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軍 劉文堯
摘 要:隨著電力行業的快速發展,電網的規模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控制電力系統使其安全運行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變得越來越復雜。而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作為電網的控制、監控核心與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密切相關。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要想確保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就要及時、準確的提供電網實時運行的數據信息與控制功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電網安全、經濟運行,降低輸送電力過程中造成經濟損失的概率。本文從影響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安全運行的因素、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安全運行的措施兩個方面來介紹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的安全運行。
關鍵詞: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安全運行
中圖分類號:TM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8-0149-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科技技術的發展,在日常生活和一些行業中對電量越來越依賴,電力資源成為了人們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電力系統的運行很復雜,需要運輸電力資源、供銷電量,所以它的安全運行非常重要。電力系統一旦在某一個很小的節點出現故障很容易影響其它的節點運行,從而導致整個電力系統運行受限。為了安全有效運行,提高電力系統的管理效率,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它能夠隨時監控、調節電力系統;具有報警功能,可以利用技術分析電力系統的運行狀態,對狀態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發送給調度工作人員,為工作人員調度電力提供依據。
1 影響電子調度自動化系統安全的因素
1.1 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導致安全受影響
自然災害這一方面是不可控的,地震、雷擊這些的發生都是突然的,但這些會影響電子調度自動化系統的安全運行時長。人為導致系統無法安全運行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作為一個計算機系統,運行需要用到通信網絡,而人為的黑客攻擊、病毒入侵會導致系統出現崩潰、信息被盜,甚至是系統的全面癱瘓。其次工作人員安全意識不夠,技術人員認為只要對系統定期進行全面的檢測維修,系統就能安全運行,因此重視系統檢修忽略了日常的維護工作;還有的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夠,只重視現場操作,對運行管理人員的指導輕視,按照自己的想法修改技術人員的數據信息。最后系統的部分管理人員在工作中不按準則辦事,盜取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的數據信息謀取個人利益,包括查詢、修改數據,嚴重的破壞了系統的完整性、可靠性[1]。
1.2 管理不夠規范
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由于自動化涉及很多的技術與設備,操作比較復雜,本來管理工作就需要加強,但有些企業卻仍舊采用傳統的管理方式,沒有掌握新的技術知識與新設備的使用。對工作模式沒有進行更新,使得管理工作不盡人意。雖然自動化操作降低了工作的強度,但部分員工開始對自己的定位出現差錯,導致一些問題的出現。
2 保證電子調度自動化系統安全運行的措施
2.1 采取相應措施解決自然、人為傷害
首先,對于自然災害做好防范措施。該系統中有很多的電子設備對于正常工作的外部要求較高,發生雷電時產生的強大電流和電磁場會干擾電子設備,所以要整體防御并采取多重保護,應用新技術提高安全防護等級,制定防雷電管理制度。網絡是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安全運行的基礎,一定要做到安全可靠。其次,對于通信網絡,要選擇運行可靠、訪問控制功能完整的系統,如Linux操作系統。并對操作系統定期添加不定的程序,減少系統中的安全漏洞。對于黑客攻擊是由于電力與互聯網相連接,企業內部網絡將互聯網作為通道;對于病毒要做好反病毒措施,采取狀態檢測形式的防火墻防止黑客入侵、非法網絡攻擊。對于違規操作查詢信息是由于企業內部自己建立局域網,與互聯網是相隔離的,這可以采取加密通信技術來防止信息被改動、越權訪問等行為。還應該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考核,保證他們對日常維護加以重視,提高安全意識與責任心[2]。
2.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實現了技術上的先進,但針對這種現狀要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包括監督、考核制度,明確工作職責,管理有章可循。日常管理對工作要進行動態化的管理,對于安全隱患也進行動態化的處理。具體落實管理工作,將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的每一個數據節點都歸到管理工作中,不留一點發生事故的可能。對于日常維護工作,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督促員工,降低發生事故的可能性。這些都可以保證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正常發揮它本身的功能、價值,所以對系統的安全管理、安全運行要做到腳踏實地。
3 結語
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需要進行的任務很多,每一項都是為了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所以隨著電網系統的發展,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的安全也變得尤為重要,工作人員要意識到系統的重要性以及進行日常維護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的維護工作中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及時發現并解決安全隱患,使電力行業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薛亮.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下的安全運行探究[J].科技風,2014(21):67-68.
[2]康先果.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安全問題探討[J].電子制作,2014(0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