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科技館微信公眾號是本館在新媒體領域進行科普的一扇重要窗口,逐漸地影響和改變著場館各種類型科普活動的宣傳習慣。多數科普活動都會通過微信對外公布,但程度會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區別??破栈顒釉谧?,傳媒方式在變,通過傳媒進行科普的方式也必須隨之改變。
關鍵詞:科普活動;公眾微信號;宣傳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8-0223-02
Abstract:Gu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public WeChat number is an important window in the field of new media, gradually influencing and changing the propaganda habits of popular science activities in the museum. Most activitie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nounced by WeChat, which degree is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Popular science activities are changing, the media is changing, and the way of popular science through the media must also be changed.
Key words:activitie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ublic WeChat number
廣西科技館是廣西區內最大的科普教育場館,為此除了展廳展品、科技影院、科學工作室等固有設施外,我館還開發了各種類型的科普活動以達到我們的科普目的。進入“互聯網+”時代,我們的科普活動也需要融入新媒體以更便捷地讓公眾受惠。廣西科技館微信公眾號就是其中一扇在新媒體領域我館對外科普的重要窗口,逐漸地影響和改變著場館各種類型科普活動的宣傳習慣。
廣西科技館微信公眾號目前對外推送的方式有三種,一是微信文章,二是活動宣傳H5,三是科普專題H5。微信文章直接在微信公眾號賬號后臺編輯,主要以圖、文、視頻鏈接構成,微信文章正文可以鏈接到單獨開發的預約報名系統或者H5源地址?;顒有麄鱄5和科普專題H5的制作基于獨立的網絡后臺,如果以微信公眾號的名義推送,須在微信文章正文再建立一個鏈接。從編輯速度來說,微信文章最快,活動宣傳H5次之,科普專題H5最慢。但微信文章若還要搭配獨立開發的報名系統界面,要預留制作調試的時間。
我館科普活動眾多,按內容、形式大致可以分為十類,多數科普活動都會通過微信對外公布,但宣傳的程度會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區別。
1 大型青少年科普活動
大型青少年科普活動有3月的創新大賽、5月的機器人大賽、9月的青少年科學節和年底的鄉村學校少年宮素質教育技能競賽等,吸引著全廣西的青少年,各地參與熱情高漲。比如每屆青少年科學節,在我館的主場活動和全區聯動活動14個市參與的青少年超過100萬人次。如此大體量的參與群體,事先已在各地經過了組織和準備,我館公眾號會推送活動宣傳H5或者微信文章,旨在宣傳活動,提升社會影響力。
2 沙龍式互動科普活動
沙龍式的互動科普活動,按參與人員不同分為只有孩子參與的趣味科普課程和家長、孩子一起參與的親子手工制作活動;按舉辦場地不同分為較為封閉的工作室課程和其它開放場所的活動。這種形式的活動覆蓋各個學科,在特殊的假日還會推出民俗與科學融合的內容,“科學玩家”項目就是我館沙龍式互動科普活動的突出代表。“科學玩家”每逢寒暑假班次多,大多數都在工作室內進行,參與人次較多,目前都統一通過微信預約報名。其它節假日在展廳等開放空間進行的活動多數為單一場次,名額少,公眾參與熱情高,直接現場招募,或者視情況提前通過電話預約,一般會通過微信提前宣傳。
3 專題講解
專題講解是散布于常設展廳各處、與展品相關的趣味科普講解,通過講解內容、表現形式、與公眾的互動來吸引流動觀眾的駐足,場次多、時間較短,公眾可隨機遇到。我們通過微信宣傳的不是專題講解作為活動的信息,而是秉承專題講解的科普目的,選取經典進行深加工,形成內容豐富、設計精美的科普專題H5??破諏n}H5相較活動宣傳H5,不易受到時效性的限制,“生命周期”更持久。我們在相關展品附近放置有科普專題H5的二維碼,掃碼輕松獲取,和實體活動一起,公眾可以多維度感受趣味科普。
4 劇場表演
我館常設展廳的夢想劇場有精彩的科普劇、科普秀上演,展廳的人流量大,進入劇場的人也非常多,所以對此沒有過專門的微信宣傳,而是將其作為系列活動的一個部分在活動宣傳H5的其中一頁推薦,旨在提升我館的社會形象。
5 展覽與活動結合項目
我館的品牌活動——廣西青少年科學節每年一屆,每屆都會推出一些自主研發的趣味互動項目,將展覽與活動結合在一起。其中較出彩的項目甚至進入常設展覽或者被帶出實體場館開展活動。比如“勇闖激光陣”項目將間諜電影中英雄般的體驗引入展覽,在第三屆廣西青少年科學節、第四屆全區鄉村學校少年宮素質教育技能競賽、第五屆廣西發明創造成果展覽交易會創客及創客空間展中作為亮點在活動宣傳H5及微信文章中出現;“光影涂鴉” 項目則以科普專題H5的形式對延時曝光等特殊攝影技術進行解讀,讓公眾了解如何融入美麗幻境,滿足一定條件便可瞬間變身時尚的藝術攝影達人。
6 大型展覽
我館時常更新的大型臨時展覽,或單獨開放,或和常展捆綁開放,以往偶爾發微信文章宣傳。從2017年開始,臨時展覽以活動宣傳H5的形式加強宣傳力度。從大型展覽《南海之美》開始,微信推送的H5加入了調查問卷功能,收集公眾的需求和喜好,以此來指導今后的展覽計劃;與以往的活動宣傳H5不同,《南海之美》的科普成分更高,不僅在H5中將展覽中的精華“劇透”,還有多處外鏈到百度百科?!赌虾V馈氛褂[在騰訊移動端有做推廣,直接鏈接到我館官方微信的微信文章正文。
7 科普講座
我館舉辦的科普講座規格較高,主講人都是科學界或者科普界的大咖,比如龍樂豪院士、孫維新教授、毛利衛博士等國內外知名的科學家或者科普專家。我們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微信對外宣傳的程度,比如孫維新教授的天文科普講座很接地氣,我們以微信預約的方式將所有名額毫無保留地公開,盡可能讓廣大熱愛科學的公眾尤其青少年都有機會參與;龍樂豪院士的講座既精彩,又充滿了愛國主義的激情,我們組織了在科技創新上有所思考的青少年來聽講,因此微信宣傳僅限于整個活動宣傳H5的其中一部分,知曉的公眾可以進場聽講;毛利衛博士的講座出于對他自己本國科技成果的保護,僅對科協系統及自然博協的專業人士開放,微信不對外宣傳。
8 流動科技館
中國流動科技館廣西巡展已遍及廣西14個市。七大展區50件互動展品,與科學表演、實驗及科普影視相結合。從2015年9月11日臨桂站起,我們給每個站點都制作了活動宣傳H5,推介流動館展覽的同時,融入各地具有科普價值的人文地理精粹。[1]我們將制作好的H5源地址提供給舉辦地協助我們布展的科協相關部門人員,方便他們在當地各界轉發宣傳,比我館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更有針對性。目前只有寧明站、興安站的活動,有通過廣西科技館公眾微信號單獨宣傳。
9 進社區、進校園活動
我們館的實體活動會走進學校、社區、慈善機構、軍營、監獄等,足跡遍及全廣西各地。受眾是當地已經組織好的,所以很多單場次的活動我們不需要借住微信來宣傳。但是對于時間跨越長、地域輻射廣的系列活動,我們會制作活動宣傳H5來提升關注度,比如2016年“快樂科普校園行”時間為5月到12月,廣西各地都有開展,活動宣傳H5內還鏈接了2016年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主題網頁,推動了整個項目線下線上活動的影響力。
10 戶外觀測活動
并非所有活動都適合微信宣傳,我館每年中秋之夜,只要天氣條件滿足,都會組織月球表面的觀測活動。這項活動非常具有吸引力,但在戶外又是夜晚,而且正值中秋佳節,人手有限。因此參與活動的人數也必須有所限制,所以不采取太容易傳播的微信方式宣傳。
以上十種類型,有九種通過微信對外宣傳。而其中和微信結合最密切的方式就是通過微信預約報名,通過微信預約報名的活動有幾個特點:
(1)相對封閉的活動環境,才能設法隔開預約成功和沒有預約成功的公眾,比如報告廳、教室。
(2)有明確的參與限額,且名額較多。有明確的限額才能設置“報名已滿”的臨界值;開發報名系統也存在時間、人力成本,假如名額很少也通過微信報名的話就與為了節省人力初衷相違背。
(3)活動非常受歡迎。比如2016年暑期孫維新教授的4場科普講座,安排在我館的學術報告廳,每場最多可容納300人,廣大公眾尤其青少年的參與熱情高漲;還有我館品牌項目“科學玩家”科普活動,每逢寒暑假都會在青少年科學工作室開展活動,一直以來都備受歡迎。
類似的活動如果不事先做好安排,容易造成現場的失控。以往采取電話預約的方式,給相關工作人員帶來了極大的溝通負擔。采用微信預約后,我們會提前至少3天發布活動詳情和報名方式,報名系統開放后最多兩個小時所有名額都會被搶完。這樣操作以后,一些“手慢”公眾會感到不滿,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更公平,也在無形中形成了類似“饑餓銷售”的廣告效應,對于活動本身,對于我館的社會效應來說,也是正面的。當然也存在搶到名額后爽約的公眾,但這個問題通過電話預約等其它方式也是存在的,而設置爽約懲罰存在取消關注本公眾號的風險,還會給所有預約報名的公眾帶來更繁瑣的操作步驟,因此這個問題我們目前還在思考更切實的解決方式。
微信的月活用戶數量非常大,除了建設好我館的微信公眾號爭取更多關注,我們還計劃在微信朋友圈投放廣告等高效的方式推廣我們的科普活動。近期,我們嘗試在地鐵媒體和主流網站發布的場館品牌動畫也起到了非常好的科普效應。科普活動在變,傳媒方式在變,通過傳媒進行科普的方式也必須隨之改變。因為我們要堅持不變的初衷——讓更多的公眾尤其是廣大青少年愛上科學。
參考文獻
[1]黎明,嚴苑芬.廣西科技館科普資源數字信息化的實踐與探索[J].科學中國人,2016年3月(下):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