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娟
摘要:高職藝術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應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既符合藝術職業教育發展需要,也符合人才培養的要求。創新語文課程教學,最急需的就是創新語文教學模塊和豐富教學方法,促進大學語文課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關鍵詞:創新;教學模塊;教學方法
當代藝術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公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相關崗位從業者為目標的,具有自身特征和發展規律的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語文作為高等藝術職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歷來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而當今社會,“物質主義、實用主義、工具主義、理性主義成為現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是否有用、是否可以直接創造財富,是否對學生的就有有著直接的幫助成為教育選擇的標尺。”[1]于是,在職業教育中,尤其是藝術職業教育中存在一種現象,由于學生入學成績較低,入校后專業發展、性格塑造、能力培養都不能與其期望相符,學生就業能力較低。因此,轉變大學語文的教學方式,讓語文課不僅成為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基地,而且為未來發展做好充分的職業導向,高職藝術院校大學語文的創新研究迫在眉睫。
一、創新大學語文教學模塊
(一)拆分大學語文課程內容
目前,大多數高職藝術院校的大學語文學制一般都在2年,有的院校選取一些本科通用教材,越來越多的學校都使用了自己編寫的教材。大部分教材都按照以往教材的體例,做了部分調整和改變。一是按文學史為主來進行編寫;二是按照人文專題來進行編寫;三是按照文體,詩歌、小說、散文、戲劇來進行編寫;四是選擇名家名篇按照歷史年代編寫。但是無論哪種形式,都無法突破語文教學常規化和教學的思維定勢。結合高職藝術院校的實際情況,以我校近幾年來創新改革為例,創新語文教學模塊是能達到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
(二)人文性和實用性相結合
結合高職藝術院校學生特點,在入學后兩年開設大學語文相關課程。大一階段:上學期開設《現當代文學賞析》,下學期開設《國學經典導讀》兩門課程,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擴展學生知識面為主,提升人文素質內涵。大二階段:上學期開設《應用文寫作》,下學期開設《演講與口才》,以結合崗位需求提升學生的業務實作能力和職業要求的綜合技能。這樣一來,將傳統的大學語文拆分了四個板塊,告別了單一的文學史、作家作品等慣用的學習模式。
二、創新大學語文教學方法
(一)將“結構化討論”引入課堂
結構化研討是圍繞某個大家共同關注的主題,在催化師引導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規則,靈活采取團隊學習、團隊決策工具,幫助學員分步驟、多角度開展研討的一種形式,是多種研討方法和工具的綜合運用。目前,結構化研討作為一種新型的培訓方法,在各類培訓課堂中都頻頻出現,根據其特點和優勢,將“結構化討論”引入大學語文課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比如《現當代作品賞析》《演講與口才》等課程都有大量給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空間和機會。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具有學習的天然傾向,因為人天生就有一種重要的學習動機,從而使人具有求生、發展和實現的內在需要和無限的發展潛能。這種學習動機是以個體的自我價值、理想的實現為終極目標的,它決定人的發展的方向性,一旦個體意識到這一發展目標,就會在學習中自覺融入自身的情感和意志因素。[2]因此,大學語文課堂引入結構化討論,理念在于努力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研究。
(二)開啟“互聯網+”的教學方式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教育教學,特別是大學課堂的教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教育方式隨之而來,開啟了課程變革的新時代。“互聯網+”的教學方式能夠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課堂教學與課堂展示中來,在網絡化的教學互動平臺上,師生的交流更加自如。教師從主導課程轉變為與學生共同開發與實施課程,師生將成為更加平等的學習共同體。在大學語文課堂中,以《現當代文學賞析》為例,教師可以先利用網絡平臺,創建一個自主交流活動的空間。將過去的課前預習放到網絡平臺上,大家可以就某一主題自主的收集資料,與師生探討。在課堂上,顛覆傳統,先以學生收集了解的內容切入,學生可以就現當代作家作品做自己的分析思考,老師真正的起到引導的作用,最后在學生賞析的基礎上,進行最后的指導和總結。總之,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教學方式,改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大學課堂,做到真正的互融互通、教學相長。
當代的大學語文課堂,學習不再是單一向度的,而是與教師共同構建和推動的。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內容,以學生職業發展為導向,以模塊化組建課堂內容,將語文實用性與人文性相結合,創新引入“結構化討論”的形式,開啟“互聯網+”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研究和主動參與意識。
參考文獻:
[1]高昌文.試論《大學語文》教改思路及方法[J].職業與教育,2006(32).
[2]方可.教學原理與方法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