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醫生普遍缺乏動手能力
生了病,誰都想找最好的醫生。資深的專家有經驗、有口碑,自然是最佳選擇。但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醫學教育的問題。數據顯示,在中國的近300萬執業醫師中,本科以上學歷只占一半。每年的執業醫師執照考試,全國100多所醫學院校的平均通過率是50%—60%,這意味著有一半人讀完是考不上牌的。這反映出醫學教育水平的參差。
人們經常詬病的還有年輕醫生的動手能力,誠然,好的醫生是培養出來的,但現在的年輕醫生普遍缺乏動手機會。某醫院做過小范圍調查,博士畢業的二線值班醫生,有相當一部分晚上急診不敢獨立做手術,要拖到第二天教授上班,由教授們來操刀。
“現在很多實習的孩子偷懶,懶到你無語。”
說這句話的,是上海某知名三甲醫院的副主任醫師。
他不愿透露姓名,暫且稱其為Z。
Z是神經外科醫生,用他的話說,搞神外是件頗有成就感的事,病人病情惡性程度高,手術難度大,每一場神外手術,都是在“攫取醫學王冠上最大最亮的寶石。”
但他帶的學生很多都不這么想。
“我們實習的時候是天天泡在醫院的。”Z說,“急診手術時間比較長,有時候要干一晚上,回去晚的時候,宿舍門關了、鎖了,我就在病房里隨便找個醫生辦公室里的長條椅子,睡一晚上。”
而現在的學生“不僅不會主動跑過來,有時候安排到實習,過來報到,就說,老師我要考研,或者老師我要找工作,就不來了。”
實習期“泡在醫院”有多重要?
“很多常規的、基礎的東西,教科書上不一定寫,都是要在實習當中教的。”
比如傷口換藥,正規操作應當需要2個彎盤、3把止血鉗,并且讓病人到專門的換藥室去,但很多情況下,醫生只使用1個彎盤、2把止血鉗,并且直接在床邊操作。
要把消毒用品帶到床邊,各家醫院各個醫生的做法多少都有些出入,很多老醫生雖然知道應當如何做,但苦于現實條件達不到,只能“將就”。
這“將就”的結果,就是很多學生以為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
Z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正確的做法,但結果卻很無奈。
“這些東西考試不考,考研不考,執業醫師考試也不考。”Z說,“你講這些東西給學生的時候他們就不愛聽,因為考試不考,升職稱也沒用。”
他其實也明白,現在的學生比起他們那個時候壓力更大,“不是準備考研,就是要找工作,參加招聘會和各種面試,實習期就變成了復習期、求職期”。
反正實習期結束達不到臨床要求,再參加規培,規培的內容其實就是重復實習期間要求掌握的東西,但規培要求輪轉各個科室,專業技能還是會受到影響。
“你會看到現在的年輕醫生英語很好,能寫文章,但是臨床技能遠遠達不到要求。”
當醫生和做科研矛盾嗎?
人們說醫生越老越吃香。吃香不僅說明醫生醫術高明,溝通能力也很關鍵。如今醫患矛盾備受關注,但醫學院的教育并沒有足夠重視醫患溝通的培訓。某院耳鼻喉科曾舉辦過以醫患溝通為主題的模擬訓練。其中一個“患者”問醫生:“我得了腫瘤會不會死?”參加模擬訓練的年輕醫生竟回答:“每個人都會死。”換位思考,這讓人實在難以接受。可是他并沒有壞心眼,就是不會說話。
培養不出年輕的好醫生,我們的醫學教育是怎么了?
中山一院院長肖海鵬教授說:“這是個宏大的問題。但‘指揮棒值得探討。根據現在的‘指揮棒,醫學生碩士、博士畢業都必須發文章,而且大多數做基礎研究,導致年輕醫生很多都得去養小白鼠,沒太多心思投入到臨床訓練中,也缺乏規范系統的住院醫生和專科醫生培訓。這樣的年輕醫生,更加不會與患者交流。”
歐美的醫生培養體系,“同質化”很強,醫學生一直培養下來約在32、33歲可獨立行醫,無論你是做家庭醫生還是到大醫院做醫生,水平是相當的。因為此前經過了嚴格、系統的臨床技能培訓。所以,病人看病不用“貨比三家”,就能享受到均為較高水平的服務。所以從成才曲線看,他們剛過而立就能接近能力的峰值,但中國的大多數醫生往往得到四五十歲才可能達到能力的峰值。培養出高水平、同質化的醫生,讓群眾享受到均等的醫療服務,這是醫療系統要加倍努力的方向。
肖海鵬教授說:“因為要晉升,中國的醫生、護士每年都得發論文,但大部分文章對提高臨床實踐、解決臨床問題沒有太大的指導意義。此前,我們和英國伯明翰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展開合作。該中心從1995年至今的十多年間已在國際頂級期刊《柳葉刀》發表100多篇文章,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16篇文章。能發在這些雜志上的,都是具有全球影響力了,很多對指導臨床實踐、改變醫學指南有重要指導意義。”
“以疾病臨床問題為導向的這樣的科研,很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所以我們要走出去。這些年我們不斷送醫生出去,在全球頂尖的醫療中心進修,提升臨床和科研能力。對中青年醫生,我們和美國西南醫學中心、哈佛醫學院、英國愛丁堡外科學院等合作,針對具有杰青、長江學者、院士潛力的專家,我們投錢、投人力支持。可以明確的是,這些研究都是有價值的研究,并非脫離實際的科研。”
只能做手術的醫生只能算是匠人,更優秀的醫生會善于從臨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科研,會更能指導臨床的實踐,推動醫學科學發展。將心比心,才能將年輕一代培養得更好。
美國中年醫生也深受年輕一代觀念改變之“苦”
近期,美國Medscape網發布了《Medscape年輕醫生2016年度薪酬報告》(Medscape Young Physicians Compensation Report 2016)。來自20多個專業的19183名醫生參與這項調查,其中,有4162名被訪者年齡在40歲以下。調查時間為2015年11月17日至2016年2月9日。這份報告分析了年輕醫生和年長醫生之間的差異,除了涉及薪酬方面,還包括他們對職業的滿意程度。
(受訪者按專業分布)
結果1:年輕醫生年薪多少?
這份報告顯示,40歲或40歲以下的醫生中,整形外科醫生年薪最高(329,000美元),緊接著是皮膚科醫生(312,000美元)和麻醉醫師(309,000元)。當考慮所有年齡層的醫生時,年薪最高的還是整形外科醫生(443,000美元)。不同的是,心臟病科醫師排在第二位(410,000美元)、皮膚科醫生(381,000美元)緊隨其后。
注:對被雇傭的醫生來說,患者護理(patient-care)薪酬包括工資、獎金和利潤分成。
結果2:年輕醫生VS年長醫生
年輕和年長的整形外科醫生都是收入最高的,兩者的收入差異是150,000萬美元,是各專業醫生中差距最大的。差距最小的專業是家庭醫學(family medicine),年輕和年長醫生收入差距為22,000美元。
結果3:年輕男醫生VS年輕女醫生
報告稱,不管是初級護理(primary care),還是專業(specialties)醫生,男醫生的收入都高于女醫生。
結果4:哪一個年齡層女醫生多?
報告稱,小于40歲的醫生中有37%是女醫生;相比之下,40歲-69歲的醫生中僅有29%是女醫生。
結果5:年輕醫生的凈資產
參與調查的醫生還評估了自己的凈資產。毫不意外的是,年輕醫生的凈資產遠低于年長醫生。72%的年輕醫生凈資產低于500,000美元,而年長醫生僅有24%凈資產不足50萬美元。
問題6:年輕醫生的消費習慣如何?
盡管收入和債務存在差異,但年輕和年長醫生的消費習慣幾乎是相同的。
結果7:多少年輕醫生覺得他們的薪酬是公平的?
54%的年輕醫生覺得他們的薪酬的公平,51%的年長醫生也這樣認為。
結果8:個人與患者在一起的時間是多少?
調查發現,年長醫生花在患者身上的時間更多,其中有44%的年長醫生個人與患者共度的時間超過17分鐘。相比之下,只有39%的年輕醫生做到了同樣的程度。
結果9:哪些年輕醫生會再次選擇醫學專業?
調查發現,年輕醫生中,超過75%的傳染病醫生和家庭醫生會再次選擇醫學專業。
結果10:年輕醫生對職業的滿意度排名
40歲以下的醫生中,滿意度最高的是皮膚科醫生,達64%;滿意度最不佳的是腎臟科醫師,僅達32%。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中年醫生們也在為如今風頭正勁的“小鬼”們頭疼著。
根據美國醫院協會的調查,與2001年相比,美國2011年直接受雇于醫院的醫生數量增加了30%-40%。
而那些獨立診所或醫生集團的日子卻“很不好過”,2005年之前,美國有超過2/3的醫療機構的“私立”的,但在短短3年間,這一數字就跌到了50%以下。
為什么?一個很大的原因在于,現在的年輕人覺得開個人診所、或是加入醫生集團“太累”。
“3、40年前的那代醫生,被稱為有企業家精神的醫生,他們那一代出來之后就覺得自己要賺更多的錢,行醫當然是他們很重要的追求,但他們開個人診所的目的,在于他們的野心和企業家精神,”陳一谷(哈佛附屬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說,“但是現在那些30歲左右的醫生,他們是2000年之后成年的‘千禧年一代,生活觀念發生了極大改變。”
“我不需要很多的錢,”這是當下許多美國年輕醫生的新理念,受雇于醫院的薪水已經非常夠花,他們更想追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而不愿在治病救人之外還要操心市場競爭。
再加上,美國醫學院費用昂貴,很大一部分學生是用助學貸款完成學業,自己開業需要承擔盈虧,收入不穩定,風險太大,而成為醫院雇員收入會穩定得多。
這種觀念轉變導致的結果是,越來越少有人選擇新開診所,且原先那些診所或是醫生集團也越來越難招到年輕人,青黃不接,只好賣掉。
除了埋怨年輕人,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老一輩抱怨新一輩,并不少見,徐虹卻從不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有什么“不好”。
她是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黨委書記,即使在“兒科醫生大逃離”、“兒科醫生荒”這些概念被炒到鼎盛的時候,她也從不指責年輕人離開錢少、活重、醫患關系緊張的兒科是因為“急功近利”。
“我做小醫生的時候,醫院剛有正規大學生過來,我們的上級老師都非常寶貝我們,帶我們做各種操作。”她說,“現在學生多,醫生又很忙,對他們真的重視不夠。”
采訪中,徐虹反復強調“溝通”兩個字,她希望老醫生能夠努力去了解現在的年輕人喜歡什么,需要什么。
她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特質,這一代年輕人聰明、知識面廣,不喜歡機械而無意義地重復作業,“老醫生應當思考怎么讓他們知道抄病歷有抄病歷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