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唯聰 趙利軍
摘 要:“金海國際花園”地熱井大地構造位置處于中朝準地臺(Ⅰ級構造單元)復州—大連凹陷(Ⅳ級構造單元)單元中部西側,屬于地溫增溫型地熱井。本文從地質背景、地熱地質形成條件等方面分析了該地熱井形成原因,并與附近地區已鉆鑿成功地熱井進行分析對比,總結出該地熱井水溫較高的內在原因。
關鍵詞:地熱;構造;熱儲;蓋層
中圖分類號:P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8-0140-02
1 引言
大連地區地熱田分兩個類型,一是巖漿巖型(俗稱溫泉),如龍門湯、安波、步云山、儉湯溫泉,水溫38-71℃,均為天然中溫淺層地熱水,熱源巖性主要為印支—燕山期花崗巖;二是地溫增溫型,經過搜集資料統計,大連市區、金州區、開發區和金石灘等地已打成地熱井開采深度1500-3020m,水溫32-55℃,主要儲熱層巖性為震旦系石英巖、板巖、石灰巖等,地熱地質背景相同,均屬于地溫增溫型地熱井。“金海國際花園”地熱井位于大連市金州區西海邊,其井深2000m,出水溫度41℃,是該地區地熱井中出水溫度相對較高者之一,本文對其與附近地區地熱井進行比較,分析其地熱水水溫較高的原因,為該地區以后勘查開發出更高價值地熱井提供了依據。
2 地質背景
2.1 地質構造
“金海國際花園”地熱井大地構造位置處于中朝準地臺(Ⅰ級構造單元)復州—大連凹陷(Ⅳ級構造單元)單元中部西側,城子坦斷塊的凸起端。印支、燕山和喜山運動在本區均有活動,形成了軸線方向為東西向、北東向與北西向的褶皺,以緊密線形的倒轉同斜褶曲為主。并受北東向、北北東向和北西向斷層控制,構造復雜(圖1)。燕山運動晚期,本區曾發生裂陷、火山噴發和巖漿侵入,但巖漿活動較弱,僅有晚侏羅世的輝綠巖和花崗斑巖侵入,輝綠巖多呈巖脈或巖床侵入于上元古界和古生界中,其走向隨巖層走向變化。
勘查區地質構造發育,是褶皺構造倒轉端,斷裂構造受東西向壓扭性斷裂和北西向擠壓斷裂控制。通過地質研究和物探資料綜合分析,查明一北西向斷裂(董家溝斷裂帶),產狀305°∠50°,為繼承性斷裂,斷層寬30-50m,切割深度大(沿斷裂帶有基性巖侵入)。
2.2 地層巖性
大連地區內地層具地臺型二元結構特征,基底由太古界和下元古界組成。蓋層為上元古界細河群、五行山群、金縣群及古生界寒武系—白堊系,缺失上奧陶統—下石炭統,中石炭世—早二疊世僅有局部岀露,有早白堊世的中—基性巖噴發。
“金海國際花園”地熱井在鉆至520-610m處,泥漿大量漏失,并發生埋鉆事故,判定為一個大的構造破碎帶,即為上文所述的北西向斷層(董家溝斷裂帶)。其上盤為震旦-寒武系干島子灰巖,下盤為震旦系營城子組—震旦-寒武系干島子灰巖,地層發生倒轉,為一平臥褶皺經后期北西向斷層擠壓錯斷形成。在鉆至1437-1510m處,泥漿亦漏失嚴重,處于北西向斷裂帶影響范圍內,巖石節理裂隙發育,為地下熱水提供了良好的儲存空間。鉆探揭露地層巖性自上而下為:
(1)第四系全新統(Q4):主要由素填土、亞砂土、粘土及砂礫石組成。揭露層位:0-20m。
(2)震旦-寒武系干島子灰巖(Z-∈gh):巖性以灰白色白云質灰巖為主,夾有灰色層紋石灰巖,并伴生有黑綠色輝綠巖侵入其中,具有絹云母化、碳酸鹽化。揭露層位:20-610m。
(3)震旦系營城子灰巖(Zyh):巖性為深灰色、灰色中厚層含砂屑、礫屑細粉晶灰巖,偶夾頁巖,近底部發育疊層石灰巖及層紋石灰巖。揭露層位:610-855m。
(4)震旦系十三里臺灰巖(Zsh):巖性以紫色、灰色中厚層-厚層疊層石灰巖為主,夾黃灰色、紫色頁巖及泥質條帶灰巖。揭露層位:855-1280m。
(5)震旦系馬家屯灰巖(Zmh):巖性以灰色薄層~中厚層含粘土質泥晶灰巖為主,夾礫屑灰巖,上部夾黃綠色頁巖,底部有2m厚的紫灰色薄層碳酸鹽質細粒石英雜砂巖。揭露層位:1280-1430m。
(6)震旦系崔家屯組(Zcj):巖性以灰綠色、黃綠色粉砂質頁巖為主,間夾薄層含海綠石細粒石英砂巖及疊層石灰巖透鏡體。揭露層位:1430-1555m。
(7)震旦寒武系干島子灰巖(Z-∈gh):巖性以灰色薄層含粘土質泥粉晶灰巖為主,夾有黃綠色鈣質頁巖、層紋石灰巖,底部石灰巖受擠壓破碎,形成構造巖及糜棱巖。揭露層位:1555-2005m。
3 地熱地質條件
3.1 地熱形成條件
尋找地熱的首要條件就是地下熱源,勘查區所處的區域巖漿活動很弱,僅有晚侏羅世輝綠巖呈巖脈(床)狀分布,巖漿巖熱量已全部散失。地幔和地殼中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是該地區的主要熱源,依靠大地熱流供熱,在地殼表層形成地溫場。另外,已查明的北西向斷裂(董家溝斷裂帶),是一條古老而又斷續活動的區域性活動性大斷裂。在大和尚山前錯斷中生代輝綠巖脈及桂云花組地層,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采斷裂破碎帶樣品經熱釋光鑒定為15萬年,因此斷裂的活動期主要在第四紀中更新世。其多期活動產生的熱能為該地熱井提供了又一熱量來源。
地熱蓋層是地熱田形成的必備條件,勘查區岀露的地層中震旦系上部石灰巖常夾有粘土質頁巖、砂巖,產狀285∠30—40°,據資料介紹,砂巖、頁巖的導熱率1.256w/m·k,石灰巖的導熱率1.884w/m·k,可知砂巖和頁巖對下部石灰巖儲熱層起到了較好的隔熱保溫作用,為該區域的良好蓋層。
3.2 地熱水的賦存與水質
地下水類型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基巖裂隙水和巖溶裂隙水。“金海國際花園”地熱井揭露巖性主要為震旦系石灰巖,巖石堅硬性脆,受斷裂構造影響,節理裂隙發育,且彼此有網絡連系,利于地下水徑流、深循環和儲存,形成斷裂裂隙熱儲,為良好的儲層,屬于基巖裂隙水和巖溶裂隙水類型。地表無河流,只接受海水和大氣降水下滲補給。依據成井報告,抽水試驗最大降深57m,最大出水量1500m3/d,地下水資源豐富。
據水化學分析結果,PH值為6.84,礦化度為24718mg/L,水化學類型為Cl-—Na+型水,其中氟化物和鍶含量分別為0.29mg/L、61.56mg/L,鍶已達到醫療熱礦水水質標準,適用于洗浴及理療保健。
4 綜合分析
搜集近年來附近地區已鉆鑿成功的地熱井資料(表1),開采深度1500-3020m,水溫30-55℃,均距離海岸線較近。“金海國際花園”地熱井與其相比,開采深度不大,地熱井出水溫度相對較高。
上述地熱井主要儲熱層巖性為震旦系石英巖、板巖、石灰巖等,受斷裂構造控制,均屬于地熱增溫類型,地熱背景基本相同,地熱增溫率為1~2℃/100m,為該地區正常值范圍。“金海國際花園”地熱井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如下三點:
(1)具有附加熱源。北西向斷裂為多期次構造活動斷裂,構造運動產生的熱能為該地熱井提供了又一熱源,因此,擁有附加熱源為該地熱井開采到較高的熱水資源的首要原因。據測井資料,1200—2000m平均地溫梯度1.76℃/100m左右,地熱增溫率較該地區平均值偏高。由此可證明附加熱源的存在。
(2)鉆探揭露的地層為震旦系石灰巖,其上部夾有多層粘土質頁巖、砂巖,累計厚度達100m,為勘查區的主要蓋層。蓋層是地熱地質條件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據測井資料,100—400m平均地溫梯度0.8℃/100m,明顯低于該地區的平均地熱增溫率,說明蓋層地熱資源的形成過程中產生了作用。
(3)設計護壁管下至1200m,位于蓋層以下,該施工工藝有效阻隔了淺層低溫水體在井孔內對深層熱水的補給,保證開采到的地下熱水為深層高溫熱水。
5 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大連地區地下熱水資源分布受斷裂構造控制,首先應尋找斷裂構造切割深度大的斷層,其次,在有較多選擇的條件下,要選擇具有多期次活動的斷裂構造帶。
(2)震旦系上部石灰巖中夾有的粘土質頁巖、砂巖為良好的隔熱保溫層。
(3)在保證開采水量的情況下,護井管埋設越深,對開采地下熱水資源越有利。
參考文獻
[1]白尚金,等.金海國際花園地熱井可行性報告[R].大連金州遼南地礦工程勘測院,2012.
[2]遼寧省地質礦產局.遼寧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3]鄒宏義等.大連金州新區地質調查報告[R].遼寧省地質勘查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