,與光刻膠反應生成的聚合物(Polymer)會沉積在光刻膠和鋁線側壁,保護鋁線側壁不被橫向刻蝕;而CF4中 F可以用來置換光刻膠和側壁聚合物中吸收的Cl[1]。當鋁刻蝕完成后,在去膠之前,光刻膠、側壁聚合物、硅片表面殘留的Cl和AlCl3會和空氣中的水分發生自循環反應[2]。這種反應在Al-Cu合金中將更加劇烈(galvanic corrosion)。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現代制造工藝將鋁刻蝕和去膠工藝做成同場作業(In-situ)模式(因為Cl/AlCl3主要吸附于光刻膠中),直接在準真空環境下去除富含Cl元素的光刻膠,這樣就極大地降低了鋁腐蝕發生的風險。但是刻蝕同場去膠只能去除光刻膠,而無法去除鋁線和光刻膠側壁的聚合物(Polymer),所以在鋁刻蝕后需要追加一步濕法化學去聚合物的工序。
2 實驗和分析
在生產過程中,我們發現,即使我們嚴格控制了工序之間的等待時間(Queue Time),但是鋁腐蝕的問題還是經常發生。這要求我們進一步改善現有的工藝和流程,以降低鋁腐蝕發生的風險。
2.1 實驗一
實驗一:D/W/B組合。實驗條件設計見表1所示。
其中:(1)D表示干法鋁刻蝕現狀條件,D+表示通過干法刻蝕條件的改變,增大聚合物的產生量。(2)W表示濕法去Polymer現狀條件,W+表示加強去聚合物能力;W-表示降低去聚合物的能力。(3)B表示追加額外的烘烤步驟。
在大氣狀態放置前后分別進行自動外觀檢,并通過鋁腐蝕的缺陷個數來評價條件的優劣。通過對斷面SEM的觀察,發現增加聚合物產生量的目的得到實現,見圖1和圖2的比較。此時光刻膠已經被去除,只留下側壁聚合物。增大聚合物條件D+疊加W-條件的SEM觀察結果也達到了我們的實驗設計目的,見圖3和圖4的比較。比較可以看出,圖4的聚物殘留比圖3的要多。通過自動外觀檢查,D+W-條件的wafer在大氣環境下發生了鋁腐蝕,聚合物增加D-疊加W-的wafer(wafer6)KLA自動外觀檢結果如圖5所示。
實驗一結論如下:(1)濕法聚合物去除不足(W-),就有發生鋁腐蝕的風險。見Wafer6;(2)濕法聚合物去除之后,追加烘烤,可以增強抗鋁腐蝕的能力,見wafer7。
2.2 實驗二
由實驗一可知,側壁聚合物的去除程度的確會影響到腐蝕的發生。但是實驗一的鋁腐蝕程度非常輕微,未能很好的反映出各個實驗條件的差異。所以我們又設計了實驗二,專注于濕法工藝(W)和烘烤步驟(B),并且用wet-box 24小時放置進行加速腐蝕,以利于實驗結果的放大和比較。實驗二:W/B/wet-box,實驗條件設計見表2所示。
其中:(1)W表示濕法去Polymer現狀條件,W+表示加強去聚合物能力;(2)B表示追加額外的烘烤步驟。不同的+的個數表示烘烤時間的長短。
所有實驗wafer在大氣環境中放置一天和三天,都沒有觀察到鋁腐蝕的發生。按計劃追加了wet-box 24小時放置實驗,放置條件如圖6所示。
經過24小時wet-box放置,Wafer2,3,4發生了嚴重的鋁腐蝕,Wafer5有輕微的發生。其他wafer沒有發生鋁腐蝕。同樣條件的wafer1和wafer2,Wafer4和wafer5,結果卻是差異巨大。讓我們對烘烤的效果產生了懷疑。經過仔細的研究和思考,作出了如下推測:鋁腐蝕的誘因主要來自于前一枚wafer的背面。烘烤的wafer4之所以發生了腐蝕現象,是由于Wafer3沒有進行過烘烤。未烘烤的Wafer1沒有發生鋁腐蝕現象是因為沒有前片背面的影響。另外Wafer3是W+ wafer,卻反而發生了最為嚴重的腐蝕。這個結果表明有可能W+條件已經損傷了鋁線側壁鈍化層(Al2O3),導致水汽對側壁的侵入加劇,腐蝕趨于嚴重。
實驗二結論如下:(1)烘烤效果體現在對wafer背面殘留F元素的除去;(2)濕法聚合物去除加強(W+)可能會損傷側壁鈍化層,現有條件不應輕易改動。
2.3 實驗三
實驗三:C/R/wet-box,實驗條件設計見表3所示。
通過對實驗二的分析,懷疑wafer的背面有可能被濕法工序所污染(單枚式正面濕法處理,Cl累積于Chuck或Fork)。為了證實這一推測,我們在濕法去聚合物工藝步驟后追加正面清洗(Cf)和背面清洗(Cb)選項。為了防止不同實驗條件的相互干擾,我們專門在wet-box中給不同條件的wafer之間加了陪片(Dummy Wafer),放置條件如圖7所示。
結果發現,參考片Wafer1,2,3 都發生了鋁腐蝕,但是由于背面污染的影響,Wafer2,3明顯嚴重于Wafer1。正面清洗(Cf)對于鋁腐蝕的防止效果要好于參考片,wafer10~12 優于Wafer1~3。背面清洗(Cb)的效果明顯優于正面洗凈,wafer7~9優于wafer10~12。背面清洗和正面清洗的組合能夠得到最好的防止鋁腐蝕效果,見wafer4~6。
實驗三結論如:(1)現有工藝流程鋁腐蝕的風險主要來自于wafer背面污染;(2)背面清洗效果明顯,正面清洗效果一般。
3 結語
至此,綜合以上三個實驗,我們可以作出如下結論:
(1)選擇適當的濕法去除側壁聚合物條件。聚合物殘留過多會引發鋁腐蝕的發生,過度去除則可能損傷側壁鈍化層(Al2O3)。(2)在濕法去除側壁聚合物(Polymer)之后,烘烤步驟可以使殘存在鋁線側壁或Wafer表面(背面)上的Cl得以充分地揮發,從而大幅降低鋁腐蝕發生的風險。(3)濕法清洗步驟可以將殘Cl溶解于水,從而降低鋁腐蝕發生的風險。就本工廠而言,由于濕法去除聚合物工藝是單枚正面處理模式,所以背面清洗顯得必不可少。
通過以上對鋁腐蝕問題的研究和解決,我們掌握了防鋁腐蝕的幾個關鍵方法,據此優化了相應的工藝流程。但鑒于不同生產廠的具體情況的差異,解決鋁腐蝕還是需要進行詳盡實驗分析,提出適合各自生產廠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D.W.Hess and R.H.Bruce,“Plasma Assisted Etching of Al and Al Alloys”,in Dry Etching for Microelectronics,Ed.R.A.Powell,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1984.
[2]Richard N.Tauber, SILICON PROCESSING FOR THE VLSI ERA VOLUME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