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鳳
縣域文化街區建設的調研及思考
——以睢寧縣文化資源為例
■李小鳳
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突出文化個性是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課題。睢寧縣在規劃建設歷史文化街區前,對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特色進行了大量的調研,以期為城市建設發展注入更多的人文氣息和地域特色。本文對睢寧縣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了廣泛的調研、論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如何提煉文化符號、凸顯文化特征的建設思路。
歷史文化街區 規劃建設 思考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城市建設特別注重保留和弘揚歷史文化內涵,我縣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縣委、縣政府正在規劃建設一個能夠體現睢寧優秀傳統文化和人文特征的街區。為了傳承睢寧的歷史記憶和人文精神,給睢寧主題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提供文化涵養,現就我縣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城市建設的結合作如下調研和思考。
近期調研圍繞兩項任務:第一,就街區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征求部分老同志和文化工作者的意見,并作文化上的論證;第二,廣泛搜尋和提煉我縣的歷史文化符號,為城市建設發展注入更多的人文氣息和地域特色。
通過調研,我們認為,睢寧歷史淵源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地域文化特征鮮明,有大量的可挖掘和可展示的文化辨別符號,歷史文化街區建設中的地域文化資源基礎豐富、扎實、可靠。從座談走訪的反響來看,絕大多數老干部尤其是當地居民認為,睢寧古城雖然有許多很有歷史韻味的文化特征,但是隨著城市建設發展,許多人已經對自己城市的歷史了解不多,搶救城市歷史文化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城南民居(街道)
(一)我縣文化和商業的地域特征
1.關于水的影響:從大的地域特征而言,睢寧的文化發展史在漢文化的大背景下,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主要是古泗水、古睢水給睢寧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從睢寧歷史上的名稱“睢陵”和“睢寧”就可見一斑。
2.關于集市貿易:清康熙年間,睢寧當時已有24個較大集市,民國末年,據民國本《睢寧縣志稿》記載,我縣的棉織業、榨油業、釀造業已成規模生產,其中棉織業最為發達。當時的家庭手工業,主要以編制民需用品為主,集中在柳編、蒲編、蘆編、草編和發網編造等。
當時,我縣還出現了大量的商業會館,縣域內外商業、人員交流已成規模,如我縣城南的山陜會館規模已經相當大,后來成為睢城小學的校址;李集鎮當時也已經形成四大會館。也有吳楚之地的女子嫁到我縣,可見當時我縣的商貿還是比較發達的。
(二)置縣后的歷史沿革
“睢”字入縣名,始于西漢。睢寧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勞作、生息、繁衍。歷經商、周、秦、隋,縣境內分屬不同治地,縣名也有不同。金興定二年(1218年),始置睢寧縣。

根據歷史記述、古跡和前人考證,現今睢寧縣城是漢時睢陵縣城故址。清代末年,縣城向南拓展。
(三)關于城南的歷史文化
現在的城南,即新市街以南、護城河內,由于歷史的原因,城南承載了我縣大量的歷史文化積淀,反映在建筑上,到上世紀90年代,此處街道、民居還隱約可見明清建筑的痕跡。建筑形制上皆出檐帶廊,青磚小瓦(見附圖)。
這里歷史上一直是縣城最繁華的街區,也是商貿最集中的地方。解放前縣城的百年老字號“四大源”全部位于這個街區。
此外,這里還集中了縣城里以夏姓、仝姓、張姓、李姓等為代表的“十八行”,其經營范圍包括米、布、棉、糧、油、浴室、茶館、藥店、染坊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
(四)關于文廟
我縣縣城的文廟于元時初建,后毀于水火兵患,明初重建。
老文廟位于縣城東關,南門里東側,東鄰學署(現在的縣糧食局處)。縣文廟有大殿,其中供奉孔子彩塑泥像,尺寸一人多高,左右有廂房(東、西廡)數間,均毀于解放前。解放前,有學子的家庭定期都要到文廟祭拜。
縣博物館現存“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殘碑一塊,殘高67厘米,寬44厘米,出土于中國城南側,說明了文廟的位置就在于此。縣文化館搜集到當時文廟泮池和部分學署的建筑式樣的照片一張(均見附圖)。
下馬碑(殘,右側為拓片。出土于縣糧食局附近,上書:“等至此下馬”,根據其他地方此類石碑刻文,此碑文應為“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一)文廟
1.復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睢寧歷史上就有崇文重商的傳統,復建文廟無疑是弘揚文化傳統、提升文化氣息的最便捷、最有效手段。
2.復建的格局、功能
①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主體建筑,主要是體現“崇圣”、“尊儒”的功能。
②明倫堂:是讀書、講學、弘道、研究之所,主要是體現“重學”、“重義”的功能,可以在此設立“睢寧文化大講堂”,定期舉辦文化講座。平日可以作為書場使用,重現我縣蘇北大鼓的神韻和民風的醇厚古樸,也是視景文化的一種活態展示。
③東西兩廡:作為睢寧名人館使用,相當于古時的鄉賢祠和名宦祠。一邊是古代名人,陳列相對固定;另一邊是現當代名人、睢寧好人等,包括省市縣表彰的各類先進人物等,可以定期根據需要布展、表彰。
(二)四合院
建議保留設計建設圍院形式的四合院,其建筑規模、細節設計、布局等,不作統一要求,但是要風格融洽,錯落有致。建議參照我縣各鎮在縣域內的空間分布情況,建設15棟四合院,中間留有小廣場,作為居民休憩和舉辦中小型文體活動的場地。各棟四合院以各鎮名稱或是以各鎮最突出的地域文化符號命名,而且每棟四合院都有通道通往中間小廣場,并且將該小廣場與文廟的外墻之前留有正南北的通道,即從15個四合院的中心小院直向南,過商業街中心開口處(其左右設有牌坊),抵文廟北外環形路。
同時在該小廣場中間地面上刻一幅睢寧現狀圖,套色疊印泗水、睢水徑流圖。
這種布局設計意味著城區是全縣的文化中心,該街區在情感內涵上與全縣各鎮也是相通的,從空間上暗合了以文化的力量推動我縣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同時與牌坊街從時間軸上反映我縣城市建設發展的巨大變化相呼應。
按此思路,以上三大區塊,即文廟、商業街、四合院,各自承擔著不同的文化印記,以彌補原規劃設計稿中有關睢寧文化信息不足的問題。
文廟昭示的是睢寧的文脈氣象;商業街則以線性布局,反映睢寧的商業氣象;四合院是以面狀的布局,反映了睢寧縣域空間上的特征(睢水、泗水)和衍變。同時,通過15個四合院將此街區建設與各鎮相聯系,暗示了此街區建設是全縣城鄉人民的街區,這樣,既在情感上與廣大干部群眾相勾連,也為下步的經營運作提供更多的可能。
(三)關于街區建筑形制
1.建筑體:我縣古城于明洪武元年重建,清康熙年間為鼎盛時期,建筑風格明清兼備,以清為主。復建的街區宜突出我縣古民居、商鋪的特色,出檐帶廊,青磚青瓦,立柱細長。
2.街道:因為該地塊面積總體偏小,建議大量采用回廊形式將門臉聯接,包括二樓也適當采用連廊形式,烘托商業氣氛,提高商鋪利用率。
(四)老商號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縣遺留下來的老商號并不多,建議采取三種方式予以重現。一是對于全縣范圍內的而且目前適于經營的商號,比如布匹、釀酒等,遴選優秀企業或作坊進駐,并且在早期予以補貼,支持其發展;二是充分發掘、利用我縣豐富的非遺資源,鼓勵編織、根雕、石雕、花鳥畫、烙鐵畫、虎頭鞋等傳統美術手工藝經營者進入,推動我縣非遺資源的生產性傳承和保護;三是鑒于城南的大部分老商號其經營已不再適合當代社會環境,套用“四大源”的名號,作為適合街區經營的一些規模較大的商鋪的字號,既寄托了歷史情結,也是文化傳承的一種新的形式。
(五)關于“水”元素的利用
“水”是睢寧人無法割舍的一部分,承載了歷代睢寧人的記憶,而“水”在民間也是“財氣”的象征,同時“智者樂水”,水也是智慧和精神的象征,而該主題街區緊靠護城河,護城河也是古城重要的文化符號,無疑應當在“水”上大做文章,順水而為,借水造勢,因此街區建設還要在水的表達利用上做進一步研究。
城市化是龐大的經濟工程,如何在城市化過程中保護和弘揚優秀的城市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城市文化的核心是一個城市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記憶,而文化遺產不是那些仿冒的古建贗品,更不是可胡編亂造的野史逸聞,它是滲透在當地建筑與景觀當中的一種歷史積淀下來的內在文化精神。一座城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個性,就更能喚起市民對城市的文化認同,就找到了城市的形象,也找到了市民的自豪和自信,更是找到了城市的活力。