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峰
摘要:在我國建筑發展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人們對建筑物的裝飾十分的重視,強調牢固與美感的協調統一,注重講究分寸藝術。同時還對形象、色彩等都有較高的要求,本文從我國古代建筑的雕刻藝術出發,深度分析雕刻藝術在中國古代建筑裝飾中的應用探討,提出一些自身的看法和見解。
關鍵詞:雕刻藝術;古代建筑;應用
中圖分類號:TU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3024(2017)01-166-02
引言
雕刻藝術作為我國古代家建筑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進步,技藝不斷的完善和進步。無論是原先的普通民居的客廳、門窗再到戲院、茶樓等大的建筑群體,發展到床椅等小物件的打磨,都有了很高的藝術造詣。人們不再只重視結構上的牢固,更加重視將牢固與美學協調統一,使得建筑物的形象和色彩都有了新的欣賞價值。雕刻藝術的一刀一錘都反映出中華兒女對美感的追求和充滿智慧的創造力,雕刻藝術提高了中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1.中國古代建筑裝飾中的木雕藝術
1.1梁架木雕藝術
在我國古代建筑中梁架通常是處于空氣中,也就是常說的采用“砌上露明”的方法,這樣便于大型雕刻內容的設計,也可以進行木材本色的演示,也或者是“雕梁畫棟”,增加建筑物的美感,提高建筑極強的藝術視覺享受。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中的骨架形式,梁架包括柱、梁、檁、枋、椽以及附屬構件等。人們為了提高整體建筑的美觀,會對梁架進行精心的設計和雕刻,以此凸顯建筑物主人的審美。柱是木建筑構架中最主要的構件之一,主要起到承重的作用,分為圓柱和方柱兩種:其中枋主要是用來進行柱子的連接,形狀只有一種即方形;椽主要是用來承重屋面板和瓦的。柱、枋、椽這三部分構建一般不會用來進行雕刻,設計師更多的會保持他們原來的色彩。
(1)放量作為木質結構建筑的重要部分,主要是起到承重的作用。這就決定了人們對梁部的雕刻著重放在中央和兩端,這時采用浮雕和線雕的雕刻工藝可以更好的雕出美感。雕刻大型的人物故事、生活場景等,對色彩主要是要求木頭的本色或是雕刻完成后涂為瀝金色。
(2)檁是木建筑中架設在兩幅梁枋之上承載椽子的圓木,主要作用是承擔建筑物的重量。由于受到面積小的制約,人們在對其雕刻設計時主要是以小型的花卉草木為主。
(3)天花和藻井處于木建筑的頂棚位置,主要作用是保持屋內的溫度,使得建筑物有冬暖夏涼的效果,同時也是建筑物裝飾的重要部位。最為常見的就是在宮廷建筑中采用浮雕、線雕的工藝在天花或是藻井出雕出盤龍的,這樣可以更好的反映出宮殿的富麗堂皇。人們重視對細節美感的塑造,對這些部件進行細致的雕刻,根據物件的形體進行不同圖案的設計和雕刻。
1.2檐下木雕藝術
檐是屋頂向旁伸出的邊緣部分。由于其結構十分的復雜,同時占據的面積較大,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人們比較重視對檐下的雕刻,其達到建筑物整體的美感,使得人們在看到建筑物的第一眼就覺得充滿藝術感。檐下也不再僅僅是在建筑中支撐屋頂的作用,同時向人們展示建筑物主人的藝術要求。斗拱作為立柱和梁架的關節出現在中國建筑中,主要位于建筑物的柱頂、額枋、屋頂之間,是立柱和梁架間的關節。斗拱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和藝術美感,主要表現為構件密集、縱橫交錯、層層疊疊。隨著人們對建筑技術的不斷發展,斗拱也不再主要作用于杠桿,也開始成為裝飾的構建,工匠們將其雕刻為龍、鳳首等起到裝飾的作用,十分的美觀。
2.中國古代建筑裝飾中的石刻藝術
在我國古代建筑中以木頭作為建筑的主體,占據整個建筑的很大一部分面積,但是人們對于臺基、塔座、欄桿等是構建的雕刻藝術要求也是非常高的,這些構件的雕刻藝術直接反應出當時人們對美感的欣賞和突出建筑物的政治、宗教主體。在漢代的時期,人們主要以在瓦當上雕刻簡單的文字和動物為主,例如多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獸為主,以祈求平安,漢代時期人們多以浮雕和線雕為主。佛教的傳入給中國建筑石刻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選題和內容,同時也為石刻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對佛教佛像的雕刻,人們開始追求更高的雕刻技藝,此時也就出現了倒角雕刻的藝術,其在這一時期達到巔峰。著名的有甘肅省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等。這些著名的雕刻建筑反映出當時人們雕刻藝術的高超。同時雕刻藝術不再僅僅局限于漢代的四神紋,水波紋等技術,人們開始創新新的雕刻技藝,一時間不同風格的雕刻技藝也層出不窮。在唐代時期,佛塔建筑業逐漸開始以木頭為主,這一變化也使得石刻藝術的發展進入“春天”,得到蓬勃的發展。佛教源于唐代,也在唐代時期處于發展的巔峰時期,這一政治因素決定了當時的人們重視對佛像的雕刻,進而出現了立體雕和平雕兩種雕刻方式。在宋遼時期,以雕刻和彩畫為主,主要體現在石柱上,以紋樣、蓮瓣為主,其中出現新的龍鳳云水紋。塔建大殿的石柱主要以卷草紋為主。在寺廟的石柱上主要以佛道像為主。隨著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經過其他朝代的發展,到元朝時浮雕的內容更加的廣泛,人們不再局限于對佛像的單一雕刻,更多的融入其他元素,例如加入各民族的文字、經文咒語夜壺融入其中,提高浮雕的文化內涵。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在進行佛塔的建造上會以磚石結構為主,這時針對大建筑物的雕刻成為熱門時期,人們更多的是注重牌坊、石柱的雕飾,同時也會在結構布局上提出更夠的要求,追求更大的審美價值。
3.中國古代建筑中的磚雕藝術
中國古代建筑中的磚雕主要是指在青磚上雕刻出任務、山水、花卉等圖案,用于建筑物的裝飾,例如裝飾房屋、寺廟等由于磚雕的面積較小,對雕刻的技藝要求非常的高,要選擇經過特殊技藝燒紙、擲地有聲且色澤純青的青磚作為材料,經過細磨成坯后,在進行圖案的雕刻,鑿出畫面的層次,再進行最后的輪廓的雕刻,一步一步都要經過精心的付出。磚雕是由空心磚和畫像磚發展而來的,剛開始人們會在濕泥坯上印模按印出美好的失誤,以此好祝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隨著人們意識的改變,磚雕不再僅僅是作為一種美的享受,更多的是它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人們將自己的期盼通過栩栩如生的動物或是圖案雕刻在青磚上,以此祈求美好生活的來臨。中國一直是地域廣闊的國家,南北氣候的差異造就了文化的差異,人們在進行磚雕題材的選擇上就有者明顯的區別。再加上由于南北土質不一樣,青磚的特性也會不一樣,這就使得在進行雕刻的手法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通過不斷的發展形成多種風格不一的磚雕風格。
4.總結
中國文化的發展已有5000年的歷史,其中雕刻藝術也伴隨著文化的發展而在不斷的突破和完善,雕刻藝術的技能要而逐步的精益求精,作為中華子孫之后的結晶和見證,雕刻藝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藝術,而是作為一種精神得到傳承和發揚。隨著惡人們對外來事物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類似于雕刻這種老的藝術傳承難度葉仔不斷的增加,但是作為具有中國特色和審美價值的老藝術的傳承與發揚是每一個設計師的歷史使命,是應該擔負起的歷史責任,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設計師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