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玲
摘 要:公共圖書館從最初出現到趨于成熟,已經有百年的時間,很多公共圖書館雖然實現了現代化建設,有新的文化服務標準,但仍存在很多問題,有待完善。因此,公共圖書館需要在現代化服務體系的帶領下,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實現公共圖書館的創新,提升服務效率,并加入競爭機制,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實現公共圖書館的轉型與跨越發展。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公共圖書館;發展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8-0184-01
公共圖書館在整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有特定的歷史時期,當下,公共圖書館已經開始使用現代化的管理技術,把用戶的需求作為主體,積極運用網絡技術,建立數字圖書館,從而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全民閱讀。
1 公共服務標準的特點
國家頒布的《指導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公共服務的標準,特別是公共圖書館的建設,有明確的指引,并留下了發展的空間,具有鮮明的特點。
1.1 確定服務人口
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也就是服務人口,是其提公共服務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對于基層的圖書館來說,需要根據服務人口的需求,適當增加閱報欄與電子閱報屏的服務,增設人們感興趣的內容,提高這些設施的利用率,并把它放在城鎮人流量較多的區域,帶來社會效益。同時,也要以此為基礎,優化基層圖書館的整體結構,組建專業的服務團隊,確保城鄉有充足的文化資源,符合國家建設的要求。
1.2 關注特殊群體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特殊群體,他們多為留守婦孺或老人,或是殘障人士,國家《指導標準》提出,需要為特殊群體的人們提供服務,即基層的公共圖書館需要增加館內無障礙設施的數量,為殘疾人提供服務,也可以向鄉鎮的留守人員提供信息服務。而對于公共圖書館涉及不到的區域,可以用流動服務的方式,實現文化的傳播,保證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
1.3 建設專業的的隊伍
優化人員配置,是《指導標準》明確要求的內容,對基層文化服務建設給以足夠的重視。其中,為了解決人員編制的問題,可以由政府出資購買社會公益文化崗位,指派專業的人才,加快基層人才隊伍的建設。同時,也會通過人才培訓的方式,提高人才的專業素養,掌握專業的服務技能。
2 公共文化服務標準下公共圖書館的創新
根據公共服務標準的特點,基層的公共圖書館需要優化自身的文化建設,完善服務體系中的各項不足,優化管理。
2.1 開展個性服務
公共圖書館的個性服務是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創新服務項目與內容,加快該地區的文化建設,比如,有的城市會開展城市書吧的項目,有的則會讓圖書館與書院相結合,展開公眾教育,其他城市會建立文化服務中心等形式,擴大文化的覆蓋范圍。
2.2 錯時開放與數字技術的應用
很多公共圖書館與居民日常生活上班的時間相沖突,導致人們只有在周末才會到圖書館閱覽,降低了圖書館的利用率,對此,各基層圖書館可以調整開館的時間,錯開人們上班的時間,為人們提供個性的服務。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數字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其在公共圖書的應用,可以為人們提供數字服務,特別是WiFi的使用,與現代社會發展相符。圖書館可以建立屬于自己的服務體系,人們可以在體系中查找到自己需要的書籍信息,或是下載電子書籍。
2.3 明確政府的經費保障責任
公共文化建設會帶來社會效益,所以,需要把社會作為主體,加大基層公共圖書館的資金投入,讓其有充足的資金儲備,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支持。對此,各級政府需要根據公共圖書館的實際的情況,給以資金支持,確保圖書館服務與建設的穩定性。
2.4 利用效能指標推動公共公事業的發展
各基層公共圖書館根據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實現自身的創新時,需要了解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以及與其他地區的差異,選擇恰當的方式與方法,制定創新的方案與策略,從而實現大跨度的發展。
首先,圖書館需要增加館內文獻與書籍的數量。很多圖書館雖然有很多文獻與藏書,總體數量較大,但如果按照某一地區人口的數量計算,人均的數量非常少,對此,各基層公共圖書館要適量增加圖書的數量,同時,也要保證圖書的質量。
其次,提高服務能力與水平。基層公共圖書館除了是人們讀書的平臺,同時也是向外輸出文化的方式之一,積極參與公共文化的建設,以此提高服務水平,與服務能力。
最后,創新人才培養、吸納的方式。各基層公共圖書館紛紛加快了人才的培養,用新的方式培養專業人才,為公共文化事業服務。比如,有的城市會用社會招聘,或是自主培訓、面向學校招生的方式,吸納更多的人才,而一些城市會把區域劃分作為標準,分配人員,確保每個區域都有足夠的文化服務人員,增加專業人員在公共圖書館總人數中的比例。
3 結語
總而言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下公共圖書館的創新,特別是位于基層的公共圖書館,需要根據圖書館的實際運行情況,開展個性服務,錯時開放與數字技術的應用,同時也要明確政府的經費保障責任,從而實現文化的大范圍傳播,增加其帶來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