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霞
摘要:作為詩人的馬修·阿諾德創作了《多佛海灘》,表達了他對那個時代信仰衰落的擔憂。作為評論家的阿諾德通過《文化與無政府狀態》論述宗教信仰在詩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阿諾德擁有的深邃思想和社會責任感讓他不僅能夠認識到信仰的衰落,更致力于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通過《文化與無政府狀態》中透露的思想對詩歌《多佛海灘》進行分析,可以得出詩人將對愛的追尋提升到一個重要的位置,希望能夠通過愛重建信仰的地位。
關鍵詞:馬修·阿諾德;《多佛海灘》;《文化與無政府狀態》;信仰;愛的追尋
馬修·阿諾德在后人心中留下的地位作為一個文學評論家更勝于一個詩人。而作為一個文學評論家,他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審視文學作品,也會評論地更加透徹。而作為一個詩人,他也能夠在創作詩的過程中,對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多佛海灘》中,詩人面對大海的潮水起落,憂心忡忡。在這個時代,人們已經失去了一直以來支撐他們的信仰力量。阿諾德在種種思慮之后,求助于人與人之間的愛,用愛的力量來重建人類的精神宮殿。
一、對《多佛海灘》的文本分析
詩的開頭寫到“今夜大海平靜,潮水正滿,月色朗朗①”。這種對景物的描寫是多么的微妙,讓人讀完以后眼前展現的都是一片寧靜祥和之境,而在這祥和之境的背后又隱藏著什么呢?這一片表面寧靜的海就如同當時的維多利亞社會,經濟的空前快速發展讓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在這物質滿足的掩蓋下,人們精神生活的空洞以及宗教信仰的崩潰卻不得不讓人憂慮。
我們懷著一顆偵探的心慢慢探尋著詩人要告訴我們的秘密。在第二節中,詩人寫到了沙灘上的場景,“可是你聽! 月光漂白了的陸地,與大海相接處,那一條長長的浪花線,傳來磨牙般的喧聲,這是海浪卷走卵石,然后轉回頭來,又把它們拋到高高的海灘之上,涌起,停息,再重新涌起,以緩慢而顫動的節拍,送來永恒的悲哀的音響。”在這一節中,不和諧的聲音出現了,卵石不斷地撞擊聲一遍又一遍地縈繞在詩人心里,詩人的心里突然充滿了永久的悲傷。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正指代著當時社會中物欲橫流、爾虞我詐的不和諧之聲,人們對物質生活窮追不舍,精神生活卻已拋之腦后。詩人選用了“永恒的”這個詞,說明這種悲傷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一下子可以解決的,是對社會中出現的普遍問題的深深的憂慮。
接下來的第三節,詩人提到了索福克勒斯,這位偉大的古希臘悲劇家。詩人斷定,索福克勒斯也一定在愛情海上聽到了同樣的聲音,這種聲音也勾起了他對人類生存困境的憂慮。這里,作者暫時超脫了自己的憂傷,因為他意識到,這種憂傷是自古而今的,并不是只困擾著他一個人的。凡是有智識的詩人,作家們就像是人類生活的預言家一樣,他們總是比常人更敏銳地嗅到這個社會的弊病。阿諾德崇尚經典,在《文化與無政府狀態》中,他闡述了希臘精神與希伯來精神對于人類精神發展的重要性。而阿諾德贊成最終建立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將贊成建立在希臘文化基礎上的高度教化的理想。
在第四節中,詩人回憶了曾經滿盈的信仰之海,它曾經給予人們豐富的精神營養,使人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信仰所給予的安全感。而今,它的力量不再那么偉大,呻吟著,它低沉的聲音已被夜風的吹拂聲所吞沒。在這里,詩人的心情再一次從平靜陷入低沉。信仰已退潮,人類的精神寄托將何如何從?詩人久久地思索著這個問題。詩人對于宗教的巨大作用的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在《文化與無政府狀態》中,詩人這樣說:“宗教是人類努力中最偉大、最重要的成果,人類通過宗教表現了完善自身的沖動。宗教是表達人類最深刻經驗的聲音,它批準且贊許文化的崇高目標,即讓我們致力于弄清什么叫做完美,并使普天下皆完美。”
最后一節中,詩人呼喚著自己的愛人,無論世界怎樣地變化,愛人之間要彼此坦誠相待。詩人將信仰的拯救者歸結于人類自身的愛,即使世間的一切都變幻莫測,我們都要堅持對彼此的愛,而這種愛不只是戀人之間的愛,更是廣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愛。
二、阿諾德眼中的宗教
首先,在論述宗教與詩歌的關系中,阿諾德強調了宗教的重要性。在《文化與無政府狀態》中,阿諾德這樣說:“宗教與詩歌相比,我以為宗教所體現的人性更為重要,因為它所要達到的完美更為寬泛,受宗教影響的人數也更多。詩歌主張美、主張人性在一切方面均應臻至完善,這是詩歌的主旨;宗教的主旨是克服人身上種種顯而易見的動物性的缺陷,使人性達到道德的完善。盡管詩歌的主張尚不如宗教那么有成效,但它乃是真切而寶貴的思想,詩歌的主張若與宗教觀念中有虔敬之心的干勁活力結合,就注定會改造并統制宗教的主張”。這個論斷中阿諾德闡述了宗教對人性趨于完美的指導作用。
其次,阿諾德看來,宗教組織也只是一種工具,不能完全依賴于宗教組織來改變社會。阿諾德看來,宗教組織只是一種促使人們追求全面完善的手段,或者說工具,但是如果只靠這種手段或者工具的發展來發展人性是不對的,間接地夸大了工具的作用了。《文化與無政府狀態》中,阿諾德說“基督教并不是通過遵循律法的具體條文實現克己制欲,而是通過效法一個舍己的榜樣,達到奉行克己自制、擺脫惡念的束縛、從而得到拯救的目的。”
第三,阿諾德把促進人類發展的作用交給了文化,文化在此承擔了給予大眾真正的思想、真正的美的工具。文化的發展才能夠真正消除階級,使得人們真正意義上都享受自由和美好的生活。而在《多佛海灘》中,詩人最后給出的意見也并不是將社會的混亂,人們像荒原一般的精神狀態完全求助于宗教,而是指向了愛。人與人之間愛的存在能實實在在地讓人類找到精神上的一種依靠,而不至于完全走向精神的荒原。
三、信仰缺失后對愛的追尋
《三國演義》中言,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這句話對于宗教在人們生活中的存在也是一樣的。科學不發達的時候,人們總會傾向于在宗教中尋求自己知識范圍內理解不了的事情。但是當自然科學不斷發展,人類對未知事物理解越來越深入的時候,特別是人們發現原來的理解與宗教中的解釋有出入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對宗教信仰產生懷疑。當充裕的物質生活沖擊著人類思想的時候,人們會從現實性的角度考慮宗教是否可以給人的生活帶來直接的好處,從而做出抉擇。正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中所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宗教信仰在人們生活中的發展也是一樣的,它不會隨著每天宣稱宗教已經過時,宗教已經死亡的人的言論而消亡,而會隨著人類精神與科學發展的需求而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多佛海灘》中作為詩人的阿諾德看到了當時社會中人們對信仰的疏忽,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評論家與詩人,他在短短的詩行中表現出了自己的擔憂。而在看到這種現象后,詩人沒有置之不理,而是積極地尋求著解決人類精神荒原的途徑,而這種途徑就是對愛的追尋,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愛,重建人類富麗堂皇的精神宮殿。
注釋:
①《世界詩庫》英國·愛爾蘭卷,飛白主編,飛白譯,花邊出版社,1994年版,第485-486頁。
參考文獻:
[1] 馬修·阿諾德.文化與無政府狀態[M].韓敏中,譯.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 15-18 .
[2] 飛白.《世界詩庫》:英國·愛爾蘭卷[G].廣州:花邊出版社,1994:485-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